巨虧17億,又遭渾水狙擊,貝殼找房何去何從?
渾水又盯上中概股了。
12月16日,渾水公司聲稱正在做空貝殼,該機構認為,就像瑞幸咖啡一樣,貝殼公司是一個“巨大的騙局”,直指其夸大公司收入數據,“水分”高達96%。
消息一出,貝殼股價大幅波動,盤前跌幅甚至達到10%。不過,開盤后,貝殼股價卻迅速回升。
貝殼找房也于美股開盤半小時左右發布聲明,稱其確保財報數據的真實性和規范性,是渾水“不了解中國房產市場”。最終,當天其股價以18.31美元/股收盤,跌幅1.98%。
那么,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
“水分”在哪?
渾水公司認定“貝殼涉嫌系統性欺詐”,它表示,貝殼反復強調的“做正確的事,即使困難重重”,并非事實。在沽空報告中,渾水對貝殼公司的指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新房總交易額(GTV)被夸大了約126%以上,傭金收入也增加了約77%~96%;
2、向投資者報告的交易量、店鋪數量和代理數量,與渾水公司從貝殼平臺數月數據收集程序中的交易數據存在巨大差異;
3、存在虛假收購行為;
4、存在平臺上為活躍狀態但無法找到實體店的幽靈店、平臺上存在多個商鋪但只有1個實體門店的克隆店,以及通過關聯經紀公司往返現金以增加收入的現象。
對此,貝殼方面強硬回擊,并于12月17日晚間發布聲明,從新房交易GTV和收入、存量房交易GTV和收入,以及門店數和經紀人數這三個維度詳細回應了渾水公司的指控。
貝殼找房認為,渾水公司的報告存在大量事實錯誤、未經證實的陳述以及誤導性猜測和解讀。它回應的內容主要有:
1、在新房交易GTV(總交易額)和收入上,渾水公司抓取交易量數據的方法錯誤,忽略了其它渠道收入來源。
2、在存量房交易GTV和收入上,渾水公司“抓取的交易量數據嚴重失實且存在遺漏”,它采用的并非貝殼真正的存量房套均價,且渾水收集數據的時間樣本只有76天,無法覆蓋一個季度。
3、在門店數和經紀人數上,渾水公司的信息源不完整,數據應在貝殼APP上的兩處頁面進行綜合統計,且部分的經紀人選擇了隱藏狀態。
此外,貝殼找房表示,公司董事會已授權獨立審計委員會對渾水報告中的主要指控進行內部審查,并由審計委員會聘請的獨立第三方顧問提供協助和建議。
聲明發出后,貝殼公司股價明顯回升,截至12月17日美股收盤,其股價為19.36美元/股,較16日上漲了5.73%。可見,貝殼公司的反擊在一定程度上說服了投資人。
(圖源:貝殼找房公眾號)
從回應來看,渾水公司在做盡職調查時,在數據提取的完整性和時效性、抽樣調查的樣本合理性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偏差。
然而,針對渾水公司提出的后面兩個問題,貝殼找房卻沒有給出詳細解釋。
那么,究竟誰在說謊?渾水公司為什么“盯上”貝殼?
(圖源:網絡)
為什么是貝殼?
2010年以來,渾水公司已經多次和中概股“杠上”。它相繼“狙擊”了東方紙業、分眾傳媒、新東方、瑞幸咖啡等公司,導致多家公司股價不同程度下跌,其中有9家公司最終退市。
為什么總是中概股?為什么渾水總能“摸到魚”?
一直以來,上市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企業從初創期開始就需要進行多輪融資,而上市不僅為企業減輕了這方面的煩惱,還發揮了為其發展潛力“蓋章”的作用。
不過,有些公司急于上市,在業務布局、營收模式等方面卻沒有做好長期規劃,這一點在互聯網公司中表現尤甚。
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以輕資產的數據平臺為依仗,流量就是它們的核心競爭力。聚攏流量——獲得融資——走向上市,是很多企業的通用路徑。可是,一旦失去流量,企業往往只能繼續“砸錢”,甚至夸張化數據,以持續獲得市場青睞。
而這最終成為做空機構選擇企業的重要衡量標準。曾經遭遇渾水做空的瑞幸,走的就是燒錢擴張模式。
那么,貝殼找房怎么會被“選中”?伯虎財經分析,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此前渾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嘗到了甜頭。盡管當時瑞幸在一開始堅決否認數據造假,真相明朗后還是沒能逃過退市的命運,而這也讓渾水“一炮而紅”。渾水對貝殼公司的指控,延用了這個套路,使用“像瑞幸咖啡一樣”的字眼博得眼球,而貝殼正好處于“房地產+互聯網”這樣有話題度的行業。
其二,年內貝殼公司市值大幅波動,讓渾水認為“有利可圖”。2020年8月,貝殼公司以20美元/股的發行價上市,此后股價一路走高,甚至一度達到79美元/股的高位。然而,今年以來,貝殼公司股價震蕩,甚至在7、8月份斷崖式下滑,一度跌至將近15美元/股。這種現象可能讓渾水感到“異常”。
不過,做空機構“狙擊”企業,也不是每次都有效果。去年,渾水沽空在線教育公司跟誰學,認定其刷單、虛構營收,就被跟誰學反諷“做了功課,但沒弄明白”。
(圖源:高途微信公眾號)
貝殼公司的困局
現階段,真相還不明朗,憑借兩方的片面之詞很難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渾水做空貝殼,讓大家終于把焦點轉移到貝殼找房的處境上。
事實上,下半年以來,貝殼找房經歷了資本出走、巨額虧損、多地裁員等一系列事件,已經身陷泥淖。
6月份以來,融創中國接連拋售貝殼美國存托股票,累計約4535.2萬股,套現金額達69.02億元。
10月份,多家媒體報道,貝殼找房在上海、杭州、廈門等多地先后裁員,涉及約3萬名員工。
11月,貝殼公司發布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其三季度總交易額、營收等多項數據較2020年同期有不同幅度的下跌。其中,該公司凈虧損甚至達到人民幣17.66億元,而它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人民幣7500萬元。
這主要是由于貝殼公司的二手房業務遭遇了滑鐵盧。此前,二手房交易一直是對貝殼公司收入貢獻最高的板塊,然而,其三季度總交易額較2020年同期大跌34.3%,為人民幣3782億元,這直接導致貝殼交出了一份不太好看的三季度答卷。
此外,對于四季度的收入,貝殼找房的態度也不樂觀。它預計,2021年四季度凈營收將在人民幣145億元到155億元之間,較今年三季度的人民幣181億元還要繼續下行。
(圖源:網絡)
是什么讓貝殼公司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
除了外部環境影響,這跟貝殼平臺內部管理也脫不開關系。
一直以來,貝殼以堅持真房源作為核心競爭力,并通過經紀人合作網絡ACN(Agent Cooperate Network)調動各中介公司和經紀人的積極性。然而,這兩個“主攻手”開始失靈了。
一方面,隨著市場下行,買家減少,加上貝殼自營業務2.7%左右的傭金費率高于業內平均水平,而房產作為高價商品,高額傭金的加持給客戶增加的交易成本不是小數。在利益驅動下,房源再真也對客戶失去了吸引力。
另一方面,ACN模式的副作用開始凸顯。由于房屋交易量減少,中介公司和經紀人們為了保障自身的收入,開始“各自為政”,不再積極共享房源信息。
ACN模式下,每個經紀人分配給單個客戶的時間有限。對買家而言,這意味著貝殼無法提供細致化的服務。對于經紀人而言,他們需要以一對多,同時面對N個客戶;另外,由于單筆交易涉及的人員較多,成交的時間成本也隨之拉長,由此對他們的收入也造成影響。
種種因素疊加,貝殼公司很難保持“進擊”的姿態。而貝殼公司的現任管理團隊至今也無法推出有力的措施突圍解困。
目前來看,渾水做空的危機暫時過去了,可是對貝殼而言,真正的難題在于自己。對它而言,保持警醒,思考如何應對當下的困局,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當務之急。
參考來源:
1. 《財經》:從鏈家到貝殼,左暉的野心與恐懼
2. 財經十一人:貝殼裁員真相
3. 資本星球: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4. 雷達財經:業績巨虧、代理人減少,貝殼找房何去何從?
5. 妙投APP:渾水在惡意打壓股價,還是貝殼在編織“謊言”?
6. 孟永輝:渾水做空貝殼的背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