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菜、叮咚被曝裁員,生鮮電商沒有贏家?
近期,生鮮電商賽道頻頻傳來壞消息。
1月12日,據鳳凰網科技報道,美菜網在赴港上市前夜,被爆總部搬遷、裁員40%,其中一位員工表示,美菜網一都直在裁員。
無獨有偶,另一家生鮮電商玩家叮咚買菜也被傳大規模裁員。據新浪科技消息,有員工稱相比巔峰時期,公司少了上萬人。不過,叮咚買菜回應稱消息不實、沒有事實依據和嚴謹數據來源,公司個別崗位變動屬正常組織資源調整。
然而,縱觀生鮮電商過去一年,“燒錢”、“融資”甚至“破產”成了扯不掉的標簽。美股上市的每日優鮮,2021年前三季度凈虧損額30.17億,叮咚買菜同期凈虧損額也達到53.33億元。已上市的前置倉雙雄虧慘,剩下沒有巨頭扶持的腰尾部玩家易果生鮮、同程生活和呆蘿卜等補血無門后,宣告破產退出競爭。
有分析認為,生鮮電商市場面臨的主要難點在于盈利困難,一方面是客單價提升達到瓶頸,另一方面是現有的供應鏈模式在進一步降低成本上遇到了困難。就目前而言,生鮮電商賽道還沒跑出真正的贏家。
美菜、叮咚買菜陷裁員風波
去年下半年就開始遇冷的生鮮電商行業,不時傳出裁員消息,這次是美菜和叮咚買菜。
根據報道,有疑似美菜網離職員工在社交平臺爆料,繼上次50%比例裁員后,美菜北京總部又裁了40%的人員。此外,原本在北京市王府井銀泰商場的美菜網總部,現已搬到北京站附近。
一位已離職的美菜網員工稱,美菜網一直在裁員,前段時間裁了一些業務總監和產品總監。
去年9月初,界面曾報道,美菜網就進行了裁員和業務范圍收縮,其成都研發中心整體被裁撤,北京總部產品研發等技術部門、采購銷售等業務部門、財務等職能部門均有50%及以上的裁員比例。
所涉及人員中不僅包含新入職員工,也包含著二級部門負責人及以上的中高層,“有的部門只留了領導一個人”。
同時一份內郵件顯示,與裁員相對應,美菜網業務收縮同步進行,部分城市服務關停,大區合并。
彼時,美菜網回應稱,公司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進行正常的組織調整與優化,不斷提高組織效能和專業能力,同時美菜所有的業務城市均在正常運營。
而對于最近這次裁員傳聞,美菜網并未回應,但消息顯示公司正籌備上市。
1月12日,有媒體報道稱,美菜網已經決定將在港交所申請上市,預計將在2022年上半年公開遞表。據悉,美菜網已委聘中金、花旗及野村負責上市事宜,估計集資3-5億美元(約23.4-39億港元)。
天眼查顯示,美菜網自2014年起有過8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12.5億美元,最近一筆是2018年10月的E輪及以上,金額為6億美元,對應估值約70億美元,投資方為老虎環球基金和高瓴資本。
此后,美菜網并未再次宣布公開融資事項。2019年中下旬,有媒體報道稱,美菜網新一輪融資失敗,資金鏈緊張,但遭到了其創始人兼CEO劉傳軍的否認。
三年多時間未獲公開融資,美菜網多次轉型情況也不樂觀。從商業模式看,走重資產自營的美菜在C端拼不過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B端又不斷有美團快驢、海底撈蜀海等玩家加入。業內預計,在經歷了數位高管出走,C端業務賣身經京東未果后,美菜網或將沖擊資本市場尋求補血。
而已經上市的叮咚買菜,也沒逃過裁員或“組織調整”的命運。
2021年6月29日,在募資金額縮減超7成后,叮咚買菜登陸紐交所,上市第二日股價一度沖至46美元,不過目前已較23.5美元發行價“腰斬”。截至1月13日美股盤前,叮咚買菜的股價收報11.32美元,市值26.72億美元。
市值大跌背后,叮咚買菜一直處于大幅虧損的狀態。根據去年11月份披露的財報,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為61.9億元,同比增長111%;但凈虧損高達20.1億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8.29億元。
如果拉長時間看,叮咚買菜三年時間累計虧損已超百億。2019年其凈虧損為18.7億元,而2020年的凈虧損為31.8億元;2021年的三個季度,凈虧損分別為13.8億元、19.4億元和20.1億元。
財報之后的2021年12月份,叮咚買菜就傳出了裁員的消息。有員工表示,采購、算法、技術等核心部門裁員比例從20%到50%不等。當時公司回應稱,個別變動屬小范圍正常組織資源調整。
不過近期,關于公司裁員的消息越來越多。據新浪科技,一位認證為叮咚買菜員工在社交媒體上透露,叮咚買菜已經開啟大裁員,采購50%,算法30%,運營30%,招聘10%-20%。裁員對象中,試用期員工成為重災區,“試用期6個月,在最后一個月下手裁員,還想盡量不給賠償。”
在多個崗位裁員之下,有內部員工表示,公司少了上萬人,此外還強制給前置倉服務站員工無薪排休。
對此,1月13日,叮咚買菜回應稱,個別崗位變動屬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目前業務都在正常運轉。同時,一線崗位不存在強制員工進行無薪排休的情況,平時會根據站點的工作情況,尤其是員工的意愿與工作強度進行合理調整。
然而,有評論表示,否認裁員之后,叮咚買菜依然面臨核心拷問,還要虧多久?
新一輪洗牌拉開序幕
相對于裁員、業務收縮,那些已經退場的生鮮電商玩家,結局更加慘烈。
2021年10月20日,呆蘿卜App發布停運公告。公告顯示,由于安徽菜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最終沒能引入重整投資人,菜菜公司即日起停止營業,呆蘿卜App停止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各線下門店停止營業,并在近期內陸續關閉。
“我們對增長的預期與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以至于造成了消耗過快,這是我們用錯的地方。”呆蘿卜創始人李陽反思,公司倒在了融資問題上。
據了解,從2020年1月23日起,呆蘿卜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歷經近21個月時間的掙扎,公司停止所有的采購、銷售、支付、營收等業務,試圖引入新的投資方,不過最終依然走向停擺。
稍早的2021年7月份,一度估值10億美金的同程生活,“因經營不善,雖經多方努力,但仍然無法擺脫經營困境,”不得不宣告破產。
除此之外,橙心優選大面積收縮、十薈團陷入裁員關閉危機、餓了么旗下B2B食材配送平臺“有菜”停止運營五個月。在剩下的玩家名單中,有阿里、拼多多、美團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生鮮品牌和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幸存者。
不過幸存者也不好過,新的洗牌序幕已經拉開。
去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在叮咚買菜的大本營上海地區祭出“斬釘價”,被業內解讀為“向叮咚買菜宣戰”。據悉,盒馬的此次降價范圍覆蓋上海59家盒馬鮮生門店、21家盒馬mini店及其周邊盒馬覆蓋地區用戶,活動持續至年底。
從流出的朋友圈截圖顯示,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 梁昌霖隔空喊話,表示積極應戰,“老二最大的夢想就是拼死跟老大干一場”。
盒馬鮮生方面卻對外回應,“斬釘”降價并非“斬叮”,只是回饋消費者、斬釘截鐵降價而已。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也在微信朋友圈表示,盒馬成立至今,從沒有進行過價格戰,一直追求價值戰,面對生鮮行業多業態的激烈競爭,盒馬同樣有價格戰的能力。
業內人士分析,消費互聯網時代“剩者為王”的潛規則下,生鮮電商沒找到更合適的打法之前,同樣逃不過價格戰、燒錢換流量的宿命,這也是整個行業屢虧不止的因素之一。
頭豹研究院分析師成祺認為,這輪價格戰過后,生鮮電商玩家們會反思現有的供應鏈模式是否可行,現有的經營戰略是否違背了生鮮電商的初衷。直接的結果就是還會有一批企業倒下,行業的發展重心會回到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本質。
不過尷尬的是,融資市場遇冷后,對一些玩家而言,長時間燒錢換市場可能已難以為繼。統計數據表示,行業參與者大多“造血”能力有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曾統計,國內生鮮電商領域,大約有4000多家入局者,其中僅有4%營收持平,88%陷入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盈利。
以躋身第一梯隊的叮咚買菜為例,2021年Q3財報中公司的賬面資金累計為68.17億元,剔除短期投資部分剩下的現金及現金僅30.98億元,但對應著流動負債中的付賬款是27.97億元,短期借款是27.18億元,還有應付的薪資和福利2.08億元,經營租賃部分的負債8.41億元。
這也意味著,在支付完員工工資和供應商貨款后,叮咚買菜并沒有多少余力再去補貼打價格戰了。
積極嘗試,向盈利靠攏
“生鮮電商如果只是燒錢做規模做增長一點也不難,但是沒有任何意義,在百億到千億的淘汰賽中,那些業務還不能實現盈利性增長的玩家,經營會越來越困難。”2020年4月,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的一封內部信中,直指行業痛點。
盡管如此,經過了前期的幾輪激戰,現存的玩家們在物流和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建設及獲客等環節都有了一定積累,但目前尚未有企業步入穩定盈利期。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鮮產品天然的高損耗率、非標化,拿菜毛利本來就低,還得末端再配送,成本自然上漲;外加消費者價格敏感、客單價提升有瓶頸等因素,決定了生鮮電商是一門非常難賺錢的生意。
叮咚買菜財報顯示,2021Q3公司毛利率為18.2%,同期綜合費用率卻在50.9%,對應每單位GMV履約成本在0.33元。因此在三季報中,叮咚買菜提出戰略轉向,變成“效率優先,兼顧規模”,放棄之前以擴張為主的目標。
從當前形勢來看,各家都在進行提升毛利率,或降低履約成本的嘗試。
一是繞過中間商,提高直采比例。有數據顯示每日優鮮目前生鮮直采比例在90%以上;或者直接自建產地,自己“下田種菜”,叮咚買菜投資超10億元在滬郊建了塊自營菜地。
二是擴充商品品類,提升客單價。比如通過擴大銷售附加值更高的預制菜新茶飲、健康零食等快消品。
三是重回線下,降低履約成本。2022年首個工作日,盒馬CEO侯毅發布內部郵件表示,盒馬鮮生從“線上發展為主,線下發展為輔”,升級為“線上線下共同發展”的雙輪戰略。
業界分析,此舉的意義在于,讓消費者走進店里消費,不僅能實現更好的加工服務體驗,還能省去線上訂單的配送成本。
但這些嘗試的效果如何,目前似乎難以斷言。重要的一點是,在實現盈利之前,不能倒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