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和劉強東,各有一家公司倒在了2022年
在大家開始春節倒數的時候,卻有2家電商公司宣布即將關停。
1月17日,有品有魚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將于2022年3月17日10時終止運營;
1月18日,東小店用戶陸續收到了停運公告短信:“東小店因業務調整將于2022年2月28日關閉”,目前東小店已經全面下架了商品,只留下讓用戶“抓緊提現”的重要提示。
兩個平臺前者來自小米,后者來自京東,但它們卻共同指向了社交電商。
兩家殊途同歸的平臺,幾乎在同一時間走向末路,很難說不是社交電商的結局導向。3年前蓬勃而起的社交電商,一度成為主流電商平臺試圖打開下沉市場的工具,但游走在多級分銷的紅線上,一邊又難以把羊毛黨有效轉化為真實的客群,未能跑通與主站之間的流量閉環。
對于小米與京東來說,關停兩個平臺,或許只意味著一次創新業務的實驗宣告暫停,但整個社交電商,或許將在2022真正進入寒冬。
01
曾為小米、京東拉新立下功勞
“要離開了才知道存在過”,有品有魚和東小店就是代表。
兩者都成立于2019年,也都定位在社交電商。平臺的邏輯起點是,依附于小米和京東主站的商家資源,用戶注冊為會員后,產生了購買與分享行為,就能獲得平臺的返傭及返利——即平臺上的用戶可以注冊成為店長,并推廣商品賺取傭金。
2019年春節剛過,有關雷軍親自帶小米涉水社交電商的消息傳的沸沸揚揚,幾個月后,有品有魚正式上線。從介紹來看,它是小米有品旗下社交驅動型精品生活會員制電商平臺,帶隊者正是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小米集團首席戰略官王川。
東小店同樣出身“高貴”,2019年下半年,許多推手之間開始轉發京東邀請碼,東小店浮出水面。東小店小程序的主體公司是宿遷嘉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京東100%控股,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是京東集團副總裁辛利軍,核心創始團隊是京東集團3C電子及消費品事業部-創新業務部的成員。
從組織架構與重視程度來看,兩者都并非簡單試水,回顧過往的成長路徑,各自也都有過高光時刻:有品有魚2019年正式運營后不久,單月GMV破億,當年有品有魚首次參加雙11,實現了全天銷售額超5000萬的業績;一位參加過京東社交電商大會的社群運營者也對「電商在線」提到,運營半年時間,東小店注冊粉絲破300萬,營業額也過億。
但短暫的亮相之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兩個平臺幾乎“銷聲匿跡”,重回公眾視野,也只是宣告關停的公告。
供應商與會員團長們將去往何處?是擺在當前的最大問題。
「電商在線」發現,目前有品有魚還處在正常運營狀態,但東小店已經全面下架了商品,頁面只剩下關停通告,而從公告來看,有品有魚的會員資產將轉移到小米有品平臺上,東小店則遷移至芬香。
這里又不得不提到芬香,同樣成立于2019年的社交電商,一直圍繞著京東供應鏈做會員類電商的生意,其創始人鄧正平曾為京東智能家居創始人兼總經理,并且拿到了劉強東和章澤天的投資,可以理解為京東布局社交電商的另一把鑰匙。
2019年四季度,京東新增2460萬用戶,刷新過去12個季度的拉新記錄。其中一部分功勞要記在京東在社交電商領域的嘗試。
02
關停或是宿命
與主平臺形成內耗,且作為拉新平臺又“低性價比”,或許是兩者走向關停的內因。
首先,兩個平臺在供應鏈端依附在主平臺,即便打出了“女性消費者”、“新國貨”這樣的標簽,但其貨品盤并沒有特色。「電商在線」通過對比有品有魚和小米有品發現,同樣一款商品,實際售價以及商品圖都是一樣的,有品有魚雖然可以返傭,但55元的商品,也只能拿到0.35元的傭金。
而對比兩個平臺貨的體量來看,小米有品明顯多于有品有魚,除了電器、日用品之外,還有生鮮等,因此在返傭力度缺少競爭力的情況下,消費者顯然更樂意轉移到貨品池更大的平臺上去。
其次,長期大額補貼的思路難以維系,社交電商的底層邏輯是將平臺可以拿到的商品提成,分給用戶,而其面向的客群主要以下沉市場為主,大多是奔著“薅羊毛”來的,而很難形成穩定的復購,在平臺想要獲得新客的方向來看,其“性價比”很低。以環球捕手2018年期間的補貼政策為例,一級代理拉一個用戶能拿到100元補貼,二級代理也能拿到50元。按照500人的社群規模,一個大代理一天拿到2.5萬元的補貼并不夸張。
一位長期做社群團購的經銷商對「電商在線」提到,社交電商更適合會員自購,如果會員想要多賺傭金,那手中必須有幾個“韭菜群”才行。“但這種都是一次性的,很難長久。”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2019年幾乎是巨頭深入下沉市場的元年,京東拼購在2019年9月升級為“京喜”,并在10月獲得微信購物的一級入口,淘寶特價版(后改名為淘特)也很快上線。與此同時,東小店、淘小鋪也在同一時間占據了社交電商的入口。但本質上,拼多多、京喜、淘特、淘小鋪、東小店等,其實都在同一個流量池里,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內耗”。
全域角度看,消費者一定更追求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性價比”。現在各大電商平臺力推的C2M(工廠直連制造)模式,是通過上游的供應鏈優化成本,改善供需錯配,砍掉了經銷商、代理等多層分銷,讓工廠生產的優質商品直接賣給消費者,相比通過裂變屬性的拼貨,只是在流通環節實現成本優化,同樣主打下沉的C2M其內涵要寬廣得多。
社交電商,很明確成了落跑者。上述社群團購經銷商坦言,從2020年開始,大量團長和KOL正在離開,“品牌商在S2B2C(社交電商平臺)上的銷量已經越來越差了,因為賣貨的小B商戶都不在平臺上了”。
小B們去了哪里?伴隨著疫情之后內容電商的興起,以及社區團購的猛攻,直播間、達人短視頻、各類社區團購平臺等更為火熱,并且以快團團為代表的一批社群團購工具,也讓握有社群資源的團長們有了更直接的生意渠道。可以實現極致性價比的平臺越來越多,小B們自然用腳投票,逐漸分散掉了社交電商在下沉市場的份額。
03
社交電商正在告別會員
也有人說,社交電商的倒掉并不是有品有魚和東小店的集中關停,而是早在云集上市破發就開始了。
的確,作為社區電商中成功登陸美股的代表性平臺,云集的每一步都關系著行業的方向。2020年成為云集轉型的開端,云集當年Q2的財報中,會員計劃的收入變成了1230萬元,這個數字在上一年同期則是2.67億,這也被視作云集近兩年在會員模式上的調整。幾乎同一時間,愛庫存也取消了會員費。
抹掉會員標簽,社交電商開始將內核轉向供應鏈。
2021年Q3的財報中,云集凈利潤6140萬元,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復購率連續超過12個月維持在80%以上。對此,云集董事長兼CEO肖尚略表示:“在第三季度,我們繼續專注于執行極致精選和供應鏈差異化戰略。差異化的供應鏈矩陣,相信它會為我們的會員提供巨大的價值。”
Costco在自有品牌上的成功之處,成為零售業標桿
某社交電商平臺負責人曾提到,平臺打造差異化供應鏈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差異化供應鏈能持續吸引C端消費者;第二,與京東、淘寶等綜合性電商平臺相比,社交電商在傳統快消品的銷量上并不占優勢;第三,自有品牌的毛利高,對無法整合資源的小B商戶而言,更有吸引力。
歸根結底,小B們選擇社交電商的出發點,是因為自己既沒有貨源,也沒有銷售工具,而直播間、快團團等拼團工具把這些問題都被解決了,留給社交電商的轉型空間,唯有在供應鏈上下功夫。
社交電商的本質還是電商,用社交拉人頭做的還是流量生意,而非長期主義。在零售渠道更為多元的趨勢下,社交電商能否在轉型供應鏈的路上抵抗住衰退周期?有品有魚和東小店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