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成雞肋的火鍋外賣,這個春節銷量翻了4番
最近新出了一組春節餐飲的數據,其中有一條引起內參君的注意:火鍋的成績很漂亮,外賣部分尤為亮眼。
想到去年,火鍋賽道兩個頭部品牌不約而同關店調整方向,引得眾人唏噓,“火鍋賽道要變天了”。最近熱度大增的火鍋外賣,能否成為火鍋遭遇困頓后的新增長點?
01
一個春節6萬單?最近,火鍋外賣“又火了”
節后,內參君和幾個朋友聊起假期故事,發現這個春節大家都吃了火鍋,有幾個朋友還體驗了一把火鍋外賣。
“我訂的時候看銷量才發現,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點了火鍋外賣。大概是初三初四的樣子,那個店有的鍋底月銷量都快要破百了。”火鍋店忠粉Y回憶道。
2月15日,某家海底撈門店的外賣頁面
資料顯示,今年春節期間(除夕到正月初六),海底撈中國內地門店共吸引客流超800萬人次。呷哺集團旗下千家餐廳接待近150萬人次,突破預期。小龍坎春節期間營業額與平時相比上漲60%(不含成都地區),部分門店春節期間營業額較平時上漲超100%。
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春節各品牌的火鍋外賣又火了。
公開信息顯示,海底撈外送業務有超過400個站點營業,覆蓋全國170多個城市。據海底撈的消費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海底撈中國大陸地區外送業務為近6萬個家庭提供了外送到家服務。呷哺方面,不少門店的外賣銷量環比增長2倍至4倍,呷煮呷燙外賣也突破預期,北京、石家莊、哈爾濱等城市銷售增長強勁。
內參君的朋友春節買了海底撈的外賣
02
火鍋外賣“三大陣營”
說火鍋外賣“又”熱鬧起來了,是因為它也經歷了幾番沉浮,并先后出現了不同的“陣營”,有幾波“扛旗品牌”。
火鍋外賣“互聯網派”
典型代表:淘汰郎小火鍋
優勢:輕資產運作
劣勢:供應鏈、研發
火鍋外賣的故事要從“外賣元年”2014年講起。外賣興起,懶人經濟空間初顯。而火鍋自身重堂食的屬性,拽住了它在外賣平臺上發展的腳步。直到一年后,北京出現了一家叫“淘汰郎”的外賣專營品牌,讓火鍋外賣迎來了第一波走紅。
以淘汰郎為典型代表的小型火鍋零售商品牌,共同的特點是踩住“互聯網+”的風口,線上思維做火鍋;品牌輕量化,沒有門店只有少量的中心倉庫,扁平化管理,采用OEM加工模式,通俗來說就是“貼牌”。
困于供應鏈等問題,火鍋外賣的這一次走紅來得快去得快,但后面的這次的走紅,就是持久而漸進的了。
火鍋外賣“實體派”
典型代表:海底撈、湊湊
優勢:品牌影響力大
劣勢:網點覆蓋有局限
從時間上來看,火鍋企業做外賣和火鍋零售商做外賣并沒有明顯的先后之分。因為關注的重點放在實體門店里,所以它們火得不“快”,屬于慢熱漸漸升溫的狀態。火鍋企業做外賣,優勢在于有很多的門店做支撐,網點方面具備優勢,作為營收的“增量”,尤其在疫情常態化階段,具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到今天,這批品牌依舊是火鍋外賣最有競爭力的角色。
火鍋外賣“電商派”
典型代表:鍋圈、盒馬
優勢:專業配送、產品多樣
劣勢:競爭激烈
火鍋外賣的第三次走紅,和疫情息息相關。這次跑出來的品牌有火鍋食材門店,也有近場電商,線上生鮮購物賽道。前者典型的如鍋圈食匯,后者典型的如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他們多數成立于2015年前后,有互聯網基因,有成規模的門店/前置倉,有物流及配送能力。火鍋外賣和這些企業本身業務就是相連相關的,做起火鍋外賣,它們比火鍋店的優勢是更靈活、支線產品更豐富。
當下的火鍋外賣市場,三代領軍品牌并存。小型火鍋零售企業沒落,火鍋企業持續蓄力,近場生鮮強勢“掠奪”。
內參君盤點了部分入局外賣的火鍋餐企。根據下圖可以發現:各家火鍋外賣SKU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海底撈、撈王的外賣菜單主要走單品售賣路線,讓顧客自主選擇;而呷哺呷哺、湊湊則走套餐路線,擬定出一些套餐,再附加少量的單品SKU。
一些火鍋店在外賣平臺提供火鍋鍋具的租賃、售賣服務,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甚至還開通了其他產品線。
值得一提的是巴奴的“疫情限定”火鍋外賣——2020年春那波疫情平穩后,巴奴就撤下外賣。彼時,巴奴的外賣生意非常好。巴奴在其2020年3月26日的公眾號推文里寫到:上線一個月后,外賣訂單量上漲4倍,平臺外賣用戶約10萬。
但巴奴并沒有想要繼續,原本5月1日停掉的外賣縱使延遲,也只延續了一個月的時間。
巴奴曾在公眾號里透露,疫情還持續著,為了讓吃巴奴火鍋更方便,先留下外賣。也就是說,疫情一旦平穩,巴奴就停外賣。換句話說。巴奴不相信火鍋外賣的延續性。
而其后多家火鍋店的經營數據表明,火鍋外賣的營收呈波動上升趨勢,疫情平穩時期,外賣營收相對受限。
2018年至今,海底撈外賣業務收入呈波動上升趨勢 數據來源:海底撈
03
火鍋外賣是“偽需求”?
有人說,“火鍋外賣”本就是個“偽命題”。
首先,火鍋外賣的定位很尷尬。 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吃火鍋是一件“具備社交屬性”的事,點回家吃,原本就有悖火鍋就餐場景。
“如果人少,我會選擇叫個冒菜的外賣,如果人多,我們直接去店里吃也很方便。”一位95后火鍋愛好者告訴內參君。
其次,火鍋外賣競爭激烈,各個陣營的邊界不明朗。不同陣營下的火鍋外賣,各有優勢。此外,從產品維度、消費體驗來看,差異化不明顯,這也讓火鍋外賣并不好做。過年期間,內參君一位朋友購買了海底撈的火鍋外賣,原因是——家里人不吃辣,而海底撈有“豬肚雞”鍋底,這個有料鍋底非常加分。
由此可見,差異化打造,是火鍋外賣品牌脫穎而出的思路之一。
消費頻次低是硬傷。畢竟不可能頓頓吃火鍋,另外,麻辣燙、冒菜等品類也在一定程度上“搶奪”火鍋外賣的生意。
現在,疫情常態化的時代下,火鍋外賣又興起來,是偽命題再度小“紅”一時,還是潛力股,終于遇到了自己的時代?
火鍋外賣在今天興起,離不開幾個因素。
【疫情因素下,顧客端需求增加】
時代大環境——大眾配合、支持疫情防控,更加“宅”,火鍋消費轉堂食而外賣;外賣平臺服務面積拓寬,服務水平提高;火鍋堂食不穩定,餐廳經營遇阻,火鍋品牌增加業務線讓產品“可攜帶可搬運”。
特定時期因素——節假日,消費者火鍋需求高; 春節,消費者傾向居家就餐,且難以訂到堂食; 多地提倡就地過年。
【餐廳端能力提高】
入局者變化——從僅做外賣、沒有供應鏈、沒有生產能力的小企業變成有成百上千門店的火鍋巨頭,以及有數千個前置倉的生鮮購物平臺,在研發、生產、倉儲、物流等上都有提升。
火鍋外賣繼續紅下去,需要這些推動性作用的條件繼續存在,并具有更大的推動力。
04
外賣是火鍋競爭的下半場嗎?
從目前情景來看,讓火鍋外賣這次火起來的大多數因素還將繼續存在。從銷售結果來看,愿意嘗試接受的消費者逐漸增多,火鍋外賣的收益前景似乎不錯,有可能成為火鍋品牌紅火的新著力點。
內卷的火鍋,下一戰是拼外賣嗎?
“從長遠來看,外賣肯定不是火鍋品牌的主要重點,但在疫情背景下,外賣會做為增量存在,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增收,這也是實體品牌們紛紛發力的原因。”一位業內人士分析。
而大連誠健集團董事長孫德敏認為,大眾對火鍋的預期還是一頓精致、正式的大餐,所以火鍋就是朝著精細化方向升級,火鍋外賣發展也將精細化。
如何精細化?更貼近顧客的需求。
比如,除了牛油和番茄鍋底,海底撈增加豬肚雞鍋,相比撈王147家的體量,海底撈的網點效應更強,這一產品大賣也在意料之中。
再比如,“火鍋+奶茶”也是火鍋外賣的熱門打法,奶茶本身的引流、便攜屬性,加上它和火鍋場景的高契合度,讓這個模式很有“賺頭”,海底撈、湊湊火鍋也都在這一模式中獲利。
05
小結
火鍋店不斷上架新產品在外賣頁面,去接近顧客的需求、提高精細化。但,火鍋外賣暫且只能當火鍋店的“副業”和“增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