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狗不理和中國郵政都想賣咖啡?
2022年2月的咖啡市場,又多了兩位來勢洶洶的重磅選手。
2月14日,郵局咖啡正式落地廈門國貿大廈一層,這被視作中國郵政進軍咖啡行業的信號。 “郵局咖啡”微信公眾號顯示,郵局咖啡將原有的國貿郵政支局進行了全新升級,旨在打造“一個可以社交、可以品嘗優質咖啡、體驗郵政文化的全新場景”。
圖源郵局咖啡公眾號
很快,“全國第一家郵局咖啡店正式營業”登上熱搜,熱議驟起。
不到一周后,另一則與咖啡有關的新聞再次引來了大眾好奇的目光。天眼查App顯示,高樂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于2月22日成立,注冊資本為5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含食品銷售、日用百貨銷售、餐飲管理等。該公司由天津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法定代表人正是狗不理集團的董事長張彥森。
前后腳入局的中國郵政與天津狗不理,雙雙成為了話題焦點。 一時新奇之后,咖啡跨界之戰緣何愈演愈烈?
跨界者的底氣
事實上,中國郵政與天津狗不理的入局只是咖啡行業跨界盛景的小小縮影。
在狗不理之前,不少傳統老字號已經一改舊貌,以黑馬之姿殺人年輕人的視野。 譬如設立“知嘛健康”體驗店的同仁堂,其店內就有各類咖啡產品的身影,“養生咖啡”理念更是一度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打卡嘗試。
知嘛健康壹號店
中國郵政也并非咖啡賽道唯一的“國家隊”選手。
早在2019年9月,中石化旗下零售業務板塊易捷就發布了全新品牌“易捷咖啡”。首批易捷咖啡店在蘇州的9家中石化加油站內開業,特色是貼合加油站場景的汽油編號咖啡,分別以車主們熟悉的92#、95#和98#來命名咖啡系列。另一邊的中石油則推出了“昆侖好客咖啡”,通過旗下的昆侖好客便利店售賣現磨咖啡等產品。
除此之外,跨界做咖啡的有開快閃店的奢侈品或時尚雜志、建設自有產線的餐酒集團、轉向線下的互聯網公司,甚至還有謀求轉型的國貨自行車與內衣品牌…… 它們無一不為這股跨界熱潮增添聲勢,也不斷刷新著顧客的想象力。
如此熱鬧的競爭環境中,中國郵政和天津狗不理的底氣在哪里?
如果追溯歷史,中國郵政和天津狗不理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咖啡新手。 作為“咖啡+”業態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郵局咖啡”這一形式早有前人摸索過。
2021年上海旅游節開幕首日,武康大樓郵政所經更新改造后正式對外營業。它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1883號,比鄰魔都地標武康大樓。在保留原有郵政服務的基礎上,郵政所引入了上海老字號品牌“喬家柵”新推出的品牌“喬咖啡”,還增設了文創產品等銷售項目。更早之前,廈門大學旁的文創景區“沙坡尾”也曾出現一家郵政咖啡店。
武康大樓郵政所
總體來說,以往這些嘗試大多是零散的,看不出系統性的布局。而本月試運營的廈門郵局咖啡則不同,它由中國郵政與中域咖燁共同打造。 據《經濟日報》報道,中域咖燁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陸續開設多家特色郵局咖啡店。
在外界看來,中國郵政開咖啡店的核心優勢是龐大的網點規模,其他任何品牌都無法與之相比擬。據中國郵政年報,截至2020年末,中國共有郵政支局所5.4萬處,投遞服務網點有4.3萬處,建制村直接通郵率保持100%。
相較于中國郵政,天津狗不理的咖啡淵源就更深了。 與其說狗不理是“心血來潮”,倒不如說是“卷土重來”。
時間倒回到七年前,狗不理早有沖入咖啡賽道的雄心。2015年,狗不理拿下了“高樂雅咖啡”的中國特許經營權,后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1000多家門店遍布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
當年狗不理集團董事長張彥森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經營咖啡的意圖在于多元化發展,希望用獲得的利潤反哺“老字號”。他預計在2015年開20家店,五年內開滿200家連鎖門店。
圖源高樂雅中國官方微博
然而數年之后的今天,高樂雅咖啡在中國的門店數遲遲未實現量的突破。 哪怕是巔峰時期,其門店數距離200家的目標也相去甚遠,市場份額下降后的局面就更不容樂觀了。
截至2022年2月,高樂雅中國官方網站顯示全國共有28家門店,其中16家集中在天津地區。高樂雅的微信公眾號則給出了一個更慘淡的數據:天津門店僅剩9家,全國門店共21家。
眼下高樂雅咖啡食品公司的成立,似乎預示著狗不理重振咖啡業務的決心。七年來高樂雅咖啡店多有坎坷,但至少讓狗不理實打實地積攢了經營經驗。再加上高樂雅品牌多年的產品底蘊,狗不理的行進步伐或許會比人們想象的更穩健。
問題在于,作為老字號與老國企的共同目標,咖啡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默契出手的二者又能有多少勝算?
市場的火與冰
過去的2021年,咖啡很熱。
Manner Coffee、M Stand、永璞、三頓半、鷹集咖啡……有的名字你可能很熟悉,有的則稍顯陌生,但它們無一例外都是聚光燈下的寵兒。 眾多咖啡新貴走上舞臺,接受各路投資人的追捧。
半年內跑完數輪融資的Manner Coffee,身價從2021年初約13億美元一路暴漲,年中已逼近30億美元,于極短的時間內創造百億人民幣的估值神話。一年一融資的三頓半也有自己的攀登之路,估值在2021年飛到了45億人民幣。
備受關注的Manner Coffee
資本嗅覺的另一面,是中國咖啡市場的龐大潛力。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發布的數據,2030年全球咖啡消費總量預計將達到1.97億袋,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5%。而過去10年里,中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高達16%,2019年的咖啡進口數量比2015年增長了1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增長如此迅猛, 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事實上還處在早期階段,與西方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則顯示,隨著咖啡逐漸在中國消費者生活中普及,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3817億元,預計行業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不論是市場平均增速,還是人均消費量的增長空間,各項指標都證明中國咖啡市場有著無比強勁的向上勢頭。 從產業角度看,咖啡產業鏈的主要獲利者則是下游終端與品牌,尤其部分具備高附加值的品牌。
天津狗不理選擇咖啡食品,和它選擇植物肉、保健品這些大熱項目的邏輯一致,都是在謀求傳統餐飲之外的業績突破點。可是咖啡市場雖熱,真要出頭談何容易?
狗不理已經在高樂雅咖啡店身上嘗夠了不溫不火的苦,中國郵政的前途也不見得能有多么樂觀。 后者固然有著了不起的網點密度,但將之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難度可不是一點半點。
遠的不談,同為國企的中石化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就線下密度而言,中石化或許不如中國郵政,但也遠非其他連鎖品牌能比。可現實是,這并未給中石化帶來多大的運營優勢。
連續耕耘兩年多之后,中石化易捷咖啡店的轉化率仍不足千分之一,門店數目和主流咖啡品牌不在一個量級。 甚至對一些咖啡消費者來說,“易捷咖啡”的名頭并不比新來的“郵局咖啡”更有存在感。
易捷咖啡的汽油編號系列咖啡
目前來看,中國郵政也很難利用起郵局網點的末梢神經。郵局咖啡的廈門門店以售賣精品咖啡為主,咖啡、茶飲的價格區間在20至40元,這就意味著外界想象中的“下沉”之策并不現實。
另一方面,從媒體報道中北上廣深的擴張方向,也能看出郵局咖啡的主要目標仍是相對成熟的一、二線城市。
當最初的獵奇欲平息后,郵局咖啡能在挑剔的都市白領眼里保有一席之地嗎? 畢竟在這里,它要挑戰的敵人將是瑞幸、Manner與星巴克。在這些強敵面前,郵局的坪效優勢將顯得更加脆弱。
表面看來,郵局自帶的懷舊氛圍是不錯的切入點,但市場上千姿百態的“理念文化”已經夠多了。真正的難題,是供應鏈、產品管線、品質把控、服務設計……
我們期待中國郵政能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也期待狗不理能給老字號的牌匾注入生機,但“文化”與“牌匾”不應當成為消費者復購的唯一理由。
對中國郵政和狗不理們來說,一時網紅不難,難的是一直網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