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便利店都臟成這樣了,我的午飯還靠它
如何描述我今年315期間的心情?
晚會上,先有魔幻現實主義雙簧節目:“18歲美女主播真身竟是摳腳大漢”,后有懸疑犯罪題材小品:“直播我如何冒死走私翡翠之鐵子們下單吧”。
最后是田園風美食節目,被富有棱角和風味的腳丫子揉搓,老壇酸菜十分地道。
晚會上這家酸菜生產商的合作伙伴里出現一閃而過的康師傅,傷害性波及面太廣,酸菜話題至今仍在發酵 “昨天剛吃、正在yue”。
為烘托315的節日氣氛,老朋友雙匯也貢獻了素材,在南昌生產車間員工們的工作服發黑發臭,豬排落地直接裝袋入庫。
不過意料之外的,是印象里“還算干凈”的全球連鎖便利店7-11,記者曝光的后廚環境也就是擺攤兒水平:塑料杯蓋旁邊是蟑螂貼,垃圾桶上放著關東煮。
圖源:微博@生活這一刻
昨天中午,我聽到辦公區的一聲聲嗚咽,外賣不干凈還貴,愛吃的老壇酸菜也被腳踩了?
濃眉大眼的便利店沒想到也早已墮落,擊破打工人對最后凈土的幻想。
01
便利店的終極暴擊
便利店臟了,不是第一次,也不止這一家。
深圳的老鼠曾在7-11的烤架上亂竄,門店被暫時貼了封條;早在2月份記者就隨機抽取了一位幸運觀眾去暗訪。
北京通州一家7-11出售過期的米飯和包子;暗訪的記者因為太過正直被店長叫出訓斥:“真過期了就長霉了,肯定廢,你自己判斷,這玩意又不是死規定”。
有人說沒了7-11,羅森頂上,暗訪記者繼續無情重錘。在北京某羅森里關東煮只要煮不爛,就不用撈出去,外賣催急了店員直接手撈關東煮;
沖豆漿的水管插著桶裝純凈水,實則被偷梁換柱成自來水,“生水不燒開,直接往里倒”。你的每一次竄稀,都有人在默默助力。
圖源:重案組37號
“我以為便利店是最干凈的”,抱著這種濾鏡很正常。
窗明幾凈便利店,隱藏在規規整整的寫字樓之間,標準的收銀小哥、標準的產出、標準的口味,當然以為衛生也是標準的。它們是現代化的標桿,北京一度因為找個便利店比找對象都難被鄙視。
有位做過7-11兼職的網友表示當年還不這樣囂張,那時直營總店毫不猶豫地將有根頭發的關東煮倒掉重煮。現在為了直營變加盟大肆圈錢賺加盟費,遍地開花、又臟又亂。
直觀的感受有數據佐證,《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里,日系便利店品牌羅森、全家和7-ELEVEn的加盟店占比分別達到了95%、97%和98%。
加盟跟直營的管理方式肯定沒得比。總部一般只負責原料訂貨、制定規章,加盟管理全靠自覺。
正如知乎一位前員工總結“食品安全基本走過長,加盟店店主權限極大,干不干凈完全取決于店主的良心”。事實證明大多數干餐飲的是沒良心的,有良心的大概率被市場淘汰了。
除此之外,便利店店員工資真心不高。打開招聘平臺、或者問身邊做過兼職的朋友,反饋正式員工每月四五千、店長起薪七千。而大型連鎖便利店普遍開在一二線,阿sir,這點錢很難辦事的。
臨時工、兼職店員也很多,流動性太強,7-11把積累幾十年的管理經驗和操作流程寫成700頁手冊,但多數員工無需系統培訓也能上崗、來去自由,規則也就形同虛設。
早期日系便利店還沒有如此瘋狂地開放加盟,不過它們的確經歷了不加盟就活不下去的時期。
便利店是門重資產生意,必須開在上班族多客流量大的地方,租金水漲船高;日本市場便利店功能豐富,就差給你包辦紅白喜事了。國內便利店功能就沒那么有想象力,主要是貴替版早餐鋪子,以及CBD盒飯中心。
競爭對手里還有規模更分散,更具滲透力的夫妻店,以及不可忽視的巨頭——加油站便利店。
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排行榜 圖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而相比其他小賣鋪,賣自有產品和保質期較短的鮮食是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他們要自建工廠、對供應商的要求也很高,花出去的錢如流水。
7-11在日本市場92%以上也都是加盟店,這些加盟店早在2016年就為集團創造了近百億元人民幣的利潤。
有人說你看人家本土的便利蜂就不搞加盟,不是它講良心、勤勤懇懇干直營,而是國內的一些便利店還因為供應鏈能力不足、管理和運營能力弱,還在研究如何壓低成本的探索階段呢,遲遲未能進入加盟模式。
迅速占領市場,加盟費組成大量現金流補虧空,是便利店們的慣用手法。而加盟模式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只是加大了風險系數而已。
即使不開放加盟,比如星巴克,最近也在保質期問題上投機取巧玩心眼。
而比流量明星更懂道歉的就是餐飲老板們。整改、關店、暫停營業、自罰三杯,然后一切如舊。
圖源:微博@小穆數碼站
公司門口只有一家賣包子豆漿的便利店,餓著肚子趕著開早會的你,到底進不進去?
02
外面還有干凈的食物嗎?
先退了剛囤的一箱老壇酸菜,又吐了剛進嘴的關東煮,挺過股票裁員隔離在家的打工人,最后被一雙汗腳整破防了。
每當食物總是以層出不窮的花樣惡心你時,有人仍憤怒斥責不良商家:這是大家一起擺爛的節奏嗎?還有沒有王法了;有人已經逐漸變麻:沒有不埋汰的餐館,只有沒去臥底的記者罷了。
甚至有大v表示既然衛生問題你知我知,何必曝光來給年輕人們添堵呢?難道他們就不去便利店了,能拿出時間做飯吃了?
憤怒沒什么用,一位躺平的同行表示無所謂,在她看來食品衛生的議論也就“3分鐘熱乎”,并沒耽誤早上戴著工牌的年輕人在7-11排隊買包子關東煮。
“像我這種晚上加班碼字、上班恨不得定20個鬧鐘的打工人,早午想吃口熱乎的,便利店已經是最優選。”
能早起給自己做早餐的要么是狠人,要么是閑人。“嗯,都是我想成為的人”
便利店對打工人的最大意義,被崇尚效率和便利的日本開發到極致。便利店里的東西可預測、可計算、可控制,沒有驚喜也不出差池。
著急上班打卡,容不得一點延遲。緩沖的小圈圈轉得你心煩,地鐵出站口前面的人步速但凡慢點都是種災難。便利店已經自動化和高效率的集大成者,可還是不夠快。
在暗訪7-11的偷拍視頻里,員工拎著臟兮兮的飯盒不打算洗,理由是“忙了之后就得把速度提上來”。
圖源:微博@生活這一刻
對便利店的依賴,來自大都市節奏和效率社會的建構。
大約50年前,一個叫鈴木敏文的日本人在美國發現一種叫便利店的連鎖經營模式,并將這種理念帶到日本。美式小商店7-Eleven,經過日本人改造,變成新的零售業態。
美國的便利店里沒有便當,日本便利店推出飯團和關東煮,于是便利店成了有著極高使用率的地方,準確地來說便利店不是商店,而是給來去匆匆的人準備的便捷食堂。
7-11第一次把開業時間延長到24小時而廣受年輕消費者好評。依然亮光的便利店給晚歸的人一種心理慰藉,至少有個地方可以買到關東煮。什么時候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還在營業。
傳統的鐘鼎之家有后廚和御膳房,參考《唐頓莊園》和《大宅門》。對于平民來說自己加工食物是種奢侈。
大城市的合租房解構了家庭功能區,客廳變成房間,更離譜的我曾聽說某不良二房把廚房也改造成小次臥。“在家做飯”的可能性無論在空間還是時間上都在被稀釋。
這時候樓下有家無論何時都敞開大門的便利店,或者簡單無負擔的沙縣小吃冒菜館肯德基,至少為滿足生活基本需要而兜底。
這和幾百年前工業革命時代的生活狀態也沒啥區別,農民不用種菜開始去工廠打工,工作時長打破了之前自由的用餐時間和環境,遷移到城市后逼仄的住所沒有多余的留給廚房。別說做飯,吃飯的時間也很短。
《摩天大樓頂上的午餐時光》 1932年
日本人把便利店比作都市運轉的生命線,在深夜的寒風里吃關東煮,已經是不確幸里的小確幸了。
被曝光的后廚有恃無恐,底氣來自打工人的無奈。
今天中午編輯部還是打算相約去便利店買盒飯,“只要我沒吃出來蒼蠅就算我贏”。
同行朋友聊完則不想再用精神勝利法躺平了:“周末再累也找一天自己做飯吃吧,我不想永遠被淹沒在看不見的外賣和泡爛了的關東煮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