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零售:實體店到拐點了嗎?生鮮電商不行了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
零售到拐點了嗎?宏觀政策對實體店是利好嗎?生鮮電商不行了嗎?
一、零售到拐點了嗎?
日前看到一個數據:2021年12月份實體店銷售同比增幅微弱超越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增幅。上述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有人認為:也許是實體店到了拐點。
我覺得還沒有,除非有更嚴厲的政策規制出臺。2019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占比首次突破20%(20.88%),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這個占比飆升至24.90%(約占1/4)。2021年回落到24.50%。但我認為,還會繼續提高,原因只有一個:消費習慣改變了。年輕人越來越往網上走,連我們這樣年齡的人,一天在家也常常能收到3、4個快遞。另一個數據是:限上(限額以上單位)銷售占比發生了扭轉。2021年達到37.25%,基本回歸到2015年的水平。規模稍大的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才是零售的未來。至于線上還是線下,以后會越來越模糊。所以,不要從某個時點看變化,要從趨勢看變化。如表1所示。
說明如下:
(1)2021年實現社零總額44.0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即2021年12月份社零累計增長)。
(2)2021年社零總額中,餐飲實現銷售額4.6895萬億元,同比增長18.6%,比社零總額增長幅度高出6.1個百分點。
(3)2021年餐飲增長屬于恢復性增長。2020年社零總額39.2萬億元,比上年下降3.9%,同比下降了1.6萬億元,其中,餐飲銷售額下降了0.72萬億元,占下降總額的45%,全年餐飲收入下降16.6%。2019年社零總額中餐飲銷售額為4.6721萬億元,2021年的餐飲銷售額僅僅略高于2019年的水平。
(4)2021年網上零售額增長14.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0%。這說明餐飲類商品網上訂購增幅大于其他實物商品。
(5)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增長17.8%,穿增長8.3%,用增長12.5%。可見,吃的網上訂購增長最快。
(6)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10.8萬億元),比2020年的9.76萬億元略有增長,但其社零占比24.50%,比2020年的24.9%略有下降。
二、宏觀政策對實體店是利好嗎?
保民生、穩就業、反壟斷、保公平等一系列政策信號,總體來說是向上向好。
1、政府認識到零售企業對保民生、穩就業的巨大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要使零售企業“挺得住、過難關、有奔頭”,光靠幫扶政策是不夠的。零售企業最近30年的發展,前20年是靠規模化連鎖經營的發展,但后10年在互聯網與資本的野蠻生長中被折騰得體無完膚。不是傳統零售企業無能或不求上進,不是傳統實體店做得有多不好,或者電子零售做得有多好,最關鍵的是消費者變了,徹底變了,變得越來越不想去實體店鋪購買。他們根本就不來店,做得再好,他們也看不見,或視而不見。當然,公平競爭的環境被扭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表面看,終端消費效率是提升了,但生產效率與流通效率的提升并不顯著。所以,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整治流通秩序和不公平競爭。這才是讓零售“有奔頭”的根本出路。至于“挺得住、過難關”,這主要是企業的事,但政府可以從“少干預、減稅費、多服務”等途徑讓企業有喘息的機會。
2、目前零售業發展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
(1)社會問題是需求變化以后,消費者越來越往線上走。實際上,線上低價銷售以補貼為支撐,屬于不正當競爭,如果政府出臺相應的規制,會使線上商品價格與服務費用進一步上升,這對實體店的公平競爭與恢復元氣是很有好處的,對理順流通大環境也是正面的推動。未來可能是另一番景象:線下價格比線上更便宜。
(2)共性問題是零售營運成本居高不下,房租、人工、電費等在銷售額中的比重不斷攀升,租售比已經接近或超過10%的臨界點。既有成本拉動因素,也有銷售下降因素,當然也包括管理不善和內部腐敗的因素。
(3)個性問題各不相同,有些企業發展過快導致巨額虧損,有些企業懼怕投入導致業務萎縮,還有一些企業人才流失導致經營管理水平下降。
3、目前行業有三個基本思路:一是把數字化甚至數智化作為未來零售的基本出路,這是從基礎層面來說;二是把商品與服務作為零售本質,這是從零售的內容來說;三是把建立零售生態圈作為未來發展的突破口,這是從產業鏈來說。基礎、內容、產業鏈,這三者確實很重要。但如果供應商合規生產的大生態沒有理順,小生態也難以優化。政府對流通的基本職能,還是要以營造公平競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為主導,正能量不能強化,流通的歪風邪氣就抬頭,坑蒙拐騙就橫流,這些行為政府要像“反腐”那樣一抓到底。對企業來說,零售要堅持長期主義,但零售競爭不是什么“戰爭”,有些企業想通過“飽和”戰略,蜂窩式密集開店搶占市場份額,這是零售的初級競爭,零售的最終勝出者一定是依靠品牌和口碑,很多事例都說明,即使占領了市場也不見得能夠占有市場。
每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會十分關注環境的變化,但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依賴政策扶持,而主要是靠自己善于創新、應變與精益求精的有效管理,讓消費者有好的感受。
三、生鮮電商真的快不行了嗎?
最近似乎都在喝彩生鮮電商出問題,快不行了!我覺得生鮮電商會越來越好。
1、更多的商品與更多的消費者走向線上,是大勢所趨。我最早認識的零售,是外婆家門口的那家供銷店。如今,這家供銷店早已破落,隨時都有可能倒塌。今年過年又去看了外婆家的小山村,看到一家“農合聯村級綜合服務社”,如圖1。服務社接單,農民實際上是把收摘下來的農產品賣給他們,雖然價格便宜,但不要走三十多里地,到奉化城區賣農產品。但是目前大部分村民還是自己去城區銷售。另一塊牌子是“冷西小棧農家樂”,做“民宿、餐飲、團建、采摘”,這是做服務。這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的供銷社,買與賣相結合、整與零相結合、生活資源與生產資料相結合,但運作模式已經截然不同。這就是時代的變革與大勢所趨。
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分層復雜,像我們這代人,先是不去大賣場,后是不去小超市,但仍然保留著去菜場與菜店購買生鮮的習慣,所以,就近便利的菜場與菜店還有生意,他們自身也在尋求變革,以適應新的需求。
2、生鮮電商應該越做越好。首先,生鮮電商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提供了便利服務,為消費者節省了購物時間,創造了新的用戶價值。其次,生鮮電商有很多值得改進的空間。前不久,兒子對我說,網上買了一只“青蟹”,56元,其實就300克左右。說怎么不好吃。我打開照片一看,原來不是青蟹,是“泥蟹”。網上自然不敢寫“青蟹”或“蕁”,只是模糊地寫“螃蟹”。這忽悠人厲害了,但只能忽悠像我兒子那樣不懂蟹的人。不僅是海鮮,其他生鮮的網上價格也漸漸貴起來了。但問了幾個有錢人,卻沒有感覺到網上生鮮價格的貴,我們做老師的,收入低微,普遍感覺貴了。
在疫情期,有些生鮮電商的商品與服務也出了不少瑕疵。品質有所下降,服務也不到位。這在特殊時期情有可原,但如果能做得再好一點,會有更好的復購。上海的有些微菜場,在2020年疫情期,反而供不上貨,干脆就不供貨了,于是就有不少用戶不再在微菜場購物(微菜場是政府倡導與扶持的一種生鮮購物模式,手機訂貨,送貨到小區柜子,用戶自取)。再次,生鮮電商也會出現兩極化趨勢,但總體來說,價格會走高,提供便利服務,又要低價,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圖1 農合聯似乎就是過去的供銷社
至于虧損與欠款,還不是主要問題。數千萬欠款對一家大公司來說,根本不算啥事!從前隨便哪一家較大規模的連鎖超市公司,欠消費者預付卡的錢就是幾千萬、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還有欠供應商的貨款與工程款。關鍵是流動性!水在流動就沒事,需要不斷輸血,就麻煩!
市場競爭這件事:別管敵人一天天爛下去,總有敵人一天天好起來。盼敵人一天天爛下去,結果常常是自己一天天爛下去。生鮮的線上購買占比會越來越高,但品質、價格、服務、成本四者的平衡是關鍵,總體會往價高方向發展,當然也有一些批量需求的產品,可能因為流通環節與供應鏈管理成本較低或促銷而實施低價。
至于記者所反映的“爛菜皮”之類的問題,得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這種表述十分夸張。北京的大白菜放著放著也會出現“爛菜皮”,剝去這些干癟的菜皮,里面還是好好的。蔬菜雖然沒有嚴格規定“保質期”,但也有最佳“嘗味期”,過了這個時期的蔬菜,鮮度與口感會下降,但也不至于扔掉。
第二,改包裝這個概念也是不確切的。應該叫“整理包裝”,把不好的菜挑出來,好的整理出來,繼續賣。菜場的攤主就一直在做這件事。
第三,要讓消費者明明白白的消費,隔夜的蔬菜不是不能賣,經過整理的蔬菜也不是不能賣,整理過以后重新包裝的蔬菜也不是不能賣,但要以適當的方式告訴消費者,并做優惠促銷活動。
讓監管人員去問問買菜的大媽:胡蘿卜有保質期嗎?
零售要誠信,要信守承諾,要坦蕩。處罰也要有理有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