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何處安放?
曾經,豐巢科技宣布對存放超過12小時的包裹進行收費,在網上引發爭議。
先是多個小區聯合抵制豐巢收費,后是管理部門再次重申“快遞入柜需經收件人同意”。針對公眾質疑,豐巢發布公開信,承認在用戶溝通上需要完善,但卻依然堅持既定收費標準。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不了了之。
豐巢從收購了速遞易后,市占率一度高達69%,成為此細分領域的王。可就在豐巢如日中天時,曾經的各大股東紛紛退出,快遞柜事件之后的很長時間,都沒有其音信。
再次探索才發現,豐巢進入了窘境,成立至今未曾盈利,豐巢的未來,又該在何處安放?
錯位的初心
稻盛和夫說,人類之初,為了滿足對物的需求,出現了交換,滿足了自己,幫助了別人,這就是商業最初的形態。商業的初心是公益。
他說得沒錯,錯的是有時候商業不再是一件溫暖人心的事,而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
也許其創始人徐育斌創立豐巢的初心里也有公益,但初心變了。
2015年6月,豐巢科技成立,徐育斌為豐巢CEO。
解決用戶最后100米的痛點或許就是豐巢的初心,雖然它是商業競爭的產物。
2019年全年虧損7.81億元;2020年一季度,虧損2.45億元。
只有通過扭虧或盈利才能體現創辦豐巢的意義。但是,為了扭虧或盈利,豐巢只能向用戶下手了。快遞柜本質還是共享經濟的一種,類似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想盈利就得對用戶下手,單靠廣告費是不夠的。
沒想到的是,5毛錢的費用竟惹起眾怒。
從用戶不滿到小區聯合抵制、到監管部門表態,豐巢被推向了輿論高點。但豐巢后續的發聲雖不足以“平民憤”,依舊我行我素。
消費者的不滿情緒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快遞柜方便的是快遞員而非用戶,并且用戶的選擇權受到了損害,此其一;其二是,12小時的免費時間太短;其三是,寄快遞已經付費了,憑什么收快遞還要付費?
對于收費,豐巢絕不松口。已連續虧損5年,此時豐巢已無退路,收費可能是錯的,不收費則必然會走向更深的深淵。
對比同為競爭對手的菜鳥驛站,二者玩法不同,收益也不同。
加盟制只需要品牌、模式和技術投入,靠著諸多加盟商就可以開枝散葉,自己不太需要龐大的資金池支撐,比較適合輕裝上陣地跑馬圈地,快速鋪開規模,缺點是不太容易做好品控。
自營的擴張就需要自己真金白銀的投入,所以擴張速度往往與燒錢速度成正比。但優點也比較明了,一切盡在自己掌握,相對更容易進行統一的品控和模式調整。
豐巢的玩法,跟瑞幸多少有些相似,自營、快速鋪開、持續燒錢。目前來看,只達到自給自足,顯然還不夠,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已有快遞柜的盈利可以產生足夠多的現金流,支撐公司進行新的擴張,否則就只能繼續燒錢。
快遞柜這種模式曾經承載了比較高的期待,柜子的擴張倒是已經完成了,但是距離020線下綜合便民服務平臺的目標還挺遙遠。
有人總結過無人貨柜需要交的一系列學費:爭奪市場點位能力、區域規模布點能力、水漲船高的點位費、與物業的合作關系、能幫政府解決問題、新技術的研發能力、無人交互的可靠性、終端設備的耐用性、商品供應鏈與運營、資本擁入催化競爭、用戶線上轉化效果……
這也是無人快遞柜想要拓寬變現渠道要面臨的難題。
結合豐巢本身的業務布局,豐巢原本是把這當作一門性感的生意來做的,但最后越做越失意……
“反用戶的賠利模式”
用戶抵制、社區不滿、快遞員訴苦,豐巢快遞柜最終陷入了一場待解的困局。
然而細究那些反對的聲音,問題的核心所在,恐怕不是豐巢官方處理爭議的技巧,也不在于沒能及時安撫用戶情緒,而是一開始就背離了互聯網的商業基石。
豐巢顯然也是先免費后收費的玩家,通過“免費”進行市場教育、培養用戶習慣,再試圖以會員付費的模式打造盈利的財務報表。
豐巢也試圖遵循一個商業邏輯,早在實行“快遞存放12小時以上收取0.5元保管費”的計劃之前,就推出了包月包季的會員計劃,會員可以享受長達7天不限次數的免費存放。
那些讓用戶埋單的互聯網產品,多半抓住了用戶的剛性需求,即便是一些收費策略近乎霸道的產品,也牢牢建立了用戶的忠誠度。豐巢照搬了互聯網上最為流行的盈利模式,卻忽視了與用戶的“共情效應”。
從商業邏輯上看,快遞柜解決的問題是快遞的最后100米。以往快遞員需要逐一上門派送,單是和業主電話溝通的時間,就足以完成將包裹投遞到快遞柜中的動作。所以說快遞柜屬于提供給快遞員的增值服務,屬于物流配送鏈條中的一個附屬環節,本身就是一項To B的生意。
根據豐巢公司的財務報表,目前豐巢的收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快遞員的使用費。快遞員使用豐巢快遞柜送貨時,按快遞柜的大小給豐巢支付一定費用。
第二,用戶的使用費。對于快遞柜的使用按照大小分別向下排列,并劃分為幾個檔次的消費,向用戶收取相應的使用費用。
第三,對用戶征收超時使用費。快遞的保管一般是限時使用的,超過規定時間需要加收一定的費用,超過規定期限則收取超時服務費。
第四,廣告業務收入,指快遞貨架外觀和畫面滾動顯示的廣告。當前豐巢快遞柜的布局已超過5萬臺,每日平均承接超過900萬件快遞的派送,但還是無法改變虧損的現狀。由于盈利模式單一,企業的盈利數值依然沒有辦法實現實質性的增長。
可對于賺辛苦錢的快遞員群體而言,并沒有能力為用戶的“任性”付費,豐巢只能將周轉率低下歸咎于不良的用戶習慣。
于是逼迫用戶幾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也讓用戶成了整個利益鏈中的“冤大頭”,既犧牲了送貨上門的服務,又要為快遞柜的周轉率低下背鍋。
在崇尚生態結盟的互聯網江湖里,看似不站隊的順豐和豐巢,在商業模式上的尷尬情景如是一般。
向用戶收費可能是豐巢活下去的唯一選擇,與用戶和社區站在對立面,也可能是豐巢最為錯誤的選擇。
一方面,豐巢快遞柜即便有著近乎壟斷的市場份額,也遠不是快遞最后100米的唯一選擇,甚至不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豐巢超時付費的設計本質上是將快遞員的權責轉嫁給了消費者,本身就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愚蠢操作”。
中國互聯網商業史上,不缺少供應商集體出走的戲碼,但如此大規模的“用戶起義”還是頭一遭。
出路在何方?
豐巢存在什么問題?
初創期快遞柜投入量過大;投入成本過高;盈利模式難以突破;虧損嚴重,資本投放者信心不足。
至于豐巢垂直運營管理模式:在豐巢不斷布柜,快速搶占市場的腳步下,其成本支出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盡管有資本與上游流量支撐,但由于當前快遞柜仍沒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單純靠攬件、投件以及柜體廣告收入,仍無法有效支撐快遞柜的運營支出。
欠缺明晰的盈利模式,在盈利方面,豐巢快遞柜的收入來源依舊十分單一,收入來源主要還是廣告收入、攬件收入、快遞員收費和取件用戶收費等,但是除了廣告收入以外,不管是向快遞員收費還是向用戶收費都比較困難。
盡管在備受爭議以及無法盈利的情況下,我們依舊需要理性地去探討豐巢未來還有哪些可行的發展策略:
多方并舉降低投放及運營成本
快遞柜成本分成兩部分:第一是科研制造或購置成本。第二是運營成本。
為降低成本可做到以下幾點:將智能快遞柜納入社區配套基礎設施進行規范管理,降低運營成本,也可為社區提供更好的服務;規范期間代管費用、區域租賃費、維護費。規范運維人員,建立更加完善的運維制度,即可降低人工成本。在保障用戶體驗和用戶信息安全的同時,豐巢效益也能獲得保障。
積極拓展多種盈利模式
根據目前中國快遞發展情況而言,直接向消費者收錢很難實現盈利,但通過跟社區物業、金融機構、房地產公司或廣告商等形成合作模式,或許是較為長遠的發展路徑,而智能快遞柜掌握的終端數據就是資源。
因此積極拓展多種盈利模式才是最主要的策略,自提柜市場實則為快遞柜企業傳遞了很好的信號。如果智能快遞柜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與終端用戶直接接觸的優勢,將自身打造為連接社區的一個入口,那么實現更多的商業模式,取得成倍的價值增長就會成為可能。這樣智能快遞柜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實現新的經濟創收點。
尋求多方合作形成完整生態鏈
如果豐巢快遞只注重單獨企業的發展,那么將會更加的獨木難支,需要尋求更多方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如果涉及到貿易和物流,那么就有更多的開放空間,比如豐巢科技與支付寶合作。如果用戶直接送貨,掃描二維碼就能從支付寶中獲得紅包,讓用戶真正受益并享有權利。因此,通過多方合作和多元化的合作,便會探索出更多的產品形態和盈利模式。
加快智能化服務并以此拓展增值
加快智能化服務,面對不斷智能化的生活,豐巢要把握住機會研發更加智能的快遞柜,包含更多的服務才能在接下來的挑戰中生存,建成更大型綜合快遞柜,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的快遞物流奠定基礎,同時,不僅僅是城市空間,在許多偏遠地區,快遞柜也將被普遍使用。隨著快遞柜功能的進一步發展,將進一步增加其在物流網絡結構中的地位。
對于豐巢自助快遞柜而言,未來市場規模和市場潛力將會進一步被發掘出來。可以預見,智能快遞柜的存在意義遠不止包裹投遞。隨著服務終端的業務下沉,將有更多的商業模式借助于這個終端得以實現。
對于豐巢目前的處境,徐育斌需要想明白未來的路到底該怎么走,雖然他自己曾說過,我們把堅持的事情做到極致。企業是要以盈利為發展目標的,否則就會出現問題,當下,豐巢應該警醒的是,想明白下一步自己該怎么走,這才是當務之急。
參考資料:
木子明《智能快遞運營現狀與發展分析》
知行《我國智能快遞柜的發展現狀》
財料《免費的豐巢柜,融資81億,估值225億,市占率高達69%,卻沒法盈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