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靜悄悄
相較于幾年前的動作頻頻,今年以來整個智能快遞柜市場的發展似乎在減緩。
“我們小區的豐巢換成京東快遞柜了”,如果不是取快遞,北京某小區的小解(化名)很難注意到快遞柜顏色的變化。
小解是淘寶的常客,經常忘記或者漏收快遞,對他來說,時有發生。去年豐巢突然收費時,小解的憤怒值不亞于杭州東新園小區的業主們,但時隔近一年,他已經習以為常。
這是豐巢在去年收費之后,快遞柜行業發生的一個細微變化。
但不同于過去幾年,各家在爭奪最后一公里時的各種廝殺、貼身肉搏,去年5月份至今,整個智能快遞柜行業,動作似乎在減緩。
百度檢索“智能快遞柜”“無人接觸配送”“最后一公里”“豐巢”“速遞易”等關鍵詞,并進行組合排列,關于智能快遞柜行業的新聞,仍集中在去年5月份,即豐巢收費,以及豐巢與速遞易重組等相關事件的后續發酵。
“豐巢智能柜4月15日上線長期租用功能”“菜鳥驛站送貨上門”是今年以來,少有的幾次動作。
國家郵政局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柜組數將達75萬組,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但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0年全國累計布放智能快件箱僅為42.3萬組。
快遞柜真的是門好生意么?
激戰不再
“最近一年明顯感覺消停了。”小解告訴盒飯財經,過去幾年他所在小區安裝的快遞柜,幾經更迭,先是豐巢,后來速遞易、菜鳥加入,數量逐漸增多,再之后京東快遞柜也加入進來,但在數量上,仍以豐巢和速遞易為主。
小區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映射著整個智能快遞柜市場的變化。
以豐巢為例,從其融資歷程便可見資本市場的熱捧。2015年6月,順豐控股完成對豐巢5億元的天使輪融資,僅僅 5 天之后,申通、韻達、中通和普洛斯以增資方式進入,加上順豐跟進,豐巢再獲 5 億元融資。
2017年1月,豐巢高調宣布獲得25億元A輪融資,此后便開啟了瘋狂的燒錢擴張之路,短短一年內,豐巢就完成了2萬組智能快遞柜的布局。天眼查顯示,成立至今,豐巢累計獲得 5 輪融資超 81億元資金。
2017年尤其是智能快遞柜打的最激烈的一年。其中,順豐與菜鳥之間因豐巢數據接口問題,引發的戰役,一度引來多家互聯網巨頭站隊。京東、網易、美團、騰訊先后站隊順豐,而圓通、申通、韻達、中通、百世等“通達系”快遞公司則站隊菜鳥。眼看大戰越來越激烈,國家郵政局不得不出面進行干預。至此,雙方終于握手言和。
在“豐鳥大戰”發生后,菜鳥宣布進入快遞柜市場,與當時的行業龍頭速遞易牽手。而豐巢則以8.1億元全資收購了競爭對手中集e棧。
兩次并購事件發生后,快遞柜市場隨即轉變為兩軍對壘:一方是速遞易+中國郵政+菜鳥,另一方是豐巢+e棧。
2020年5月,智能快遞柜市場又大變天,豐巢收購中郵智遞,智能快遞柜市場兩大巨頭合二為一。
據天風證券研報數據,截至2020年3月31日,豐巢柜機占比約44%,中郵速遞易占比約25%,收購后豐巢市場占有率達到69%,占據絕對頭部。不過,這次收購事件后,豐巢也因違反《反壟斷法》被市場監督總局罰款50萬元。
目前,智能快遞柜基本形成了物流企業、電商平臺和第三方公司三大陣營。物流企業以豐巢、中郵速遞易為代表;電商平臺以菜鳥、京東為代表;第三方快遞運營管理公司,如近鄰寶、江蘇云柜、日日順等等。
而相較于幾年前的動作頻頻,今年以來整個智能快遞柜市場的發展似乎在減緩。
國家郵政局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柜組數將達75萬組,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但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0年全國累計布放智能快件箱僅為42.3萬組。
“過去幾年實踐下來,行業投入不少,智能快件箱保有量增長迅速,但是所取得的實際效果仍不夠理想,沒有成長為末端攬送主渠道。”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完全市場競爭環境下,目前智能快件箱盈利空間相對有限。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智能快遞柜運營企業也是普遍虧損。
廣西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李波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在目前的大型城市成熟社區里,已經很難容納更多的快遞箱:“在過去兩年時間里,以城市社區為中心的快遞箱行業競爭激烈,小區、社區中能夠布局快遞箱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
沒人賺錢
智能快遞柜最初被認為是解決快遞末端配送的關鍵,并最終成為社區O2O落地的承載設施。
更長遠來看,它又被視為智慧物聯網的一個重要入口,社區服務的入口之一,也因此擁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
但多年來激進的擴張,快遞柜企業迎來的卻是連續虧損。
以豐巢為例,根據財報顯示,豐巢2016年全年凈虧損2.5億元;2017年虧損3.85億元;2018年前5個月虧損2.49億元;2019年虧損7.81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虧損8.46億元。至此,豐巢在這6年里,累計虧損至少在24.65億元。
其實,虧損的不僅是豐巢,速遞易也是。2014年成立的速遞易,在當年造就了其母公司三泰控股的暴漲神話,將其市值推向百億元,但又迅速將其拉下神壇。財報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三泰控股分別虧損0.38億元、13.04億元和1.97億元,并在2017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在引入中郵、菜鳥、復興三家資本,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后,中郵智遞成立,速遞易也因此更名為“中郵速遞易”。
2020年豐巢收購中郵智遞時,其2020年1月至3月未經審計凈利潤虧損約1.59億元,而2019年虧損約5.17億元。
對于虧損原因,豐巢CMO李文青曾表示,主要是增設新快遞柜所致。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豐巢與速遞易合計投放柜機網點超過28萬組,市場份額超70%。
由于柜體成本、場地租金以及維護管理費用較高,快遞柜的經營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其盈利模式也一直備受質疑。
據盒飯財經了解,目前市場上一臺快遞柜成本在2-5萬之間,此外還要支付7000-10000元的場地租賃費用、電費、人力成本、折舊等運營費用。有機構曾經測算,一組快遞柜初始運營投資金額至少在4萬左右。
豐巢A輪融資后,完成2萬組智能快遞柜布局。按照初始運營成本4萬元計算,豐巢共花掉8億元。期間,收購中集e棧花掉8.1億,豐巢快遞柜增至7.4萬組。累計一共花掉16.1億。
截至2020年3月31日,豐巢投入約17.8萬個快遞柜,減去中集e棧的7.4萬組,剩余10.4萬組,初始投入成本約41.6億元。豐巢在快遞柜上的初始投入總成本約為57.7億元。
去年5月,豐巢并購中郵智遞后,快遞柜增至27.8萬組,支出金額未透露。但并購之后,截至2020年年底,28萬組的快遞柜,每年的運營成本至少都在56億元。
從收入來源上,興業證券研報指出,智能快遞柜主要有三大業務貢獻營收:收寄件、廣告、社區O2O業務。
收寄件業務主要面向快遞員及收件人兩端收費。對快遞員的收費價格,會根據他們需求量的變化上下浮動:小柜收費3毛至4毛,中柜收費4毛至4.5毛;大柜收費4.5毛至5毛。一組柜子95格,按平均價格4毛算,一組柜子95格全放滿,一年下來收入將近1.4萬。以28萬組快遞柜計算,豐巢一年可收入39.2億元。
對用戶的收費,豐巢數據顯示,目前快遞柜已經服務3.5億用戶,假如這3.5億用戶里有50%的用戶超過12小時未領取快遞,豐巢將多收益8750萬元,更理想狀態是這50%用戶成為月卡會員,豐巢將多收益8.75億元。
廣告費則是通過在柜面印刷廣告以及相關平臺為服務形式收取費用。根據豐巢公眾號的信息,商業廣告每天每臺展示費用為6元,普通用戶通過上傳照片,在豐巢快遞柜上送祝福、表白、愛明星的費用為每天2元。根據豐巢2019年營收來看,每組快遞柜的廣告年收入平均不到1萬元。以28萬組快遞柜計算,豐巢在廣告上可收入2.8億。
粗略估算,在快遞柜被充分使用的前提下,豐巢在快遞柜上的年收入至多約47.95億元,完全不能覆蓋其運營成本。而據國家郵政局數據,目前整個智能快遞箱投遞率還不足10%,所以豐巢快遞柜的收入完全不能理想化。
豐巢在雙向收費情況下,虧損還在加大,更不用說其他快遞柜企業。
沖刺最后一百米
快遞柜這么燒錢,為什么大家還是爭相布局?
2016年新零售概念提出以來,傳統物流配送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前置倉是其中的代表。
所謂前置倉,是一種倉配模式,不同于以往長半徑的履約方式,而是以城市中心倉位為依托,根據訂單密度在核心商圈和社區建立100-300平米前置倉,每個倉服務周邊半徑3公里以內的區域。用戶線上下單后,商品會從離他們最近的前置倉完成揀貨、打包和配送,整個過程,通常只在30分鐘到1個小時就能完成。
這種倉配模式,提高了物流速度,解決了物流運輸市場“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的痛點,總部中央大倉只需要對前置倉供貨即可。
前置倉是物流觸角的進一步延伸,阿里推出的是零售通業務,覆蓋半徑大約為30公里,主要以覆蓋小型城市為主。
京東的前置倉戰略包括京東新通路,達達—京東到家與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店共建的倉配一體化云倉“山姆云倉”以及京東便利店。2017年4月,京東號稱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出“百萬便利店計劃”,這是它的重要砝碼。
順豐模式和阿里與京東均不同,它也嘗試過以線下體驗店為前置倉,但是發展并不好,便采取了“前置倉+店配”新模式,充分利用分點部現有資源,例如場地、倉管員、電腦、監控、設備等,將配送半徑縮小到了1-3公里。
前置倉明顯提升了消費體驗,實現了消費者對商品速達的需求,不過同時也給物流企業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前置倉的發展依托于大數據,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可能會突然發生變化,因此提前備貨也會存在一定風險。另外,前置倉的發展對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和技術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前置倉需要盡量靠近消費者才能提高配送時效,但用地成本也會隨之增加。
“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得以解決的同時,物流成本的重頭也放在了末端配送上。如今,末端配送成本已經占到物流行業總成本的30%以上,大量社會資源消耗在了這里。
隨著新零售的發展,快遞柜也卷進了戰火。前置倉是最后一公里,快遞柜則是最后一百米。最后這一百米,與用戶直接接觸,也因此快遞柜比前置倉更加敏感。
豐巢收費,也因此飽受爭議。在豐巢事件發酵期間,浙江郵政局發文表示對消費者反映的未經同意放置智能快遞箱、二次收費等涉嫌違法問題,要及時依法處理。可文件發出后,豐巢依舊堅持收費,快遞公司也依舊不通知收件人就將快遞投入快遞柜。
快遞公司“頂風作案”,是因為這樣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年快遞業務量達830億件,同比增長31.7%。但由于快遞行業競爭激烈,單家快遞公司不敢輕易漲價,也不敢改變送貨到家的原有模式。降低配送費成了快遞公司降本的手段。2019年以來,很多城市發件的派送費,已降至每件1元,減掉網點公司的裝車短駁費用,再到承包區,承包區再請派送員,派送員最終到手的費用只有不到0.8元。
配送費的降低增加了派送員的壓力,有報道稱,在杭州派送員每天需要派送300個包裹,工資才能達到市場水平,而幾年前,派送員們日工作量大約100個包裹左右。
派送員若想在一天將100個包裹全部派送完,挨家挨戶送顯然并不現實,快遞柜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按照每天100件包裹,單個快遞柜使用費為0.35元計算,派送員每天的收入將減少35元。但若放棄快遞柜,其派送量將至少減至50件,收入至少減少40元。
因此,即使末端派送成本上漲后,派送員還不愿放棄使用快遞柜。
雖然在今天仍無法看到盈利的可能,但智能快遞柜這張棘手的牌,各大物流企業誰也不會輕易丟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