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粉絲,溜溜梅的天花板
網紅溜溜梅,總是落后一步。
在營銷渠道上,從電視洗腦廣告,到充斥電梯間的分眾傳媒,再到直播間,嘗試過每一種變成網紅的方法,但永遠只有代言人最出圈。
從早期靠“沒事兒就吃溜溜梅”的廣告迅速提升知名度,到近期瞅準網紅、押寶流量明星,一個已經有知名度的企業,在沿襲古早廣告套路的同時,最終仍是流量的打工人。
銷售目標從50億到100億,到現在每年銷售20億顆青梅,溜溜梅缺的不是流量,是流量真正轉化成品牌。
01
營銷手段變更史
溜溜梅的洗腦廣告面世于2013年,彼時已是電商風口的前夕,三只松鼠從線上開始發力,利用口碑營銷,在雙11當天創造了3500多萬元的銷售業績。
而同樣的洗腦廣告,“恒源祥羊羊羊”則始于上世紀90年代,涪陵榨菜斥資 1,400 萬拿下新聞聯播的黃金時段也早在2006年。
溜溜梅的營銷手段,總是慢人一步。但洗腦廣告的作用顯而易見,從2013年開始,溜溜梅的百度指數明顯上漲,知名度大幅提升。
相比其他青梅品牌,溜溜梅在營銷上的投入已頗見成效。作為青梅這一細分品類下的龍頭,溜溜梅有著極大的競爭優勢。
洗腦廣告的投放,使溜溜梅在一眾青梅中脫穎而出,并成功地從地方青梅產品手中奪到市場。在2015年,溜溜梅獲得紅杉資本A輪獨家投資近1.5億元。
然而,多年的洗腦廣告轟炸,溜溜梅的上升空間有限,但營銷卻一點都不能少。如果品牌不能轉化為消費偏好,不能提高溢價,這就意味著需要一次次持續營銷花費。
2019年,溜溜梅選中分眾傳媒,將溜溜梅廣告投放至不看電視的群體,以期增加營收。在這一年,沖擊上市未果,溜溜梅的擴張也再次停滯。
溜溜梅品牌力不足,缺少消費黏性,對流量需求極大。溜溜梅再次向流量低頭,選擇頂流肖戰作為代言人,并多次與薇婭、李佳琦等合作。
直播帶貨就是購買流量,如果流量難以轉化為品牌積淀,那么企業對直播間的依賴難以停止,飲鴆止渴,成為流量打工人。
更重要的是,直播帶貨收割的是品牌的價格力。“全網最低價”的直播間營銷噱頭,流量費用高企,主播和平臺賺錢,品牌賠錢換吆喝。
當下,非“網紅”不吃香的消費思路背后,是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追捧,這是一直緊隨人后的溜溜梅所缺乏的。
瑞幸打造的新爆品生椰系列,在創造營參賽選手利路修“YYDS”(永遠滴神)的出圈營銷下,單月銷量超過1000萬杯。
營銷的實質,是花更多的錢,辦更大的事。但溜溜梅的錢源源流向得不到更多回報的地方。合作陳漫、薇婭拍攝國風大片,試圖迎合國潮趨勢。然而,陳漫、薇婭接連出事,想從流量身上賺錢,也就要承擔風險。
溜溜梅更本質的問題,是青梅市場沒有那么大。
02
把握不住的細分賽道
“讓青梅食品成為主流”,是溜溜果園的目標。然而,現實并不能如其所愿。
三只松鼠的火爆,是從堅果這一細分市場中脫穎而出,依靠碧根果這一爆款實現市場沖擊。而青梅食品的天花板卻顯而易見。
國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青梅作為零食都不是首選,甚至在溜溜梅的通稿中,引用的都是青梅在日本的龐大市場。
溜溜梅,一年賣出20億顆;香飄飄,一年賣出7億多杯……
聽上去數字無比龐大,扣除月收入不過萬的6億人,剩余的8億人,人均2.5顆,“酸味”市場并并沒有那么大。
資本對咖啡賽道的關注,首先就是因為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僅瑞幸便在2020年售出3億杯現制飲品,而溜溜梅呢?
在一個市場增量空間少的賽道上,即便發展的再好,一旦到了行業天花板,盈利速度和增長速度就會不可避免的降低。
休閑零食的廣闊市場中,目前相對集中在堅果、鹵制品和烘焙三類,無論是市值還是行業規模均遠超其他。青梅這一品類難以覆蓋更廣的用戶人群和更多的場景,非上癮類食品,更難以培養消費習慣。
休閑食品行業壁壘低,缺少技術門檻,更遑論護城河。僅青梅一項,無論是三只松鼠還是良品鋪子,旗下均有青梅這一品類出售。在口味上,溜溜梅并不占優勢,這也是一再巨資簽下流量明星的根本原因。
而零食之間都是相互替代的,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同行。過于細分的賽道,其競爭對手不僅僅是該類賽道上的其他玩家,還有更多休閑食品領域的競爭對手。
隨著消費升級,以及Z世代成為消費主流,其對產品有著更多樣化和更個性化的需求,這威脅這傳統品牌的競爭優勢。龍頭企業的市場必然被不斷瓜分,市場集中度不斷下降。
前瞻經濟學人數據顯示:我國休閑食品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2019-2020年市場集中度進一步下降,CR3由17.1%下降至15.5%,CR5由24.6%下降至23.0%。
渠道的變化也在影響溜溜梅的競爭優勢。
太平洋證券發布的休閑零食4月線上數據跟蹤報告顯示,今年4月,全網休閑零食成交金額85.43億元,同比增長38.55%。
在市場占有率方面,今年4月,行業前三名仍然是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鋪子,4月CR3(頭部三家企業市場占比)為8.31%,同比下滑9.81個百分點,CR5為9.84%,同比下滑10.53個百分點,CR10為12.08%,同比下滑11.44個百分點。
對此,太平洋證券認為,龍頭企業市占率持續下降且下降幅度明顯增大,與直播帶貨帶動白牌興起有關。
京東集團供應鏈技術負責人胡浩曾給出一組數據:在歐洲,自有品牌市場份額在零售行業中占比約為50%,美國是20%-30%,而中國只有不到5%。
隨著電商平臺和社區團購的進一步普及,白牌產品也將不斷拓展,頭部企業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受到打擊。
03
高端路難走
一盒溜溜梅·梅凍凍凍包的售價高達98元,漲價是溜溜梅高端化的第一步。
國民消費能力的提升,給不少新消費品牌帶來一種錯覺:國外品牌溢價是割韭菜,只有我的貴是因為我踏踏實實用好料。一邊在品牌故事里把自己塑造成匠心代言人,一邊屢屢爆出衛生問題,消費升級,唯一升級的只有價格。
沒有高端化是通過流量明星代言實現的。
經濟學中有“凡勃倫效應”,“消費者對某一種商品的需求程度,會因為它的標價越高而變得更受歡迎”。也就是說“商品定的價格越高,反而能夠暢銷”。
這事實上更符合的是粉絲消費的心理,代言“奢侈品”更顯高貴,洞察消費者心理的商家,割韭菜也能割得更加順暢。
上市五個月,梅凍全網銷量就超過20萬袋;2020年4月28日,楊冪&李佳琦的直播間帶貨中爆賣1000萬;2021年,梅凍全年銷售業更是突破1.6億……
到底是粉絲給自家愛豆打榜,還是在消費者心目中,該產品真正值這個價?是品牌溢價還是流量溢價?明星定制品價格更高,收割韭菜之類的評論,在社交平臺屢屢皆是。
表面看來,溜溜梅已經成為國民品牌。同很多傳統國民品牌一樣,轉型線上,高端化,潮流化,積極擁抱年輕人。溜溜梅把該走的流程都走了一遍,效果也很難說有多明顯。
與溜溜梅面臨相似窘境的是香飄飄,同樣是處在一個日趨狹窄的賽道上,同樣面臨高端化難題,同樣是洗腦廣告起家,同樣時至今日仍要依靠流量明星帶貨……
2017年香飄飄IPO大半募資金額用來建設液體奶茶項目,但定位高端奶茶市場的“MECO牛乳茶”、“蘭芳園”也并沒能掀起什么風浪。
真正好的品牌終歸一句話:獲取消費者的成本很低,消費者離開的成本很高。
但溜溜梅不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