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圍獵”餐飲:有人要當顛覆者,有人只想“割韭菜”
各路巨頭都對餐飲業“虎視眈眈”。
前腳中國前首富萬達開奶茶店,后腳新首富農夫山泉入局賣預制菜。
還有更多各行各業的大佬們紛紛跨界花樣“攪局”。
碧桂園、萬科等房地產大佬來了;阿里、美團等互聯網大佬也來了;便利蜂、思念、娃哈哈等食品零售巨頭也不甘落后;就連郵政、高鐵、地鐵、中石化等“國家隊”都來了。
然而,它們入局的姿勢不一樣,野心也不一樣:有人是“顛覆者”,試圖用新技術和新模式創造一個餐飲新世界;有人是“搶食者”,憑借著自己的點位、資本等優勢來分羹;也有人是“收割者”,想在餐飲業割一波“韭菜”……
眾生萬象,千姿百態。
顛覆者:
攜“新技術”入局,企圖創造餐飲“新世界”
有些巨頭跨界餐飲“理想"比較宏大,它們是為了顛覆餐飲業而來的。
開機器人餐廳的房地產大佬碧桂園就是代表。
早在2019年5月,碧桂園就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千璽集團,希望以機器人為切入點,提供餐飲業服務升級解決方案,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集開發、生產、運營、供應鏈體系于一體的智慧餐飲集團。
它成立不到一年就投入超過3億元,于2020年6月22日,在廣東開出了首家機器人餐廳綜合體——Foodom機器人中餐廳!
這家餐廳含中餐、快餐、火鍋三種業態,面積近20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超600人就餐。
餐廳內沒有廚師、也沒有服務員,從迎賓、烹飪到送餐,基本全由機器人干,一共有40多個機器人“上崗”!而且機器人還是全能型的,炒菜、煲仔飯、做小吃、冰淇淋、調酒,什么都會做,全都現制現售。
目前,千璽集團1000余臺各類餐飲機器人單機設備,已在全國27個省市的景區、醫院、交通樞紐等多樣化場景中遍地開花。
雖然當下餐廳更多的還是人機協同操作,而且機器人還存在著投入高、市場教育不成熟等問題。
但“智能化”是必然趨勢,也正在慢慢滲入餐飲業,碧桂園的全流程自動化的機器人餐廳,無疑給餐飲業邁向智能化時代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除了碧桂園這種“技術流”,還有“模式流”的互聯網大佬們也想來改變餐飲業。
比如阿里巴巴,先是在五年前開出“四不像”的盒馬鮮生,探索“商超+餐飲”模式;后又開出10平早餐店,采用“檔口制作、顧客手機點單、自助柜取餐”的模式,試圖重塑傳統早餐業。
這些大佬跨界,成不成另說,但是它們都希望用新技術、新模式來顛覆餐飲業,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餐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搶食者:
憑靠渠道優勢,用細分場景分一杯羹
顛覆者還是占少數,大部分巨頭跨界是想來餐飲業分一塊蛋糕。
這兩年內紛紛下場做餐飲的“國家隊”就屬于這類,它們嘗試用自身獨有的場景和渠道優勢,來餐飲業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
去年7月6日,中石化宣布旗下3萬家加油站都將引入餐飲業務,盯上了包子、餛飩、漢堡、炸雞等各類中西式快餐,讓加油站餐飲這一消費場景正在慢慢“覺醒”;
緊接著,擁有400多個站點、每天有1000多萬人次客流的北京地鐵,在站內開出“便利餐廳”,從早點到主食再到小吃、飲品,覆蓋顧客的一日三餐和下午茶,試圖依托站內巨大的客流量,以及對上下班消費場景的聚焦,成為快餐市場新的攪局者;
北京地鐵站內DELIGOGO便利餐廳
去年11月,中國鐵路廣州動車組餐飲公司推出的高鐵奶茶也火爆出圈,日均銷售3000杯,還常常賣斷貨,它嘗試用高鐵出行中的休閑場景來撬動新式茶飲千億市場……
除此之外,同樣擁有渠道優勢的地產大佬萬達和零售巨頭便利蜂,打的同一個主意。
萬達蓄謀5年開出獨立奶茶品牌“萬茶”,背靠萬達影院獨有的、排他性的渠道資源,緊跟年輕人看電影“左手奶茶、右手爆米花”的時尚潮流,讓萬達電影在“爆米花經濟”之后,探求新的利潤尖刀;
2000家店的便利蜂則開出茶飲品牌“不眠海”,用“便利”場景切入的,主打“物美價廉的茶飲產品+優勢的鋪位”優勢,快速擴張,去年就已經在華南、華東和華北三地布局近500家店。
不勝枚舉,這些“搶食者”都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切一份餐飲蛋糕,這意味著,餐飲市場未來的消費場景會越來越細分。
探索者:
試水預制菜等餐飲新市場,尋找新增量
“搶食者”們主要是入局體量大的快餐、或者是熱門的茶飲等成熟業態,這些品類都已經是存量市場,來分蛋糕免不了一場激戰。
但還有一批跨界大佬是來“做蛋糕”的,它們盯上了的是餐飲的新市場,想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試水尋找新的增量,我們稱之為“探索者”。
當下大熱的預制菜賽道,就涌進了一批跨界的“探索者”大佬。
中國新首富“農夫山泉”實際控制人鐘睒睒一手創辦的“母親”品牌,在2020年就推出了拌面、拌飯的澆頭,微波和水加熱均可,強勢切入“懶人”市場、家庭餐桌。
今年,它又悄悄開賣四款“米飯+澆頭”方便速食套餐,試圖搶占預制菜市場,背后依仗的就是它強大的渠道能力。
還有百年老字號稻香村,也跨界餐飲,賣“稻香小飯盒”,推出6款套餐飯,中午熱著賣,其他時間冷著賣,顧客回家微波爐復熱即吃。
除了預制菜賽道,不少新玩家也紛紛試水復合的餐飲零售新模式。
成立了27年的知名熟食連鎖品牌一手店,開了一家全新模式的融合店,一邊賣哈爾濱紅腸,一邊賣日式吐司,還推出了好幾款“熟食+烘焙+茶飲”的套餐,涵蓋早餐、午餐、下午茶多個時間段,探索混搭新模式。
在疫情下,餐飲被倒逼改革,于是,一些新的機遇浮現出來,大佬跨界憑靠自己的渠道或者點位優勢,瞄準了餐飲新的藍海市場。
它們抱著“寧可試錯,也絕不錯過”的心態,在“無人區”瘋狂探索,畢竟,萬一跑通了,就找到了“新大陸”。
收割者:
用“快招”模式割韭菜,落得一地雞毛
也有一些大佬跨界,被打上了“割韭菜”的標簽。
飲料巨頭娃哈哈和王老吉開的茶飲店,本有著產品和品牌高知名度優勢,應該能大展拳腳,但它們并沒有做起來,這幾年還陷入“快招”疑云,“加盟商維權”風波不斷。
王老吉在2017年推出“1828王老吉”線下茶飲品牌,2019年,就宣布未來3-5年將門店規模擴展到3000-5000家,創業者們聞名氣而來紛紛加盟。
但不少加盟商經營幾個月便發現,“1828王老吉”不僅存在夸大宣傳、虛假招商等問題,而且運營方面的能力也并不“專業”,這導致加盟商虧損金額不斷擴大,為此不少加盟商走上了維權之路。
“計劃10年內在全國布局1萬家門店”的娃哈哈奶茶,加盟商在去年自發組建了一個400多人的維權群,多名加盟商在該微信群內指出“娃哈哈在還沒有直營店的情況下卻直接開放加盟、虛假招商,不履行招商承諾,導致加盟商持續虧損”等多項問題。
當時它在全國有300多家門店,被加盟商曝出200多家都想歇業、轉讓。
不難發現,這二者的經歷有些相似,一開始就喊出要開成千上萬家店的“口號”,然后授權給快招公司做加盟,用品牌名氣圈住一大波加盟商,全國快速擴張。但品牌缺乏獨有的競爭力,單店模型或許也沒摸索成熟,在管理和運營更跟不上,這在本就廝殺慘烈的茶飲市場生存艱難。
最終,這些跨界而來的飲料巨頭,不得不宣布和快招公司劃清界限,但官司依然纏身,主品牌的美譽度和口碑受傷頗深,落得一地雞毛。
借勢者:
跟風餐飲熱門品類,給自身品牌“引流”
還有些巨頭跨界跟風做餐飲,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為了“借勢”高頻的餐飲品類,給自身低頻的產品引流,吸引更多年輕人。
不久前,“李寧正式賣咖啡,一鋪開就是7000家店”的消息把不少咖啡品牌嚇一跳,以為又來了一個搶生意的。
然而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李寧賣咖啡并不是要靠“賣咖啡”賺多少錢,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線下門店引流,通過咖啡來帶動顧客來實體門店消費;另一方面是增強用戶粘性和用戶體驗,讓顧客與門店有更多的互動關聯,讓線下同線上體驗有實質的區別與不同。
同仁堂開咖啡館也是為了流量跨界,從它的門店布局就能看出來,賣咖啡只是一個引子,實則是為理療區和診療區引流。
很多奢侈品牌喜歡開餐廳,也是異曲同工。
此前,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則段子:去奔馳4S店品美酒,去Chanel吃甜品,在Burberry喝咖啡。
這些奢侈品品牌跨界開餐廳、咖啡廳、甜點店等,更多是為了打破奢侈品冷漠的外殼,是奢侈品牌接觸消費者、聚攏人氣、售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讓品牌更貼近目標消費者,提高進店頻次和服務體驗。
但未來,這些餐飲店或將成為品牌的另類線下體驗門店,還可能與智能終端相結合促進品牌銷售,引領商業模式變革。
小結:
各路大佬紛紛跨界餐飲,它們都試圖用自身資源來攪局餐飲市場,有品牌的用品牌、有渠道的用渠道、有資本的用資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想在餐飲業大展拳腳。
于是,有餐飲人戲稱:賣房的、賣水的、賣鞋的、送快遞的、開藥店的等通通都想來分羹餐飲,餐飲可太難做了。
但餐飲這個古老的行業,一邊用自己的法則,不留情面地淘汰了一批人;一邊也正是在這種融合碰撞中,緊跟時代前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