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快時尚再戰中國市場
三度重返中國市場,Forever21還有希望嗎
“消失”三年后,曾經的網紅快時尚品牌Forever21,又將重返中國市場。
6月13日,服裝品牌Forever 21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回復用戶稱,將再次回到中國市場。首店將開在江蘇泰州市靖江印象城,預計6月底開業。
自2008年初次試水失利,2011年重返,2019年再次退出,在這之后,Forever 在全球市場也全面潰敗,自此走上瀕臨破產、被收購的曲折之路。
實際上在去年8月,Forever 21就曾釋放重啟中國市場的信號,宣布進駐唯品會、拼多多,同時籌備天貓旗艦店和實體門店。不過此時再戰中國市場,Forever 21要解決的不只是渠道問題,更是快時尚模式本身的桎梏。
從巔峰到衰退。近幾年,從Forever 21、Topshop、New Look,到H&M、Zara、GAP、優衣庫,各大快時尚品牌紛紛在中國市場敗退、折戟。
從質量到價格,再到fashion程度和反應速度,“傳統快時尚”無一不被“淘寶快時尚”摁在地上打,這注定了快時尚品牌被中國消費者逐漸拋棄的命運。如今,快時尚品牌集體發力中高端,將其視為突破瓶頸的出路。
三戰中國市場
作為紅極一時的快時尚品牌, Forever 21始終難逃沒落的魔咒。
這家成立于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開出第一家門店的快時尚巨頭,最初靠著新潮且高性價比的產品受到年輕人熱捧。發展勢頭最盛之時,Forever 21在全球40多個國家擁有近800家門店。
在以“快”為核心的快時尚產業,只要上新足夠快,性價比夠高,就能立刻吸引大量熱衷購物的消費者蜂擁而來。以快時尚模式進行生產,Forever 21快速推出當下最時髦的風格和款式,涵蓋女裝、首飾和鞋履等品類,迎合20-30歲年輕群體的時尚品味。
價格優勢,是快時尚品牌持續獲得消費者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是節假日、限時清倉還是新店折扣,Forever21頻頻推出滿減和折扣。面對低至幾美元、最高享受70%折扣的商品,剁手黨們無不為之動心。而Forever21最經典的排隊活動,為顧客贈送購物卡和福利,使得每逢新店開業,門口都會呈現成百上千人的排隊長龍。
在本土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后,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Forever 21加速向海外市場擴張。不過在中國市場,Forever21已經是兩度折戟。
Forever 21最早在2008年進入中國,在江蘇常熟開設了第一家門店,但由于經營不善很快閉店。
在第二次進入中國市場時,Forever 21以發展電商業務和開設線下實體店兩條路徑進行探索。2011 年,Forever 21 在中國開通了官網電商和天貓旗艦店,可以說比Zara、H&M更早經營國內電商渠道。
2012年,Forever 21內地首家旗艦店在北京APM開業,店鋪樓高4層,占地面積達2500平米。在向南京、蘇州等其他城市拓展時,Forever21也同樣延續了開大店的模式。
進入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開出幾千平米的購物空間,意味著要支付昂貴的租金成本。在門店經營上,為了與傳統服飾零售商形成差異化,以Forever 21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們,通常在線下門店投入大量成本。例如Forever 21在進入香港開店時,曾租下銅鑼灣最貴的店鋪,后因業績不佳撤店。
開在同一個購物中心的快時尚品牌越來越多,同質化趨勢顯現。而隨著廉價的快時尚商品被人們拋棄,“forever21”們也從中嘗到苦果。
在Zara、H&M等快時尚品牌爭相進入中國市場時,盲目追求擴張,也為各大品牌的業績下滑、發展危機埋下伏筆。據媒體報道,Forever 21在2017年的銷售額為34億美元,下滑14%,虧損高達4億美元。
從2016年起,Forever 21先后退出比利時、荷蘭、英國、德國、法國以及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市場。中國市場的門店也沒能幸免。2019年4月,Forever21關閉中國官網和天貓旗艦店,同時大規模撤店。曾經每周上新的時尚單品,淪為等待清倉的庫存商品。
在快時尚行業的洗牌中,Forever 21已經接近出局。
2019年9月30日,Forever 21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去年8月,Forever 21被美國品牌管理公司ABG收購。經過ABG的改造,Forever 21似乎開始恢復元氣。據福布斯報道,Forever 21已于2020年6月開始重返英國和歐盟市場。不過想要贏回中國市場,Forever 21顯然希望渺茫。
快時尚轉型求生
從崛起到覆滅,近幾年海外快時尚品牌的市場空間一再被擠壓,齊刷刷開始撤退。
目前世界四大時裝連鎖機構,包括美國休閑時裝巨頭GAP、瑞典時裝巨頭H&M、德國的平價服裝連鎖巨頭C&A和來自西班牙的Inditex集團,旗下的快時尚品牌,都處在不同程度的尷尬境地。
H&M旗下的低價快時尚品牌Monki,在今年4月退出中國市場。這意味著其余的主品牌H&M,還有 COS、& Other Stories、Arket等定位中高端的品牌,將承擔未來業績增長的目標。而H&M在中國市場業績下滑已是有目共睹。
Inditex集團在2021年1月宣布旗下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將關閉所有中國門店,僅保留官網和天貓旗艦店等電商渠道。僅有剩下的頭部品牌ZARA,以及中端品牌Massimo Dutti、內衣品牌Oysho和家具品牌Zara Home,繼續堅守中國市場。
另外兩家快時尚巨頭中,閉店也成為公司求生以及重塑業務體系的必要手段。其中GAP的子品牌Old Navy,從2020年撤離中國市場,C&A也在同一年宣布出售中國業務,進行線上線下業務整合。
包括Forever 21、New Look等,這些一個個快速倒下的快時尚品牌,都表明著快時尚品牌的核心競爭力,要從過去以低價和速度取勝,轉向依靠品質和設計,提高品牌溢價。
如今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快時尚品牌正在摘掉“低價”標簽,試圖走向高端化。
Zara在今年推出新品牌ORIGINS,目標中高端市場。H&M大力將中高端品牌&OtherStories、 Arket打入中國市場。
其中,產品價格段在500-1000元之間的&OtherStories,在小紅書、微博等積累大量探店筆記,目前在上海和北京開出兩家門店。H&M的另一個品牌北歐生活方式品牌ARKET,涵蓋從單價幾十元的襪子到上千元的女裝,將在今年秋季在上海和廣州開設新門店。
過去以價格取勝的快時尚品牌們,正迎來漲價潮。瑞銀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自今年1月以來,Zara產品每月的價格同比上漲10%以上,4月價格漲幅達到18.5%,超過H&M 4.2%的漲幅。
這些原先占據主導地位的頭部品牌,選址策略逐漸下沉。優衣庫計劃每年新開100家店,如今開店目標傾向于到三四線城市。同樣的,向三四線城市布局,Zara將其視為吸引潛在消費群體的新市場。
快時尚品牌紛紛提價背后,過去以低價獲客,尤其是市場相對空白時期大舉擴張的打法已經行不通了。如今,論快和時尚,在平臺電商有太多高性價比選擇,而在款式和性價比之外,消費者也越來越看中環保和品牌價值。過去的成功經驗不再奏效,快時尚品牌們需要找到新的路,來打破同質化困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