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產圈AB面:復蘇與撤離
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停擺”,上海虹橋商務區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隨便走幾步,都能感受到爭分奪秒的緊張氛圍,甚至一些區域公司開始執行單休,只為搶回失去的60天。
然而,在這個中國開發商最密集的區域,一些辦公樓卻不見燈火通明,因為一批房企開始悄悄撤離魔都大本營。
近日有消息稱,浙系房企祥生將上海的職能中心轉移到杭州,實行雙總部合二為一,統一管理。幾乎同時,弘陽也有類似的舉動,從上海撤回南京。顯然,疫情就像一針催化劑,推動了房企離滬的進程。
在此之前,藍光、奧山、中庚、恒泰等,也已放棄了上海總部,實行自我收縮。虹橋高峰之時,曾聚集著40余家房企總部,其中的申虹路,甚至有“地產一條街”之稱。但目前,撤離魔都的開發商,已近10家。
曾幾何時,“定都”上海是與房企“進階”畫等號的。這座城市,見證了不少房企開啟全國布局、完成規模突圍、登上資本市場的場景。但眼下,調控疊加疫情,使得此地繁華事散,吸引力不斷打折扣。
有人離開,就自然有人補位而上。
在上海今年首輪土拍中,不少外來者就躍躍欲試,例如隔壁浙系房企就風塵仆仆跑來搶地;此外,招商蛇口也重返上海灘,共花費117.7億元獨自或聯合斬獲了4幅地塊,成為本輪土拍市場上的最大贏家。
在一位地產老兵看來,雖然經歷了長達60天的停擺,“但上海是戰略投資的好窗口,如果在中國選擇20個投資城市,那上海一定排在前三,甚至是前兩位。參照此前武漢解封后的迅速拉升,上海樓市一定也能迅速恢復元氣。”
復蘇序幕
6月伊始,在疫情之下壓抑了許久的上海,終于能探出水面,舒緩一口氣。當這座城市宣布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時候,一切都按下了“重啟鍵”。
地產行業迅速找到了昔日的運轉節奏。據克而瑞統計,恢復常態的第6天,售樓處開放率便已達到約60%。
復工復產首周,上海商品住宅供應面積為18.43萬平方米,打破連續8周未有供應的僵局;而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8.84萬平方米,環比增加141.8%,表明樓市成交有了快速反彈的跡象。
6月10日,上海網上房地產披露上海 2022年第二批次將上市的新盤,共46個新項目將供應13151套房源,約149.7萬平方米。
而很多豪宅也在迫不及待地掛牌上市。據不完全統計,6月初,上海平均每天就有3.7套總價3000萬以上的豪宅(含新房和二手房)成交。其中,有超過30套總價1億以上的豪宅二手房源新掛牌上市。
于此同時,上海第一輪集中供地也正式啟幕,36宗地全部出讓,總體攬金835億,環比 2021 年三批次增長48%;平均溢價率為3.5%,較此前提升了1個百分點。
招商蛇口、華發、建發、金地等多方主體,均在拍地中有所收獲。雖然國央企(含城投)仍占主導,拿地金額占比78%接近八成。但熙來攘往中,似乎能看到這座城市以往的地產“煙火氣”。
盡管降低參拍門檻,已是眼下各城市供地的普遍措施,但在土拍重啟的特殊節點上,上海土拍規則的放松仍引人關注。
首先,上海下調了土地監管資金額度,最新要求為監管不小于扣除保證金后的自有資金,此前為不小于自有資金;換言之,新規則將保證金對應資金額度,從土地監管資金額度中扣除,降低房企資金壓力。
其次,此次供地完全采用掛牌形式出讓,此前采用的是“招掛復合”的形式,參拍者需滿足企業資質評分方可參拍。
在放寬的條件之外,上海仍將溢價率上限控制在10%以內,因此其整體溢價率居于中游。不過,它的土地出讓金額,位居各城市首位,也是全國7座無地塊流拍的城市之一,這無疑為其恢復元氣,提供了不少“底氣”。
撤離“大虹橋”
開端雖一片利好,但過去一段時間里,疫情給企業、行業帶來的影響,卻是無法在瞬間消弭的。
3月起,上海疫情開始爆發,線下售樓處停擺,房產中介們百無聊賴,有的甚至幫業主送菜,以維持客戶關系。至于何時恢復常態,他們只能翹首以待。
克而瑞數據顯示,上海4月、5月的供應與成交,出現了明顯的跳水現象。4月全市商品住宅成交9.73萬平方米,同比下跌87.46%;5月全市商品住宅成交10.7萬平方米,同比下跌82.55%。
前5月,上海商品住宅累積成交285.96萬平方米,同比下跌58.92%;成交面積呈遞減趨勢,僅2月成交同比為正。
受此影響,長三角42個城市3-5月成交數據與2021年相比出現大幅下降,3月、4月、5月分別同比下降45.52%、65.18%和64.90%。
面對調控,地產商原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打開銷售局面,回籠資金,但零供應、成交斷崖式下跌等情況,均成為他們當下必須面臨的嚴峻挑戰。“定都”上海的房企們,壓力不言而喻。
據說,在過去兩三個月的疫情停擺期間,不少總部位于上海大虹橋的房企,幾乎是處于“癱瘓”狀態,連財務系統都沒法啟動。以至于寶龍、祥生、融信、三盛、世茂等,都因為種種原因,延遲發布年報。
曾經令人神往的虹橋圈,現在吸引力大打折扣,部分房企甚至萌生了撤退之意。近日有消息稱,在2019年喬遷虹橋熱潮時,設立上海總部的弘陽、祥生,如今正在籌劃退出上海,撤銷雙總部。
2022年前5月,弘陽實現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為155.2億元,同比下降60.86%;累計銷售面積109.6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3.39%。原本弘陽是要在上海持續實現“躍遷”的,但目前已然半途落空。
祥生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年初,祥生將一筆2022年1月23日到期,本金總額3億的美元債發起交換要約,敲響了暴雷的警鐘。至3月下旬,它出現了流動性危機。因觸發交叉違約,其2億美元于2023年到期的12厘優先票據(2023年票據)暫停買賣,以便尋求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法。
4月,上海疫情焦灼,祥生于期間披露,2023年優先票據加速通知觸發了公司2022年到期2億美元優先票據契約項下的交叉違約。于是,其2022年優先票據,也停牌了。
現實的骨感,擊退了不少地產商的戰略構想,但回歸也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地產下行期,舍去一棟上海的辦公樓,能節省不少的租金。同時,在大本營不僅擁有品牌優勢,地方關系也到位,還能加強資源和溝通的便利性。再不濟,如果暴雷,還能尋求地方國資的庇護。
弘陽、祥生的引退,是近年來“虹橋圈”退潮的延續,只是疫情的發生,進一步充當了“催化劑”而已。
據統計,虹橋高峰之時,曾聚集著40余家房企總部,其中的申虹路,甚至有“地產一條街”之稱。他們借助地利,盡享人才交流、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但目前,撤離魔都的開發商,已近10家。
今年 2 月,三巽集團進行所謂的組織結構調整,將超一半員工撤回合肥總部。這距離登陸港股才 7 個月時間。
而更早之前的去年初,有報道稱,兩度沖擊資本市場失敗的奧山,其上海總部基本已人去樓空,大部分職能部門已經全部搬回武漢,只留部分留守人員在處理辦公室善后事宜。
在奧山傳出撤退消息的一個月后,又有媒體稱,中庚置業集團正在以支援公司福州區域的名義,進行員工遷移遣散事宜:愿意搬遷到福州的,考慮留用,社保繳納可保留在上海;不去福州的則遣散。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更為典型的還有藍光,它在暴雷后放棄雙總部,從上海撤回成都。
在上海,世茂、正榮、融信、陽光城等從福建遷址而來的閩系房企,都曾經歷過輝煌;但人來人往,并非所有擠進一線圈層的企業,都能取得成功。
眼下,世茂質押位于“筑夢起源地”陸家嘴的上海世茂大廈,融信出售虹橋世界中心辦公樓等。另一邊,正榮忙著向合作伙伴出售項目股權,陽光城忙著與債權人商討展期。
哪怕尚屬安全區的在滬房企,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
例如,新城控股方面坦言,“今年前四個月錄得了400多億元的銷售業績。2月,公司銷售較之前有明顯增長。長三角區域的銷售表現較為突出,在集團中的銷售占比接近50%,超出了公司此前預期。不過,到了三四月份,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公司華東區域的銷售表現有所回落。”
追回遺失的60天
上海復工復產后不久,金地集團華東地區的員工,就收到了一個消息——區域公司開始執行單休,端午僅放假一天。這或許是地產商面對壓力,急于恢復疫前狀態、回流資金的側面體現。
房企確實需要在接下來銷售、拿地的市場機會中,爭取主動。
上海于全面解封前夕,公布了重振經濟的50條措施,即《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其中包含了一些涉及房地產的措施。
措施中大概有這幾類措施:縮短開發商開發流程;允許延期或分期繳付土地款;合理確定住宅起始價,降低商辦自持比例;加大供地力度等。這些措施無疑能間接降低融資成本、拿地成本,并提高開發商的利潤率。
有業內人士表示,上海本來就是對開發商政策最好的一線城市,項目利潤率普遍能算到八個點以上。這幾條迅速提振經濟的讓利政策一出,利潤更高了。
雖然政策的傳導還需要時間,但在整體環境的加持下,上海這座大都市,或許能迅速恢復到疫前水平,并加入到地產回暖的城市大軍中。這對于加倉這座城市的房企來說,無疑是較好的信號。
此前武漢的迅速復蘇,或許可以作為上海恢復元氣的參考。
2020年,武漢解封后,祭出了一系列的解壓紓困政策,包括降低預售要求、放寬預售資金監管、降低拿地門檻、允許在售項目較預售備案均價降價5%以內銷售等。
多重政策精準紆困下,武漢樓市快速復蘇,當年7月單月同比增4%增速由負轉正,9月新增供應集中入市推動下半年成交規模同比增5%,全年累計同比降17%,較前3月降幅收窄44個百分點。
基于重振經濟的50條措施,上海后續或許也會出臺有利地產的具體政策。
有業內人士認為,若沒有疫情的影響,僅從城市角度看,上海市場相對正常。疫情過后,預計年內還將有70多個項目集中入市,下一批入市估計在6月份,預計年內新取證8.2萬套,市場競爭和項目分化加劇。
而關于土地市場方面,供應量會上升。2022年土地總供應量相比21年提高近20%,其中商品住宅用地要增長44%,舊改用地也在大幅增長。
年內供應規模預期高位,下半年顯然是推貨重點。因此房企必須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注重銷售、注重精細化運營、提升利潤。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