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戰投縮編,大廠投資按下暫停鍵
近日,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部門將進行團隊縮減的消息在業界風傳。傳言稱,此次團隊調整涉及阿里戰投部內地中高層人員,團隊規模將從110人縮減至約70人。對此,已有不少媒體向阿里核實,但均未獲正式回應。
不過,有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稱,“確有此事,主要是市場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阿里僅出手11次,投資總金額為10.64億元。然而并非只有阿里減少了投資行為,2021年上半年騰訊私募并購投資高達129次,但今年同期只有32次。此外,百度、小米等頭部大廠在2022年上半年的投資,也均少于去年同期。
疫情沖擊、反壟斷監管、融資失敗、戰投縮編……以阿里為代表的巨頭們,正在以類似的方式告別自己的光輝時代,不管它們有沒有準備好,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動起來,等待它們的是新一輪中場戰事。
阿里戰投的光輝十年
2008年,騰訊在公司成立的第10年創立戰略投資部,比騰訊晚一年成立的阿里,也在這一年擁有了自己的戰投部。最初,阿里戰投部由同年加盟的星空傳媒中國區原COO張蔚負責,業務層面直接向CFO蔡崇信匯報,而張蔚的手下主要有阿里十八羅漢之一的謝世煌,以及加入阿里前在德勤公司財務顧問部任職的張飛燕。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雖然成立了戰略投資部,但張尉、謝世煌以及張飛燕三人沒有一個是專業投資機構出身。或許這也決定了阿里戰投部起初三年,主要采取跟投的策略和風格,且大多數投資集中在早期項目上,頗有些“試水”找感覺的意味。
2011年7月,阿里作為主投方,剛剛完成對美團的B輪5000萬美元投資,而北極光創投董事張鴻平也以負責人身份參與了對美團的跟投。當年年底,張鴻平作為第一位專業投資機構出身的投資人加盟阿里創投部,讓阿里戰投部漸漸找到明確的方向,也有了自己的風格。
回首2013年的阿里創投部,恐怕沒有一個人不會感到驚嘆。這一年,阿里收購了蝦米音樂、友盟,入股眾安在線、新浪微博、高德地圖、天弘基金,投資快的打車、UC、窮游網。在騰訊憑借微信站上移動互聯網潮頭的時候,阿里也通過大舉投資,在增長回報和業務發展層面獲得了顯著收益。
不過,作為阿里投資早期操盤手,張鴻平和阿里的關系并未長久地保持下去。2016年,入職還不滿5年的張鴻平離開阿里投資部,但這并沒有讓阿里投資團隊停下前進的腳步。據路透社報道,2016年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搶購資產,阿里為鞏固全球并購的動力,其內部投資團隊規模擴大到150人,是騰訊的三倍。另據IT桔子數據,迄今為止阿里系共計投資公司660家,投資事件827起。
隨著阿里投資團隊的不斷壯大,外界也開始出現一些對阿里投資風格的質疑,其中也包括張鴻平的身影。在張鴻平從阿里離職兩年后,虎嗅將其口述內容整理成《阿里投資:一個昔日操盤者的回憶和思考》系列文章,張鴻平在文中對騰訊戰投非控制、非業務驅動的投資方式表達了羨慕。在外界認知中,阿里為了做大生態圈,對被投方的收購和業務層面的控制,也成為許多項目在接受阿里投資后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
被嫌棄的阿里投資的“前半生”
事實上,阿里投資并非一開始就擁有全盤戰略的宏大目標。2013年之前阿里以財務投資為主,每一筆投資都指向能幫助其電商業務發展的項目。例如在2008年投資百世物流和2010年投資星晨急便,是為了解決電商配送環節問題,2010年投資寶尊電商,是為了向品牌商家提供整體化的電商運營服務,為了完善淘寶圖像購物搜索能力,阿里還投資了淘淘搜。在此期間,阿里的投資業務分布在集團投資部、B2B投資部和淘寶投資部三個部門。
直到2013年阿里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組織架構變革,成立25個事業部,投資業務也全部集中到“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此后經過1年多的磨合和調整,阿里徹底轉變為戰略投資者的角色。
關于阿里的投資邏輯,蔡崇信曾經在2017年6月的阿里投資者日上用圍棋進行了類比:在圍棋比賽中,棋子可以從任意一點開始,到任意一點結束,要獲得最后的勝利,就需要提前占據有利的位置,“我們就是把正確的資產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戰略投資和并購是作為贏得圍棋的一部分,給阿里建立長期的戰略價值。”
時隔一年后,蔡崇信在2018年9月的阿里投資者日上,對“圍棋理論”做了進一步闡釋,他指出“投資并購就像一個圍棋游戲,仍有許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規整擺放。阿里會持續進行投資,因為投資是為了未來而布局,我們更樂于投向能為公司創造‘1+1>10’效應的項目。”
蔡崇信還在現場以餓了么為例,詳述收購餓了么之后阿里對其提供的最大化消費者流量、會員融合、豐富交付場景、組織升級等4大價值點。但在外界看來,如今的餓了么,無論是在業務多元化還是估值方面,都無法與擁有萬億市值的美團相提并論。除為支付寶提供支付場景外,餓了么在阿里生態中也無法實現更多的價值。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曾經國內第一個上市的視頻平臺優酷身上。2016年優酷土豆賣身阿里后,為避免與阿里生態的業務重復,逐漸放棄了UGC內容。但實際上,優酷當時在UGC內容上已經擁有堪比“B站+西瓜視頻+微博視頻”的行業競爭優勢。如果優酷的UGC內容優勢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其內容端的用戶價值不可估量。
此外,阿里樂于空降管理層的管理方式也給優酷的長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從俞永福、楊偉東到樊路遠,優酷四年內三度換帥,頻繁的領導層變動讓優酷原本的長期戰略無法繼續下去。曾經發掘出筷子兄弟的青年導演支持計劃,以及捧出叫獸易小星的土豆映像節全部終止,《長安十二時辰》《白夜追兇》《北京女子圖鑒》等現象級自制劇的制作人又相繼離職,優酷變成了毫無競爭優勢的版權內容平臺。
在此期間,愛奇藝、騰訊視頻憑借自制節目和版權資源迅速搶占市場,讓原本貴為“行業一哥”的優酷,如今只能屈居行業老三的位置。B站、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依靠UGC內容快速崛起的新玩家,也順勢從優酷這條大魚口中搶到行業發展機會。
據《財經》報道,一位阿里投資部前員工曾表示,阿里的投資風格被描述成“中心化投資”,主要意圖是獲取流量、用戶和技術。“至于投出去的錢是賺是虧,阿里不太在意,只要拿到這三樣東西就賺了。”對于阿里長期發展的宏偉目標來說,這套投資邏輯并沒有問題,但作為被投方就不太幸運了。
互聯網戰投進入冷靜期
其實,阿里戰投部傳出“縮編”的消息后,并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因為自從反壟斷監管趨嚴后,包括騰訊、字節跳動在內的大廠都開始準備收縮過冬,再加上疫情反復對經濟環境帶來的影響,擁有超過25萬名員工的阿里自然也會在不同部門之間減少人員規模。但是對于阿里投資來說,整體的收縮跡象其實在2019年底就已出現。
2019年6月,阿里CFO武衛接替蔡崇信成為戰投部負責人,同年12月,阿里戰投部資深總監謝鷹離職。在武衛治下,阿里戰投部的調整和思路變化更貼近業務和注重組織的統一性。
在具體動作上,武衛對已經投資的項目進行復盤和梳理,慢慢退出戰略協同不大的項目。在2019年9月24日舉行的阿里投資者日上,據武衛透露,阿里截至當時已退出包括陌陌、探探、美團、Snap在內的超過50個投資項目,實現投資收益180億元人民幣。
2020年以后,在監管和疫情的雙重壓力下,阿里持續退出多個項目。其中包括《南華早報》、芒果超媒、財新等媒體系資產,以及物流領域的蒙牛“天鮮配”、萬象物流、百世快遞,短視頻領域的鹿刻APP等公司股份。今年5月份,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也退出了印度最大電商企業Paytm Mall的股東行列。
投資業務收縮的同時,阿里投資的領導層也在變更。2021年12月6日,阿里巴巴公告稱,武衛將從2022年3月31日起不再擔任集團首席財務官(CFO),屆時由集團副CFO徐宏接任,武衛將繼續擔任集團執行董事,并擔任集團董事會下設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成員。在戰投部傳出“縮編”消息后,有內部人士透露,現在分管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部的也是CFO徐宏,“原先的負責人武衛基本處于退休狀態。”
時至今日,大廠戰投部的集體收縮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今年1月份,字節跳動整體裁撤投資業務,涉及上百名員工。根據字節跳動的回應,戰略投資部員工將分散到各個業務條線中。騰訊投資部門也在上個月傳出部分減員的消息。
有互聯網投資相關業務人士指出,戰投裁員不等于公司不做投資,大廠戰投部裁員也不等于互聯網戰投消失。但更為現實的是,在經濟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著眼未來、服務于戰略大局的大廠戰投部短期內只是在產生成本。
驚蟄研究所2021年11月發布的文章《尷尬的京東戰投部》中曾提到,由于對外投資的公司股價下跌,導致京東賬面虧損增加,京東戰投部因此被迫“背鍋”。而對比京東不到200筆的對外投資,阿里這樣的“超級大買手”,必然也要著手考慮如何削減運營成本。
這也意味著,過去大廠戰投部像買白菜一樣搶奪新興行業頭部項目的景象,將一去不復返。互聯網大廠在未來一段時間,通過戰略投資同時獲得業務和資產雙向回報的發展方式,恐怕也難以再現。
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動起來,誰又將從新一輪的中場戰事中脫穎而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