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億票房的《獨行月球》,拯救不了電影院
沈騰的票房號召力依舊強勁。
日前,由沈騰、馬麗主演的科幻喜劇電影《獨行月球》,上映15天,票房累計高達22.6億,累計觀影人次超5200萬,領跑2022年暑期檔,并躋身科幻電影票房前三名的位置,成為僅次于《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科幻電影黑馬。
《獨行月球》的爆火,給低迷的電影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尤其是在《外太空的莫扎特》《明日戰記》等一系列種子選手遭遇滑鐵盧后,《獨行月球》上映一周便斬獲16億票房,使得業內信心大為提振。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映前媒體票房預測,《獨行月球》有望達到37.7-55億票房。
院線方也對《獨行月球》給予厚望,北京盧米埃影城電影院經理告訴Tech星球,他們內部對《獨行月球》的票房預測是,40億左右。目前電影院給到《獨行月球》排片力度空前,排片率差不多在50%以上,而同期其他電影則只有10%-20%左右。
電影市場回暖趨勢明顯,不過,《獨行月球》票房已經出現后續乏力的跡象。影評人君偉向Tech星球表示,業內50億票房預測還是過于樂觀,不知道最后票房會定格在多少億,但從目前票房走勢來看,達到50億不太現實,最終可能落在30億左右。
而無論最終票房落點到幾十億,《獨行月球》對于開心麻花、2022年暑期檔電影而言,都是一部承載著“救市”意義的影片。該電影有望成為開心麻花票房最高的電影冠軍,2022年暑期檔電影票房擔當。去年,暑期檔電影票房為73.78億。截至發稿,今年暑期檔電影票房達到72億,《獨行月球》貢獻近三分之一的票房。
但是,對于整個電影市場而言,則很難通過一部電影或是一個暑期檔,恢復到2019年的巔峰時刻。
上映15天,票房22.6億
“含騰量”最高的《獨行月球》,幾乎未上映便已被預測為暑期檔爆款。很多人沖著沈騰、馬麗便決定走進電影院。
數據顯示,《獨行月球》預售加點映票房高達1億多。正式上映后,從票房結果來看,《獨行月球》的確挑起了暑期檔大梁,連續15天成為暑期檔電影票房冠軍,累計票房占整個暑期檔電影近三分之一。
這讓自疫情以來持續低迷的電影市場,迎來短暫的暑期觀影小高峰。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7月29日上映首日,該影片票房便達到2.4億元,然后一周時間拿下近10億票房。截至發稿,《獨行月球》票房高達22.6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十部《外太空的莫扎特》。
久旱逢甘霖,電影院自然樂于把更多的排片機會給到《獨行月球》。北京盧米埃影城一位經理告訴Tech星球,《獨行月球》上映首周時,他們門店影院是全國票房第一,《獨行月球》在他們門店排片率高達50%以上,其他電影排片則只有10%-20%左右。該經理表示,這部電影前期看來不錯,很多觀眾還會二刷三刷,票房持續增長中。他們內部對該電影最終票房預測成績是40億元。
電影院幾乎都將排片資源傾斜給了《獨行月球》,北京金逸影城朝陽大悅城店經理向Tech星球表示,《獨行月球》排片率在50%左右,是目前暑期檔電影中排片最高的電影。上座率相對來說比較可觀,周末可以達到60%左右,工作日達到30%,數據明顯優于去年暑期檔,“疫情期間能達到這個水平已經很好了”,該經理如此表示。
電影火爆的同時,也帶動了電影院爆米花、飲料等小吃的銷售,甚至連電影周邊衍生品也一起被炒熱。上述電影院經理稱,電影市場在回暖。
暑期檔電影在整年電影票房中,差不多占到六分之一。今年暑期檔電影,截至發稿,高達73.07億元,隨著電影周末票房發酵,以及《斷橋》等新片上映,很快將超越去年同期水平,成為疫情以來票房最高的暑期檔。數據顯示,去年暑期檔電影票房為73.81億,2020年為36.2億。
但并非所有電影都能撐起暑期檔電影票房。
“撲街”最為徹底的電影,可能要數陳思誠導演的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票房與口碑贏得雙差評。該片為影帝黃渤主演,還有姚晨、范偉等實力演員加盟。但如此豪華陣容影片,上映29天僅拿下2.24億的票房,豆瓣評分只有4.7分。豆瓣網友評論也多為負面,很多人為該電影打了最低一星,一名網友甚至調侃,送該影片提名金掃帚獎。
另一部電影《明日戰記》,雖不像《外太空的莫扎特》那樣遭遇滑鐵盧,但票房結果顯然也是不及預期。《明日戰記》由古天樂、劉青云、劉嘉玲、張家輝等影帝影后主演,陣容亦是超豪華。業內傳聞,該片投資成本高達4.5億港元,影片至少需要拿到約12億票房才能回本,但從當前的票房走勢來看,《明日戰記》回本似乎并不容易。目前《明日戰記》上映8天,票房為2.93億元。
同行襯托之下,《獨行月球》成為暑期最能打的黑馬。
口碑兩極分化,50億票房或落空
《獨行月球》開局順利,但后續票房走勢不是很樂觀。票房從上映到突破20億,只用了10天時間,但之后5天時間,只增長了2億元。增速明顯放緩,一位業內人士向Tech星球表示,《獨行月球》的黃金映期已經過去了。
而影響票房持續發酵的因素之一,便是電影本身巨大的爭議。目前,觀眾對于《獨行月球》的評價已經呈現出不可調和的兩極分化態勢,好看與難看兩種聲音同時大量存在。
喜歡沈騰、沈馬組合的人,單是看演員就愿意為影片付費。他們不太會苛責一部喜劇電影,認為電影能夠娛樂大眾,給觀眾帶來歡樂即可。
但并非所有人是如此,一位看過《獨行月球》的網友向Tech星球表示,《獨行月球》就是一部包裝在科幻外殼之下的無聊鬧劇,宣傳時說是科幻喜劇片,但科幻部分一點不硬核,笑點尷尬甚至有些比較低俗,最搞笑的是,喜劇電影還非要拔高升華強行煽情。
爭議之下,《獨行月球》豆瓣評分也從開分7.3分,四連降后降到了6.8分。
與普通觀眾評價維度不同,專業影評人對于《獨行月球》的評分標準更為多元。
獨立影評人君偉告訴Tech星球,《獨行月球》對中國類型片拓荒還是有貢獻的。之前喜劇開拓了幾個新類型,寧浩是黑色幽默,陳思誠是喜劇+探案+偵探類型。到《獨行月球》,則開創了喜劇+科幻類型片。國內其實在很多類型片上是缺失的,所以在類型拓荒上,《獨行月球》填補了國內類型片一大空白。
影評人小金同樣向Tech星球表示,《獨行月球》在視覺效果以及音樂方面非常突出,視效水平方面,全片基本沒有因為視覺效果而出戲的地方,這一點在《流浪地球》時期都還是不可避免。第二是音樂好聽,幾首原創歌曲(騰格爾、金志文、李玟),以及Coldplay的《A Head Full Of Dreams》,都能給觀眾留下很強的記憶點。
在小金看來,《獨行月球》對于開心麻花來說,可以算是目前為止最好的麻花電影,在工業層面也具有一定優勢。很多被質疑尷尬的笑點,在他看來,正因為這些包袱的“無意義”,最能為觀眾提供高效的、即時的娛樂,完全不需要理解門檻,更能接觸到最廣泛的觀眾群,從而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
《獨行月球》短暫挑起了暑期檔電影大梁,但市場可能高估了該電影的影響力。君偉稱,今年《獨行月球》能挑暑期檔大梁,很大原因是因為沈騰和馬麗,知名度很高,加上大家對開心麻花喜劇的慣性期待,所以《獨行月球》火了。但整體上來看,今年暑期檔沒有太讓人驚喜的作品,《獨行月球》算是在這個檔期里挑了一下大梁,不過后來頹勢盡顯,水花沒有太強,觀眾的議論程度也沒有太高。“再后來就沒有后來了,就看不到今年暑期檔有一部能像《哪吒重生》被大家那么振奮的電影。”
至于電影中備受質疑的尷尬笑點,很大程度上跟情節設置有關。君偉稱,與以往開心麻花的電影相比,《獨行月球》呈現出“麻花的特點”少一些,沒有以前那種人和人之間通過一些沖突、巧合,碰撞出來的笑點,或者一些人物的動作,配合著情節走向的笑點,沈騰和馬麗在這部影片中的對手戲沒有辦法直接展開,隔著一個遙遠的太空。沈騰與金剛鼠的互動受限,且容易陷入尷尬。
拯救開心麻花口碑,但救不了電影院
《獨行月球》雖然毀譽參半,但對于電影背后的影視公司開心麻花來說,卻是一部拯救其日益滑坡的口碑之作。
開心麻花2015年推出第一部電影《夏洛特煩惱》之時,肯定沒想到,出道即巔峰,那部電影口碑居然是他們為數不多獲得豆瓣高分的電影之一。之后在2017年上映的《羞羞的鐵拳》,票房雖然高達22.13億,但豆瓣評分只有6.8分。《西虹市首富》,“含騰”量很高的電影,最終獲得25.48億票房,但評分也不是很高,只有6.6分。《李茶的姑媽》,豆瓣評分更是下滑至4.6分。
口碑下滑不斷透支著開心麻花的影響力。不少網友表示,已經對開心麻花審美疲勞,一直被神話的“含騰量”,事實上,沈騰也并非是一部電影的質量保證,他也出演過不少口碑不高的“爛片”。
《獨行月球》算是開心麻花打破自我局限,不斷拓寬喜劇邊界的一次大膽嘗試。但很難讓它扛起“救市”的大旗。
電影院的命門不在一部電影身上。盧米埃影城經理向Tech星球表示,她所在的電影院門店為地下影城,受疫情影響,北京目前所有地下影城都無法營業,自3月份停業以來,他們門店30號人已經歇業近5個月,大家每個月只能領取最低工資保障。
裁員變得不可避免。多家電影院經理向Tech星球透露,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裁員。
《獨行月球》眼下票房還不錯,但改變不了電影市場整體處于下行通道的大環境。
電影市場依然沒能重回2019年的巔峰,雖然整體處于回暖態勢,但短時間很難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那一年,全年電影票房高達641.49億元,為歷年來電影票房最高。之后疫情影響,2020年電影票房呈斷崖式下跌,全年只有203.14億元。2021年電影票房雖回暖至470多億,但這一數據仍沒有五年前的2017年票房高。
影片的數量在減少,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上映影片152部,同比減少83部,其中國產影片122部,減少78部;進口影片30部,減少5部。
消費者的觀影需求在下降,燈塔數據,2022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為172億元,總場次5220.5萬,總觀影人次4億,同比去年大幅降低41.6%,為2015年來上半年最低值,且人次降幅高于票房降幅。
影評人君偉稱,一方面消費者對電影的需求在下降,另一方面電影本身的質量也在下滑。電影行業的突出問題,被疫情放大的更明顯了。疫情之前,觀眾的購買力稍微好一點,所以大家什么片子都會去看,有些片子的票房也會很高,高到一直在打破中國票房紀錄。但是疫情之后,觀眾消費力變差,大家手上都沒錢了。現在如果電影質量不過硬,沒有人愿意買單。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