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銷18噸 大潤發原產地直采大荔冬棗悄然走紅
夏天是水果的旺季,今年不同的是,在西瓜、蜜瓜、葡萄、桃子等之外,一款冬棗悄然走紅。
據悉,大潤發原產地直采的陜西大荔冬棗上架10天,整體銷量同比增長近3倍,日均銷售高達18噸。
8月1日起,大荔冬棗在大潤發華東區(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223家門店上市,在蘇州、杭州、徐州、蕪湖等城市的同比增長甚至超過3倍。
大潤發水果買手劉強告訴記者,陜西大荔是非常優質的冬棗產地,從8月到10月整個冬棗產季,大潤發預計會分批次采購共計約1500噸。這些冬棗從產地到門店全程冷鏈直送,最快30小時就能到達顧客手上。
和往年不同的是,據劉強所說,今年他和另外兩名買手在6月份就進駐了產地,一直待到現在,每天都在園子里看貨、訂貨,從采摘到分裝的現場質量把控,追蹤每日市場行情,并根據冬棗產量靈活調整到門店的發貨計劃,從種植端到門店銷售端全鏈路追蹤。
穩定的規模化采購,加上為了使得大荔冬棗的地理品牌標識被更多消費者所知,做出了更大的消費讓利,使得今年售價比往年低,大潤發冬棗價格在整個市場來看都極具競爭力。
而在大荔冬棗的直采標準上,大潤發買手團隊要求甜度均在15度以上,外觀上來看,選擇“花臉”的采摘,他們還給它起了個昵稱“雀斑紅”。規格上,單顆重量都在12g以上,而果王的可以達到20g+。這也是在小紅書等種草平臺上,有許多網友曬單好吃便宜的原因。
(大潤發水果買手團隊為符合“花臉”采購標準的冬棗還起了個昵稱“雀斑紅”)
記者走訪大潤發門店發現,冬棗的大小規格都很統一,不管是散放的,還是禮盒裝,都少有參差不齊,相差巨大的情況。張強解釋說,是因為以往到門店后,需要人工稱重貼標,現在直接在原產地機械化篩選、分類、貼標、直送門店,既省去了門店人工的時間精力,減少顧客等待時間,同時在生鮮標準化上越來越精細化操作。所以現在顧客走進賣場,看到的生鮮商品個頭、大小、重量、外觀等也都越來越標準化。
對于被問及最多的“冬棗為什么可以夏吃”,則是因為冬棗最佳生長溫度在25度左右,大荔當地晝夜溫差10度以上。隨著近年來種植技術的發展,坑棚、棉被棚、單膜棚、雙膜棚等棚類技術的探索運用,讓冬棗過上了“住窯洞蓋棉被”的日子,給棗子挖窯洞是起到保溫效果,而蓋棉被則是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
截至8月14日,大潤發已經賣出256噸大荔冬棗,銷量還在持續提升中,大荔冬棗悄然成為了一款新的夏日流行水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