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手機半年考,vivo奪冠,榮耀起飛
隨著各大手機廠商“交卷”,2022年上半場結束的哨音響吹。
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手機銷量同比下降6%,國內銷量同比下降11%,進入2022年并未止頹,二季度國產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了14.2%。
除了榮耀,所有主流廠商市場份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縮減,其中OPPO和華為相對嚴重,同比分別損失了4.1%和2.6%的市場份額。
銷冠vivo從去年同期的21.1%下降至19.8%,同比減少了1.3%的市場份額,“抗擊打能力”最強,其次是從16.6%降至14.9%的小米,減少了1.7%。
上半年,中國市場智能機的銷量約為1.36億部,幾乎回到了7年前的水平。然而,大趨勢并不受廠商支配,在尋求突破中度過至暗時刻將是主機廠商們難以避免的境況。
市場進入倦怠期
上半年的手機市場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廠商妥協,消費者疲倦。
作為智能手機的核心,芯片一直是行業關鍵詞,一定程度牽制主機廠商的動作。去年,聯發科占據了24%出貨量,高通為34%,今年上半年變為42%與35.3%,soc行業格局改變,主機廠商仍在適應階段。
3月天璣9000上市后,安卓旗艦機型首次采用一款機型雙soc的戰略,但配備高通8 gen 1的機型相比天璣9000機型售價更高,而理論性能微弱差距在實際使用中感知不強,后者的發熱控制還更有優勢。
而高通擠牙膏行為讓廠商的定價與消費者認知出現脫節,影響了一部分8 gen 1機型的銷量,消費者甚至質疑廠商對旗艦定價的策略。
中端市場,高通最新的7系處理器理論性能較其上代產品有細微退步,天璣8100趁勢上位。幾乎重復了旗艦產品線的故事。
更嚴重的問題是,上半年的中端soc實際表現可以滿足大部分用戶的絕大部分性能需求,側面降低了配備高端soc旗艦機的吸引力,間接導致安卓廠商的品牌沖高進程受到拖累。
今年不少手機廠商的旗艦產品站上了更高的價位,隨之而來的跳水幅度也比往年更大。以OPPO FIND X5 Pro官網價為例,3月初上市,6月初宣布降價1000元。
也有官網價保持不變、電商平臺到手價優惠幅度也不大的,比如4月上市的vivo X80。其價格穩定的主要因素在于產品力獨特、定價合理,但這類情況并不多見。
在目前難見革命性創新力的背景下,產品“溢價”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升級并不明顯的產品迭代成為了例行公事,難以出現新的消費刺激點,也是消費者“疲倦”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為集中的消費節點,今年618國內手機銷量下降10%,依舊沒能扭轉行業整體態勢,消費者購機意愿下降明顯。
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最直接的影響為消費者購買力下降,4月全球通脹率達到7.8%,IMF的數據指出,全球112個國家的通脹率高于6%,消費端疲軟的情況短期內難以改變。
截止至6月底的數據,國內4G用戶仍然占比73.2%,實際使用上4G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場景需求,而5G的實際優勢短期內難以體現,其資費套餐價格居高,難以成為老用戶換機靶點。
據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在2018年為22個月,2016年為18個月,目前已經上升至31個月,換機周期延長直接影響手機市場整體銷量,而走量產品受傷更嚴重。
經濟下行、市場飽和,消費端需求放緩,供應端沒有新刺激點,主機廠商要度過這場前所未有的嚴冬,只能主動出擊。
差異化仍是核心肌肉
2007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已達11.2億部,隨著iphone 3G以及HTC G1先后面世,智能手機時代來臨,2010年,全球手機出貨量上升至16億部。實質性產品革新對市場的刺激效果立竿見影。
而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以來,廠商以供應鏈CPU、屏幕材質、攝像頭感光元件迭代等常規升級為主,各品牌差異化逐漸模糊。
這在增量市場中并未造成太嚴重后果,但在存量市場中顯然行不通。
上半年手機廠商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觀因素沖高受阻,但存量市場走量有限的事實無法改變,擴大高端市場份額仍是長期目標,差異化成為決定因素。
從過往來看,華為聯手徠卡、自研麒麟,把品牌差異化做到了極致,先于國內其它廠商吃到了高端市場蛋糕。華為之后接棒的vivo,其長期重視創新的特質釋放了良好效果。
上半年vivo推出了X80系列,搭載了自研的新一代獨立影像芯片V1+和微云臺,上市后第二個月就成為了3500-5000價位段最走量的機型;
iQOO推出了9系列,搭載了新一代全感操作系統,與競品差異化清晰,全網開售10秒破億元。
嘗到甜頭的還有榮耀,憑借繼承華為的影像實力和鴻蒙系統,榮耀手機也吸收了一定產品差異化,成為了上半年唯一一家市場份額擴大的國產手機品牌。
時至今年,單一領域的發力無法緩解廠商的焦慮,快充依然是各家競相爭奪的陣地。國產旗艦機充電攻率幾乎堆到了80W以上,小米把120W放到了12Pro上,vivo旗下的子品牌iQOO則把同樣攻率做到了9系列標配,更是在最新的iQOO 10 Pro上首發了200W超快閃充。
半小時從空電到滿電成為了旗艦機的基本配置,而中低端機型大都提升至40-60W。上半年手機快充領域競爭白熱化,下半年隨著vivo公司200W超快閃充的落地,手機充電正式進入10分鐘時代。
毫無疑問,全新的差異化賽道由折疊屏展開。去年折疊屏產品開始部分登場,然而供應鏈技術不夠成熟,大多匆忙上市的產品均有折痕明顯、內外屏參數懸殊、耐用性不足等通病,廠商站位意義大于實際產品力。
隨著技術迭代和廠商自身設計進步,今年上半年登場的折疊屏機型實質性改善了之前的行業通病,銷量由此迎來質變。
據CINNO Reserch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折疊屏手機累計銷量130萬部,超過了2021全年的116萬部,而Q2同比增幅更是達到了132.4%。
雖然折疊屏總體銷量在上半年并未徹底起飛,但值得關注的是廠商在供應鏈技術迭代之外的“獨立思考”。
繼三星用傳統翻蓋手機的思路為用戶盡可能消除跨入折疊屏時代可能帶來的不適之后,OPPO FIND N用展開后也能保持相對小巧的產品形態切入市場,同時打響了折疊屏手機價格戰的第一槍。
相對于去年就把折疊屏產品推向市場的其它廠商,過往創新力充足的vivo直到今年4月中旬才推出了其首款折疊屏手機X Fold。
其售價控制在萬元內,不僅帶來了鉸鏈革新、內外屏參數一致、還保持了X80系列同樣的蔡司影像配置。vivo用產品力解釋了“遲到”的原因,也把折疊屏手機引向了2.0時代。
counterpoint預計今年中國市場折疊屏手機的銷量為270萬部,折疊屏市場將迅速升溫,而機會將留給對市場有冷靜思考的人。
上半年的手機市場在整體走低中不乏亮點,各廠商加大了打造品牌差異化力度,雖然程度不同,但在逐漸惡化的市場環境中展示了求變決心。
下半場誰將脫穎而出
上半年國內高端機型銷量最好的是iphone13系列,而固定9月發布新機的蘋果將讓下半年的高端市場爭奪戰將更加激烈。
折疊屏目前已是成熟產品,下半年國產主流廠商們不出意外仍會沿用目前的雙旗艦戰略:直板+折疊屏,以對抗iphone迭代對市場的沖擊。
雖然vivo、oppo在上半年就把折疊屏產品引入到八、九千價位,相比于去年主流產品已經有明顯下降,然而新發布的小米MIX Fold仍然在相似價位,并未再進一步拉低價格。
除了不威脅到自家直板旗艦銷量,同時釋放出兩個信號:一是Q3折疊屏產品供應鏈成本不會有明顯降低,二是廠商放棄價格戰、更加重視品牌形象。
而廠商需要尋求產品力的再次突破,讓軟硬件上跟上全新的產品形態,在供應鏈之外,找到自家折疊屏產品的安身立命之本。
這其實比拼的是研發和創新能力。雖然近年國產主流廠商在這方面都很重視,但稱得上頂尖的,仍然是更早就專注于此的華為和vivo。
華為自研麒麟、鴻蒙,常年與蘋果、三星互有勝負。正在經歷低潮的華為在Q2只拿到6.9%的市場份額,原因眾所周知,但其研發和創新成果未受市場冷落:榮耀在Q2市場份額為18.3%,僅次于19.8%的vivo。
vivo APEX概念機曾把智能手機引入全面屏時代,近幾年首發的創新技術不斷,如V1+獨立影像芯片、微云臺防抖等都直擊用戶痛點。每一次踩準風口、其創新看似刁鉆,在于vivo長期以來選擇以用戶思維奉行實用主義。
而其去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將在當前越來越重視研發和創新實力的市場中發揮獨一無二的“技術燈塔”作用,是vivo高端攻防戰的底氣所在。
目前看來,下半年折疊屏產品再次出現重大革新可能不在于供應鏈,而在于廠家自身。正面交鋒iphone14,vivo無疑是種子選手,而榮耀也不會掉隊。
廠商沖擊高端的支撐是其它檔位產品線穩健的走量,保障在于線上線下兩條渠道。
線上,主流廠商幾乎都覆蓋了主要陣地,難以說誰有絕對優勢,線下,各廠商情況不一,或為下半年各自最終成績的決定因素。
首先是數量,目前國內線下銷售網點最多的仍然是vivo,超過25萬家,其次是OPPO約20萬家,榮耀超3萬家,小米和華為均超1萬家。
vivo、OPPO兩家的線下渠道思路較為相似,直營和授權店并行。今年兩家不約而同加快了其直營店進駐shopping mall的節奏,為下半年高端銷量創造更多上升空間。
除此之外,兩家擁有海量的授權店分布下沉市場,是中低端機型走量的絕對保證。榮耀、小米、華為三家的線下渠道思路為:主攻shopping mall,側重高端銷量。
但三家針對下沉市場的渠道相對稀疏,中低端機型走量相對不利,同樣面對iphone14,各家的最終成績將會有很大差異。
同時,受手機市場整體走低、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等影響,下半年高端機型的整體銷量極有可能繼降低,此時,各品牌在下沉市場的實力將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
寫在最后
上半年已經過去,雖然國內手機市場整體趨勢下行,但依然不乏亮點:折疊屏開始成熟、廠商的“獨立思考”變多。在差異化和創新研發上,廠商普遍重視程度超越往年。
隨著國際局勢穩定,經濟下行壓力釋放,消費者購買力回升,市場將再度回溫,而屆時能搶占更多市場的廠商,必定早有準備。
而如今嚴峻的市場形勢,或許是孵化革新最好的土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銀杏財經”(ID:yinxingcj),作者:銀杏科技,36氪經授權發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