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業迎來階段性勝利,解密中報背后的“洋河公式”
過去一周,商業世界里討論最熱烈的,便是華為內部論壇上線的那封“內部信”。
作為經歷中國商業數十年發展的企業家,面對外部環境的衰退和周期的動蕩,任正非在那封內部信中寫道:
“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
這種“冬日思想”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華為的歷史上。
回望過去,圍繞掙脫困境,重塑增長,華為曾經數度開啟“二次創業”征程。
如果說,一次創業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試錯”,那么二次創業,則是建立在對企業深刻理解之上的革新。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包政所說的那樣:
“二次創業的本質,是要解決企業的前途和效率問題。”
這一點上,收獲二次創業階段性改革成果的洋河股份,同樣深有體會。
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89.08億元,同比增長21.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8.93億元,同比增長21.76%;扣非后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6.43億元,同比增長28.54%。
最新公布的中報里,依托一系列改革創新的“洋河公式”,這一知名白酒品牌,正在開啟屬于自己的“新增長時代”。
“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
經濟學家雷蒙德·弗農曾用“周期理論”來闡述產品的更新與迭代。
作為消費品的白酒同樣有著生命周期,只不過,同生物的周期不一樣,消費品周期的末端,往往伴隨著冗雜、無序的“熵增”過程。
商業從來都不是一場倚靠數量的戰爭,恰恰相反,在消費者心目中,松散而龐大的產品家族,反而難以匯聚成品牌傳播的“合力”。
對此,洋河的給出的公式,正是“做減法”,以“多彩戰略”為核心,精簡產品矩陣,持續優化品牌的市場結構。
自2016年來,白酒行業已進入新一輪復蘇期,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新的結構性機會在于高端與次高端價位,國盛證券曾指出,新一輪的競爭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是以品牌為主導下的渠道、產品等多方面綜合實力的系統競爭。”
“多彩戰略”的提出順應了行業趨勢。在這一戰略的牽引下,圍繞產品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洋河動作不斷。
今年上半年,海之藍煥新,在強化“腰部”力量的同時,引領了新的消費潮流。“夢之藍M6+”、夢之藍M9與夢之藍手工班(大師)則在高端市場上打出一組亮眼的“組合拳”——在“夢之藍M6+”、夢之藍M9持續擴容高端市場,夢之藍手工班(大師)則高舉“中國匠造”大旗重新定義高端白酒。除此之外,頭排·蘇酒、貴酒世家等產品也相繼發力。
不難看出,在清晰的戰略“規劃圖”下,洋河已走出了一條“高端頂天立地、中端鋪天蓋地、低端穩接地氣”的產品路線。
數據佐證“做減法”帶來的變化。2022年上半年,洋河中高檔酒貢獻收入162億元,同比增長29.05%,在次高端及千元價位段競爭的紅海下,依舊呈現出高確定性的增長態勢。
而從長期來看,洋河這一來自產品層的戰略牽引有著兩大重要意義:
首先,是來自品牌層的剪枝和聚焦,依托中國名酒“雙溝”戰略價值的提升、夢之藍高端化的堅守以及“貴酒”等品牌的機遇,“多彩戰略”為洋河帶來了多重增長的勢能。
其次,是來自價值層的重構。以夢之藍手工班(大師)為例,這一被外界視為“重新定義中國白酒品質”的單品,進一步將夢之藍扛鼎“中國匠造”引向新的維度。
夢之藍手工班(大師)的推出不僅拉高了夢之藍的品牌勢能,為洋河打開了價值天花板;同時也順應了高端白酒的發展趨勢,為業績增長劃出新的曲線。
不難看出,這一“為產品做減法”的策略,讓洋河形成了定位精準且互相協同的產品結構,并構筑了洋河如今出眾的市場競爭力。
在此基礎上,如果說以戰略升級為代表的效率革新,構筑了洋河“二次創業”的骨骼,那么圍繞組織層面的價值分享,則是傳導驅動“二次創業”的肌理。
任正非的那則內部信里,和華為新階段戰略一道流傳的,便是那句“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然而,有別于危機時刻的“狠話”,企業的日常管理中,用以凝聚組織的卻并不是寒氣,而是“暖氣”。
即便是最為推崇“狼性”文化的華為,也將“以奮斗者為本”作為長期的價值內核。
這一點,在洋河的“二次創業”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面對動蕩的外部環境,和充滿不確定性市場,洋河的管理層深知,“人”是推動二次創業進程的最終載體。
這也是近年來,洋河不斷借助持股激勵計劃和“四大共同體”關系,推動人才團隊、經銷商團隊構建共贏價值生態的背后考量。
去年7月,洋河頒布了上市以來首次員工持股計劃,擬籌集資金總額上限約10.02億元,持股計劃的人數接近員工的三分之一。其中,高學歷人才30周歲以下的比例約30%,31--40周歲的比例約68%。
與這份“更年輕”的持股計劃相對應的,是一個“利益共贏風險共擔”的業績目標。根據公告,該持股計劃的業績考核要求為,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不得低于15%。
透過這份持股計劃,展現出了一個新的洋河,一個“讓年輕人站C位”、“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呼叫炮火”的洋河。
而在與經銷商的關系方面,洋河通過渠道改革,改剛性考核為柔性考核,倡導“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的理念,轉變了以往經銷商內部惡意競爭的局面。
在這種更具暖氣的新型廠商關系下,洋河上半年的批發經銷收入持續增長。財報顯示,上半年洋河批發經銷實現收入183.32億元,同比增長22.49%。其中,前五大經銷商客戶合計銷售額為11.82億元。
這種給利益分享“做加法”的舉動,既彰顯了企業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同樣也實現了核心骨干、經銷商、公司、股東利益的有效協同,在波動的周期中,維護了團隊的穩定性、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此基礎上,為了適應白酒高質量發展時代的新需求,洋河還在不斷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持續培養優質人才。
人才培養方面,洋河建立了中國白酒健康研究院等十大研發平臺,39名國家級白酒評委、78名省級品酒委員和1926名技術類人員組成了中國白酒行業技術“夢之隊”,為企業增長鑄就了堅實的人才基本盤。
這支“夢之隊”在近期結束的第六屆全國品酒師大賽中體現除了不俗的戰力。經過多輪技術大比武后,洋河股份技術“夢之隊”摘金奪銀,6人沖入前十,這也是洋河股份第五次蟬聯該賽事冠軍。
“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打造價值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讓員工在洋河大家庭里擁有幸福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在多個重要場合,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雙溝酒業董事長張聯東曾在多次強調人才隊伍之于洋河的重要性。
“企業需要超出利潤之外的崇高追求。”
這是斯坦福大學商業學者吉姆·柯林斯寫在《基業長青》之中的思考。
拋開難以量化的討論,“二次創業”相較于此前的創業階段,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從管理層到企業端整體的“思想成熟”。
一腔創業激情,亦或是“做一款好產品”的追求就可以創造一家公司,然而這些青澀的商業觀念,卻遠遠不足以推動企業的轉型和升級。
商業學者彭劍鋒講過一個故事:
華為的誕生,只是源于一個簡單的嘗試:“做程控交換機能不能賺錢?”然而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任正非所回答的則是一個深刻的多的問題——華為要成為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同第一次創業相比,二次創業的華為,多了對于使命、愿景的深層討論,而正是這些企業文化上的升級,成為了匯聚共識,推動變革的內生驅動力。
同樣的問題,也擺在開啟“二次創業”的洋河面前,經營端的階段性勝利之外,如何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5月底的封藏大典上,董事長張聯東以“藍圖”的演講做出了解答,相較于線性的文化理念,藍圖融合的,是一張涵蓋員工成長夢、企業發展夢、伙伴同行夢、酒都騰飛夢和家國情懷夢的立體畫卷,并借助和不同業務線的結合,實現了驅動力的“乘數級裂變”。
今天,隱藏在亮眼營收表現背后,洋河的每一段前行之路,都已經深刻融入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軌跡,并不斷創造積極的價值。
早在2002年,洋河就已設立“夢之藍公益基金”,憑借持久的恒心,將公益力量匯聚在一起,實現企業和社會間的價值互通。
這之后的每一年,洋河都在不斷承擔責任,傳遞企業力量。
在助學方面,過去的2021年,洋河向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捐贈了2000萬元,用于貴州希望實驗學校“壯苗計劃”和“星星計劃”公益項目;
在救災抗疫方面,除了向河南省慈善總會捐款1000萬元,疫情期間,洋河還捐贈資金2200萬元支援抗疫;
不僅如此,這一企業自2019年起,,還在不斷積極參與并助力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其中,夢想M6+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合作伙伴,更是借助發起夢想藍公益,持續支持中國航天事業多方面發展。
回望過去,無論是“天問一號”成功入軌,還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洋河股份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合作伙伴,都見證了更美好時代的到來。
除了公益慈善,在環保層面,洋河也在不斷推進ESG建設,以實際行動,踐行企業的長期主義價值觀,2021年,洋河通過將940臺釀酒高耗水水冷器改造為風冷器年節水263萬噸;通過在36條包裝流水線推廣循環系統,年節水300萬噸。通過利用廠房閑置屋面與專業公司合作,年發電1863萬千瓦時……
正是這種孕育于價值觀深處的責任感,鑄就了洋河在發展端的“騰飛”。
回望過去,一部洋河的發展歷史,本質上就是一部創造價值、分享價值、構建價值循環的歷史。
而在這一過程中,給產品做減法、給分享做加法、給價值做乘法,看似簡單的“洋河公式”背后,所蘊含的,正是大道至簡的戰略智慧。
在此基礎上,伴隨著二次創業的深入推進,踐行“品質主義、長期主義、利他主義和價值主義”新發展觀的洋河,也勢必將在白酒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里,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跡——一張點亮品牌、企業和社會夢想的蔚藍繪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