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明明可以直接搶錢,卻還是給了你一頓飯”
人均千元+無菜單
Omakase風還在持續刮
最近,越來越多的“無菜單私房小廚”在社交平臺上火出圈。
先預定,告訴餐廳是否有忌口,接下來就是抱著期待迎接未知。顯然,Omakase和“中式Omakase”這股風,還在刮著。
Omakase一詞來源于日語,在日語中是“拜托”的意思,也就是無菜單形式。日料中,無菜單,由主廚根據當令食材,決定當日的菜品和價格,這種就餐形式,就被稱之為Omakase料理。
文藝一點理解是“把命運交給你,我的味蕾由你掌控”,簡單直接來說就是“你給啥我吃啥”。
傳統日料Omakase在魔都會和兩個標簽相伴而生,難訂和高價。比如老網紅鮨心和,上海外灘的位置,人均3000元的價格,動輒預約個把月;新網紅鮨水月,6道前菜+12貫壽司+甜品,人均880,需要提前至少半個月預定...
但日式Omakase核心的概念是,讓消費者在一頓飯中,用相對更合理的價格吃到更多的好食材,而當這股Omakase風,吹到中餐里時,意味就變了。
內參年初曾報道過一家引起爭議的中式Omakase餐廳,盡管每位要價2000元,外加10%的服務費,但是由于每天只接待6位客人,預定已經排隊到了2個月之后。
而這一頓價值2200元的飯,菜品提供的是麻婆豆腐、炒青菜、炒河粉等類似“家常菜”。
不少網友體驗后,直接給出結論——
“它明明可以直接搶錢,卻還是給了你一頓飯�!�
“我仿佛進了想搶錢的大學食堂...... ”
“真是不坑窮人的小碗菜。”
餐飲圈的“盲盒經濟”
實際上,盡管中式Omakase的表象是高端精致餐飲,但其底層仍然是“盲盒經濟”。
自泡泡瑪特出圈后,“盲盒經濟”席卷各大行業,落在餐飲圈——
從盲盒奶茶、盲盒火鍋、盲盒炸雞,再到如今的中式盲盒餐廳......新玩法層出不窮,涉及品類、形式也愈發廣泛,越來越多的“盲盒餐廳”在今年對大眾發出了邀請函。
首先一類是更接近上文,融合Omakase服務文化的無固定菜單私房小廚式“盲盒餐廳”。
比如南京一家餐廳推出的刮刮樂形式,吃飯仿佛買彩票,還是中獎幾率翻倍的那種。落座后會先拿到一枚硬幣和一份每日限定菜單,刮開什么吃什么;
廣州?·探索料理,從店名開始就四處透著“盲”味的氣息。套餐一共14道菜品,不僅是看名字猜不出菜品,甚至連菜端上桌后,都需要自行探索才能猜到食材,全程體驗“盲盒感”。
其次是以單品、套餐等作為切入點,更強調有盲盒體驗感的餐飲形式。
杭州茶飲品牌蜜菓去年推出的盲盒奶茶,個頭高底部空的中空杯,上方放奶茶,下面就是盲盒,有彩票、發卡、自助餐券等小禮品,還能開出大牌的口紅、眼影、散粉等“隱藏款”。
喜發茶冰室和香港喜記食飯公司聯手推出的“賭神出道”玩法,將刮刮卡、搖骰子等形式融入盲盒營銷手段,從惠靈頓牛排、龍蝦、燒鴨,到小甜品、單杯飲料、芝士牛肉漢堡,抽中哪道吃哪道,一切全靠運氣。
除此之外,火鍋賽道中,比如大龍燚、譚鴨血、呷哺呷哺等都有過自己的盲盒玩法,將涮菜、菜品作為盲盒單品,隨機上菜,全憑運氣。
盲盒營銷好用
但也要把握好度
盲盒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性、反復性盛行,抓住的是“上癮心理”。
盲盒經濟背后的快樂,其實也類似于賭博,人類在進行賭博行為時,大腦會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從而使人產生愉悅感,在面對一道道未知的菜品時,“打開潘多拉盒子”的過程,就會大量激發快樂多巴胺。
因此從消費心理角度出發,消費者在面對“限定”“隱藏”“盲盒”等形式時,天然會激發出對未知的期待感和拆禮物的驚喜感,只要吊胃口的氛圍到了,就會有人為其買單。
餐飲圈開始玩盲盒,并非只是用盲盒引流做營銷,而是激發了“盲盒心理”的大作用。
但也有不少餐飲人對內參君表示,“實際上,餐飲行業并沒有那么適合玩純盲盒餐廳的概念。歸其原因,大眾消費者選擇餐廳時,更傾向于選擇‘不出錯’的,搭配額外隱藏菜品或是配合其他盲盒游戲做營銷,才更容易讓餐飲消費者接受�!�
以開頭的中餐Omakase為例,盡管學到了日式Omakase的新概念,又同時抓住了盲盒經濟的營銷手段,但平平無奇的菜品和食材,反而讓消費者在拉高期待值的基礎上,產生一種詭異的消費落差感。
畢竟,一勺200塊錢的麻婆豆腐,無論怎么做它都只是麻婆豆腐。
平衡期待與落差之間的巧妙關系,是想要玩盲盒概念的餐飲人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打造盲盒產品時,價值感的滿足是基本線,最佳方案是要價值超過價格�!懊ぁ敝皇俏粗�,并非價值的缺失。
對于餐飲玩盲盒這件事,你怎么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