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貨崛起、場景復合......火鍋業正發生這7個變化
▲小擺盤和大擺盤(來源:小紅書)
來源/火鍋餐見
撰文/張冬
菜品擺盤:要么超大,要么巨小
火鍋店的擺盤,越來越有創意了,器皿的材質和造型也越來越稀奇古怪了,目的倒是簡單——讓顧客拍照自傳播、增加記憶點。
但餐見君想說的是,菜品擺盤的方向在向兩極化發展,一頭是超大,一頭是巨小。
盤子形狀并不花哨,就是單純地大與小。
尤其是盛放毛肚、牛肉、羊肉的器皿,搞得超級大,一上來就很震撼;而一些火鍋店則用小碗、小茶杯盛放食材。
使用大器皿,目的有這么幾個,一是搶眼、醒目、讓顧客感知產品的價值;二是主推該產品,給顧客留下強認知;三是拍照大氣,適合傳播。
而一些擺盤較小的火鍋店,多為地攤火鍋、市井火鍋之類,小器皿正好凸顯其“性價比”,想讓顧客用相同的錢,吃到更多的菜品,用小擺盤是最好的方式。
▲火鍋小擺盤(來源:小紅書)
無論如何,你的擺盤(或其他動作)一定要切合品牌主題。
從這個角度看,越來越多的火鍋老板的品牌定位思維已日臻成熟,相信未來會卷得更“兇殘”。
自助模式,老板、顧客“相看兩不厭”
當下,越來越多的火鍋店也開始了自助模式,透明的櫥窗,新鮮的牛羊肉,清脆欲滴的蔬菜,看過去極有食欲。
顧客自主取餐,可節省時間;后廚及時補貨,也能節省不少時間。
這對于餐廳運營來說,效率會更高,同時也增加翻臺率,顧客老板都皆大歡喜。
▲自助模式(來源:小紅書)
另外,自主取餐還有個好處就是,顧客會下意識多拿菜,無論是從菜單上點還是從手機上點,實物的沖擊力遠大于圖片,而且看別人拿菜,顧客也會不自主地跟風,這也有利于提升客單價。
自助模式,是火鍋店效率提升的一個體現。
場景復合,簡直要上天
場景的變化,是近幾年火鍋行業較為顯著的變化。
尤其是疫情以來,為搶奪流量,各式各樣的場景都出來了,火鍋+燒烤、酒吧、KTV、莊園、公園,還有各種廢墟風、火車風、戲院風、國潮風……不一而足。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呷哺呷哺準備在9月份開個新品牌“趁燒”,主打“烤肉+酒+茶”,有相關業內人員認為,呷哺此舉意在救“湊湊”。
這就像爹媽覺得老二不爭氣,想趕緊生個老三,幫幫他二哥。
無疑,這波操作有賭的成分——萬一老三還不如老二,怎么搞?
▲排隊顧客(來源:小紅書)
扯遠了,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大牌比較看好復合場景,包括從湊湊走出的“謝謝鍋”,更是各種復合場景。
然而,場景復合,并不代表顧客復購,樣樣通不如一樣精,場景再復合,還是得有個主心骨。
其他變化,都影響著市場和你的決策
關于火鍋業其他的變化,還有很多,在之前的公號文里也多有提及,在此簡單復盤一下。
首先,“鮮貨”崛起。
吃鮮的風潮,今年比往年都盛,鮮牛肉、鮮毛肚、鮮鴨腸……大牌火鍋店幾乎都有三個及以上的鮮貨產品。
▲鮮牛肉
這與當下人們養生健康的消費風潮密不可分。
其次,小店風行。
這幾年,火鍋大牌開副牌、開小店的現象愈發頻繁,紛紛試水其他的消費場景,像東來順今年搞的社區小店,劉一手推出的市井風小店,都是新嘗試。
▲社區小店一角
小店運營輕便、抗風險能力強,優勢很明顯。
第三、供應鏈制勝時代已到來。
疫情以來,供應鏈融資事件發生頻繁,前不久蜀海還獲得融資。
資本關注的點,開始從前端流量轉移到后端供應,在未來,得供應鏈者,才會無往不勝。
第四、顧客的消費行為在變化。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褪去偽裝,拒絕“打腫臉充胖子”式的超前消費,回歸適度消費,主動擁抱“消費降級”。
在之前的消費升級時代,升級的僅僅是商品功能、銷售渠道、成本及售價,而目前消費市場所面對的,與其說是“消費降級”,不如說是“消費觀念升級”,這就倒逼行業、企業隨之升級,以至于行業產品的品質越來越高,價格則越來越低。
這都是消費行為的變遷帶來的市場變化。
關于2022火鍋行業的變化,還有很多,無論是趨勢,還是風潮,都值得留意、思考。
寫到最后
大疫三年,無論追趕哪個風口,無論做哪些決定,環境變量,是必須考慮的一環。
當你觸摸到了某些底層邏輯,再把環境變量考慮進去,就會得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