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扎堆“冒泡兒”:是“氣泡”酸奶,還是酸奶“泡泡”?
來源/氫消費
作者/肖岳
氣泡水疾風正勁,乳企也緊鑼密鼓地涌入這場“氣泡+”的浪潮中來。
今年7月,伊利也加入到這場浪潮中,推出了安慕希“有汽兒”氣泡風味發酵乳,根據產品的相關介紹可以看到,在該產品上,伊利可謂煞費苦心。
據公開資料顯示,該款產品經歷了2年研發調試,并且也是安慕希首次嘗試在酸奶中采用充氣工藝,通過高壓注入二氧化碳,同時,為了找到口感和風味之間的平衡,安慕希最終經過測試1.0GV、1.2GV、1.5GV、1.7GV、2.0GV這5種方案后,最終選擇了1.5GV的氣泡含量值。
此外,為了讓產品的口感層次豐富,“有汽兒”還采用了9種組合菌共同發酵。
結合“有汽兒”在電商平臺上商品詳情頁中的信息可以看到,高蛋白質含量也是其賣點之一,如果按照詳情頁中所述的,每100g中的蛋白質含量為2.3g計算,一瓶215g的“有汽兒”蛋白質含量約為4.9g上下。
顯然,伊利旗下安慕希將氣泡元素引入酸奶產品的嘗試,為當下新品頻出的酸奶市場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這種來自于口感上的新奇體驗,也有助于伊利在年輕群體中進一步破圈。
但「氫消費」注意到,其實在“有汽兒”上線之前,將酸奶和氣泡水相結合的嘗試,在業內早有先例,伊利此舉并非首創。
今年3月,新希望華西乳業就曾發布過一款名為“酸奶生氣了”的氣泡酸奶,據公開信息顯示,該款酸奶中氣泡為自然氣泡,因此該款酸奶并非碳酸飲品,同時,該款產品據稱還采用Fuji snow菌種三倍時長活菌發酵等工藝。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產品的電商平臺詳情頁中可以看到,其每100g的飲品中,蛋白質含量為2.9g,高于伊利“有汽兒”。
另外,遵循國標《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發酵乳》來看,“有汽兒”屬于風味發酵乳,根據國標,風味發酵乳每100g中蛋白質含量應大于等于2.3g,故“有汽兒”的蛋白質含量僅僅屬于符合國標。
或許,對于乳企來說,試水“氣泡水+”的創意,既是基于面向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有益嘗試,同時也是對自身業務多元化發展的一次探索,但究竟最終效果如何,則有待市場的檢驗。
01
擁抱年輕群體
乳企扎堆氣泡水產品
時鐘的指針撥回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氣泡水因被兌入威士忌中作為配飲而在歐洲市場大受歡迎,而誕生于法國南部孚日山脈腳下的雀巢“巴黎水”也一躍成為了一種品位的象征。
1992年,巴黎水被國際食品飲料巨頭雀巢集團收購,并與雀巢另一款氣泡水“圣培露”在其執掌下進入中國市場,相較于與酒水搭配的巴黎水,圣培露更多的飲用場景是佐餐水。
即便飲用場景相較巴黎水更加寬泛,但圣培露繼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后,表現難說亮眼,2014年時還因價格偏高一度敗走中國市場,直至2016年才重返中國市場。
但比較有意思的事是,在圣培露敗走的同時,國內對于氣泡水的消費熱情并未停滯,以同樣由雀巢執掌的巴黎水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10年到2014年這5年間,其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以平均每年超30%的增速上漲。
但盡管如此,氣泡水在國內也遠未得到廣泛的普及,更難提成為風口,直至2018年元氣森林氣泡水的出現,將氣泡水從小眾品類,推向了大眾消費領域。
而在元氣森林出現,完成了對大眾氣泡水的消費教育后,整個氣泡水賽道也開始升溫,比較顯見的例子便是,國際巨頭“兩樂”、農夫山泉、娃哈哈等品牌,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氣泡水產品進行對賽道的補位。
時至當下,這股對于氣泡水的熱情,還燃至了眾多乳企身上。
在2021年蒙牛便推出了兩款0糖氣泡水風味飲料,產品名為“酸酸乳乳此汽質”,而據此前公眾號小食代的報道,蒙牛方面曾形容該新品“突破了傳統的乳飲料概念,依托乳酸菌、0糖、0脂肪健康概念布局的乳酸菌氣泡水產品” 。
緊隨其后的今年4月,新希望則推出了“酸奶生汽了”這一氣泡酸奶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國內首款由菌種發酵而來的氣泡酸奶,為了讓氣泡酸奶口感有所保障,該產品采用了穩定的氣泡菌種Fuji snow,通過低溫慢發酵技術,讓酸奶在發酵之后形成微型空腔,從而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美味體驗。
而隨著今年伊利安慕希推出“有汽兒”這一氣泡酸奶產品,乳企入局氣泡水的意圖也更加明顯。
而乳企入局氣泡水產品的背后,顯然是為了借氣泡水風口,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年輕一代消費群體。
02
走出多元化,陷入同質化?
在乳企入局氣泡水產品的背后,實際上既與氣泡水行業發展增速和規模有關,也與人們對于氣泡水飲用場景訴求的多元化有關。
首先,從氣泡水整個行業來看,據中研網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氣泡水整體市場規模為150億左右,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320億元。
另據中科院的數據顯示,國內無糖飲料在2020年的市場規模達117.8億元,較2014年翻了7倍,預計2025年該市場將增至227.4億元,2027年該市場將繼續攀升至276億元規模。
無論是從氣泡水本身賽道的增長性,還是從無糖飲料的整體增長性來看,國內氣泡水的規模和增速都極具想象力。
而身處于高增速的行業下,氣泡水產品及其背后的品牌,自然也能取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這或許也能解釋了乳企紛紛入局氣泡水的原因。
此外,隨著氣泡水從無到有,從小眾到大眾,消費者對于氣泡水的訴求也更加精細化,而這既倒逼原有氣泡水品牌在產品層面不斷上新,也給擁有品質奶源和優質菌種的乳企留出了空間。
在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 2022-2023年全球及中國飲料市場發展趨勢及消費行為數據監測報告》中便提到,隨著消費水平提升,飲料消費場景進一步多元化,訴求愈發細致,從單一的解渴需求到社交、運動、美容、提神等多種需求。在此背景下的氣泡水在低熱量、無負擔以外開始被追求額外的功能性,比如創新加入美容成分(如玻尿酸)、乳酸菌、益生菌等。
同時《 2022-2023年全球及中國飲料市場發展趨勢及消費行為數據監測報告》指出,氣泡水飲料消費場景拓展,行業空間有望進一步擴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乳企紛紛試水氣泡水獲得外界肯定的同時,也不時有質疑之聲,認為這或將會讓乳企在主業之外,陷入新的同質化競爭,而這種同質化競爭,在乳企過往的發展中也有所體現。
以伊利在2005年率先推出的風味乳飲料“伊利優酸乳”為例,此后不久,蒙牛便推出了酸酸乳產品,并憑借贊助《超級女聲》這檔節目,在聲量和銷量上實現質的飛躍,以銷售額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在2004年6月的銷售額為7億,而等到了2005年8月時,銷售額已上探至25億元。
在此產品線外,蒙牛、伊利隨后在高端常溫奶領域也有所交集,2005年蒙牛率先推出特侖蘇,隨后的2006年伊利推出金典有機奶。
據西南證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特侖蘇、金典品牌的飲用奶市占率分別由2.6%、1%提升至9.5%、8.5%。
基于以上種種,便可以窺見乳業巨頭在同類產品上的你追我趕之勢,而這種“防守”與“反擊”是否會延續到各自均已入局的氣泡水產品賽道,尚需時間檢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