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李寧打爛了一手好牌?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近期行業再現“全國輿情”,而這次的主角是“李寧”,準確地說應該是“中國李寧”。而它此次的問題之于它自身而言是嚴重的、根本性的、影響深遠的,但由于并未看清問題的本質與核心,所以仍然在“不斷挖坑自埋”的路上漸行漸遠。所以,可以這樣說:“李寧”正用自己無比沉重的代價來給全國品牌們上了一課,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也算做了一件“有益”于行業的事。
01
自己好不容易做起來的那手好牌
實話實說,近幾年“李寧”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之前的它則更多是靠市場發展的勢能與“先吃螃蟹”的先機。所以“李寧”有今天的成就著實不易,是在摸索中前進、顫顫巍巍地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而它如今找到的路其實是結合自身條件的順勢而為:
1、它是最早的一批國產運動品牌一員,土生土長,根正苗紅;
2、它的創始人、即品牌名稱本身就是一種象征與代表——運動、為國爭光、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擇);
3、它快速響應并順應國家“文化自信”的頂層設計與未來趨勢,而上述兩條先天優勢則恰好又成為了它最好的背書與助力,因此順流而上、一飛沖天。
所以,其實并沒有什么偶然,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聚集的結果,“三才”聚齊者不成功,自古至今,未之有也。因此,“李寧”的全面崛起既有先天的條件、更有后天的時運,加之自身的認識,缺一不可。換言之,沒有自身對于形勢與自身條件的正確判斷與認識,如今的它也將如其他最早那批國產運動品牌一樣,泯然于眾人之間。
所以,“李寧”今天的這手好牌是自己做出來的,但沒想到的是——竟也是它親手打爛了這把好牌。
02
為什么說這個錯誤是“根本性的”?
綜上,“李寧”當下的成功源于“中國李寧”,即順應“文化自信”的頂層設計與“國潮崛起”的未來趨勢,加之自身先天優勢條件的關鍵背書。換言之,它將自身的品牌認知與國家、民族進行了深度綁定,其實也就是與“民族自豪感、愛國情緒”進行了深度綁定。所以,它所借的勢就是“愛國的、民族自豪、民族復興”的集體情感,“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李寧”做的這把牌是非常好的,可以說是“無與倫比”,因為“家國情懷”是華夏兒女底層的東西、銘刻于骨髓、代代相傳,且只能愈發強烈,很難倒退。因此,之于“李寧”而言,若不犯“原則性錯誤、根本性問題”就只會順流而上、水漲船高,但沒想到的是它還是犯了,而且還是這么低級的錯誤:
1、近代給民族帶來最沉痛災難的是誰?毫無疑問是日本,更進一步是日本軍國主義。故這是“世仇”,即便消彌也需要極長的時間,所以這是“禁區”,品牌觸碰則非死即傷、更何況高舉“家國旗號的李寧”了,這真是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2、由于近來“愛國情緒、民族自信”意識的持續快速增長,與之對立的意識也隨之不斷放大。因此“教科書插圖”事件一時鬧得沸沸揚揚,最后也有許多聲音導向了“日本”,為何會導向它?導向它又讓大眾聯想到了什么?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可這更佐證了“那些銘于骨髓的東西,比如仇恨”是依然存在且未有減弱的,所以這更說明了品牌的雷區,就像“食色性也”一樣,純屬應激性反應;
3、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天然敏感”,所以大眾是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某些文化的,換言之,一切都會有點“問題導向”。所以,只要有一點點爭議、歧義的不同文化元素品牌都應慎之又慎,因為這代表著輿論的發酵與兩派的對立,而又因為涉及一些非常敏感的歷史問題,所以是很難有“對錯”結論的。但對于品牌而言就成為了“靶子”,這與“椰樹”等輿情事件又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種事件;
4、既然“只要有一點點爭議、歧義的不同文化元素”品牌都應慎之又慎”,更何況是那些有深刻歷史仇怨且帶有最鮮明特點的元素了,那絕對應是品牌的禁區、雷區,完全、絕對不能碰。
綜上,李寧這次碰的是禁區、雷區,而且是與自身人設完全對立的雷區。這有點像歷史上那些曾經正向后來投敵賣國的人物一樣,百姓對其憤怒與反感是更為深刻的,記憶是更持久的。
所以,這次“李寧”確實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影響無比深遠。
03
為什么說它還在“一錯再錯”?
綜上,這次“李寧”的錯誤是非常嚴重、根本的,但沒想到的是:看似如此成熟的品牌竟然會“一錯再錯”。
1、它最應該做的是立刻道歉并承認錯誤,同時澄清問題主要出自審查不嚴等其他方面;或保持緘默,等到大眾情緒稍微平復后再解釋,同時要求所有相關方在此期間不得發聲。但它卻沒管住自己:現在網絡上流傳著其高層及創始人兒子的發聲截圖,且發聲方向竟是為自己辯解并有點嘲諷大眾無知,這可謂是錯上加錯、雪上加霜;
2、誠然,消費者之于設計師而言是非專業的,但常識是:無論你多么專業,只要嘲諷其他人“不專業”,且問題本身有爭議,那么結果只有一個——群體極化,即每一方在辯解中都更加信服自身觀點。但要知道:這次“李寧”的對立面可是龐大的,群體極化的結果是持續激化、發酵且讓它不斷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想想“海天添加劑事件”的過程不正是如此嗎?
3、無論從哪個層面講,“李寧”這次都是咎由自取,即便我在初次看到這系列圖片時(還沒仔細看標題),第一反應都是“與大眾完全一致”的,那是完全下意識的反應。換而言之,當“李寧”管理團隊在第一次看到這系列產品時,難道“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嗎?我想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除非團隊全部都是“日本人或日裔華人”……
圖片摘自朋友圈
4、所以,“李寧”的這一次事件可謂咎由自取,且這也暴露了其在管理、審核、輿情響應與管控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問題與漏洞,而這些問題又在不斷放大并發酵這次根本性錯誤的影響。所以這次之于“李寧”可謂是生死劫與分水嶺,解決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藝術”。最終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