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大王沖擊百億目標,動力足夠嗎?
來源/節點財經
作者/五行
“吃不起零食了!”“連XXX也不能自由了?”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上,隨處可見消費者對食品價格的吐槽。
事實上,消費者的吐槽是整個產業鏈層層傳導下來的結果。據節點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約40個主流食品品牌宣布漲價,其中涉及飲料、調味品、乳制品等多個品類,參與的企業包括旺旺食品、洽洽食品等。
這其中,洽洽食品是瓜子行業的龍頭,素有“瓜子大王”之稱,2021年的市場份額高達50%,它的變化影響更廣。2020年,洽洽食品還提出了“雙百”(百億營收百萬終端)目標,如果能順利實現,那公司將更加傲視群雄。
但是,“天公不作美”,洽洽食品一邊要突破葵花子行業的天花板,一邊要收復電商渠道的“失地”。公司的目標雖然明確,最終的果實也足夠誘人,但前路其實并不好走。
01
半年報回暖,提價擋不住熱情?
1995年,一位36歲的安徽商業廳工業科科長收到了“腦袋壞了”的評價。原因是他辭掉了鐵飯碗,下海去賣冰棍。
“科長賣冰棍”成功了,但讓他走上人生巔峰的卻是瓜子。辭職下海的陳先保,在冷飲生意收入超過千萬后,就開始尋找新機會。他發現當時的瓜子行業存在三大痛點:吃多了容易上火,吃完了手臟,不夠入味。于是他就對傳統工藝進行了創新改造,引入了“改炒為煮”概念,一舉解決了這三個難題,他創辦的洽洽食品也得以成為行業龍頭。
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洽洽食品的業績進入了乏力增長的狀態,這是公司2021年至今兩次對主力產品進行提價的大背景。
第一次是在2021年10月,當時洽洽食品發布公告稱,將對公司葵花子系列產品以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產品進行出廠價格調整,各品類提價幅度為8%-18%不等,價格執行于當天開始實施。第二次是在今年8月。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從公司提價后的業績走勢上看,受到漲價影響的不只是消費者的錢包。
在第一次宣布漲價后的三季度業績中,公司的營收增速從2020年三季度的10.11%提升至10.71%,提升幅度并不大,利潤的增速則從2020年同期的49.96%降至2.33%。
按照邏輯倒推,提價會起到提振業績的作用,利潤也應該是有所提高的。但事實卻是利潤的規模稍有增加,增速大幅下降。
縱觀公司在這期間發布的幾份財報,“元兇”很可能是上游原材料(包括葵花子、包裝材料等)價格波動的影響。比如,洽洽食品就在今年半年報中就提到了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而其他食品企業宣布漲價的由頭也是原材料漲價。
終端品牌借漲價來消化成本上漲,并不是什么新鮮操作。從去年開始,新能源行業的車企就因為上游芯片的短缺,紛紛調高了產品售價。
但是,這對所有宣布漲價的企業來說都是一體兩面的,有機會也有風險。消費者是否會繼續買賬?這將直接關系到公司的業績表現。前面將這兩次漲價的時間點放在一起對比分析后,發現洽洽食品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觀察,這個趨勢就更明顯。我們來看看公司宣布提價后的環比增長情況,這可以揭示提價策略的長期接受程度。
這其中有兩組數據值得玩味。
首先是去年三季度的增長,當時的同比和環比均比去年二季度要高,這再次證明了提價對業績的拉動作用。其次是今年一季度,同比和環比增長均跌入低谷。
這說明市場的承受期在三個季度左右,而今年二季度的環比雖然仍是負增長,但情況已經比一季度好了一些。因此,今年三季度將是公司提價后,業績發展的下一個關鍵點。
02
奮斗二十年,瓜子大王老了?
我國的瓜子行業歷史悠久,洽洽食品所在的安徽更是行業重鎮。公司直到2001年才成立,但崛起速度卻很快,同時起步甚至資格更老的企業都被它甩到了身后。
瓜子行業中的企業有很多,但整體呈現的是比較散的狀態,僅有洽洽瓜子是全國性品牌,金鴿、華味亨、大好大、多味等其他品牌都是地區品牌。在市場份額上,洽洽瓜子是袋裝瓜子的龍頭。
按照劇本往下走,洽洽食品到了解決每個行業龍頭都要面臨的問題,那便是突破行業天花板。
數據顯示,2018年瓜子行業的規模約為300億元左右。其中,散裝與包裝瓜子的份額之比約為二比一,洽洽食品則是袋裝瓜子行業的龍頭。
其實,即便公司不主動突破,形勢也在逼迫公司做出改變。洽洽食品的營收在2016年達到25億元后就開始增長乏力。
此時,發展新業務就是順理成章之事。創始人陳先保在2017年回歸后,選擇了競爭激烈的堅果賽道。當時,堅果行業跑出了三只松鼠,其年收入超50億元,而公司當時的年收入還不足40億元。
理論上,洽洽食品憑借供應鏈和自建工廠的優勢,在堅果行業是大有可為的。最終的結果也和理論上是相似的,堅果業務已成為公司的第二大業務,去年的收入占比達到22.8%,收入規模為13.6億元。
不過,這里面還有些細節值得去觀察。
實際上,堅果業務的高光時刻并沒有持續太久。在2018年-2021年中,堅果業務的增速,只在2021年實現了同比上漲,從2020年的15.14%反彈至43.82%,其余時間都在下滑。今年上半年,堅果業務貢獻了近20%的收入,規模超5億元。
既然營收貢獻不大,那利潤貢獻如何呢?如果利潤足夠多,多少也可以找回一些“面子”。可現實偏偏有點殘酷。2021年,公司堅果業務的毛利率為29.26%,三只松鼠堅果業務同期的毛利率為29.14%,兩者相差并不大,這說明堅果業務的利潤表現橫向對比還算不錯。
但是,如果關起門來看,堅果業務的表現就是另一番情況了,它的毛利率比葵花子業務低了約5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在洽洽食品的體系內,堅果業務在營收和毛利這兩個維度上,都沒能復制葵花子業務的成功。
從2001年成立算起,洽洽食品折騰過薯片、果凍、堅果等多個新業務。時至今日,能依靠的依然只有葵花子業務。
03
沖百目標能實現嗎?
2020年,陳先保給公司設定了“雙百”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拆解為兩個指標。
其一,到2023年實現整體含稅銷售收入100億元,其中瓜子含稅收入60億元、堅果含稅收入30億元、休閑食品含稅收入10億元,在五年內做到國內堅果行業的第一名,并鞏固瓜子業務的領先地位。
在2021年,瓜子、堅果、其他三大板塊的收入分別為39.4億元、13.66億元、6.7億元。以此為基礎,三者分別要增長1.5倍、2.2倍、1.5倍,才能讓公司按計劃實現營收超百億元的目標。可見,洽洽食品的各個板塊都背上了不輕松的KPI。
其二是收錄百萬終端,擴大銷售覆蓋范圍。
節點財經注意到,洽洽食品在渠道上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這是市場上較少關注的內容。
經銷商是洽洽食品銷售網絡的頂梁柱,它們在公司的收入中占比超80%。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共有1000多個經銷商。在經銷模式為主的大前提下,公司在近幾年開辟了一個新方向,那就是toB業務,其中包括團購業務和餐飲渠道。這個方向公司的發力點其實不難理解,B端市場的潛力已經被其他食品企業證明了。
另一個變化是,節點財經梳理后發現,公司的銷售團隊在經歷了8年的收縮后,2021年罕見地擴大了規模。2012年公司的銷售團隊高達1688人,到2020年精簡到447人,2021年增加至688人,目前團隊規模僅次于生產團隊。
這里要提一下洽洽食品的生產模式,與三只松鼠采用代工生產不同的是,公司自建工廠,目前擁有3000+生產員工。擴充銷售團隊規模,表明公司有意利用經銷商做杠桿,撬動業績引擎。
節點財經注意到,洽洽食品的經銷商渠道屬于業內第一梯隊,在沖百這件事上,更應該從短板上入手,公司在渠道方面的短板正是電商渠道。
2019年,電商渠道的收入占比達到10.01%,是近四年來的最高值。在2019年之后,電商渠道的收入占比逐漸走低,2020年和2021年都在9%左右徘徊。要知道,這是一個跑出了年收入近百億元的三只松鼠的渠道,而公司電商渠道的表現,不僅是沖百的一大隱患,也是長期發展的“弱點”。
更重要的是,在公司目前的策略中并未看到優化電商渠道的苗頭。因此,節點財經認為,它將是公司在渠道方面的另一個變數。
擅長品牌營銷,品牌具備高勢能,是洽洽食品高速發展的兩大殺手锏,洽洽瓜子之后的每日堅果正是復用了這一邏輯。公司在2017年推出每日堅果,次年銷售體量就能達到近5億元的成績。這說明盡管公司已經成立了20多年,但寶刀未老。
更中要的是,公司在渠道和產品方面的努力,表明公司為沖擊雙百目標做了全方位的準備。洽洽食品能否如愿,讓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