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會成為第二個每日優鮮嗎?
來源/深眸財經
撰文/易牟
2022年,互聯網行業誰在吃土?
毫無疑問,生鮮行業必是其中之一。7月份,隨著每日優鮮“原地解散”的消息傳出,曾經市值高達200億人民幣的公司,在美股已經跌成了垃圾股,隨之而來的連鎖效應,給整個行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現金流、履約能力、店面收縮……各種字眼都讓從業人員如“驚弓之鳥”。
壓力,也隨之來到叮咚買菜這一邊。
步調一致的難兄難弟
叮咚買菜,一直被看作是每日優鮮的“兄弟”。
模式上,二者都是前置倉,將生鮮產品前置倉放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區附近,并提供迅捷的到家送貨服務;背景上,二者都是垂類創業,背后缺少一個可以不計代價一直奶血的巨頭母公司;融資上,二者都是2014年完成天使輪融資,先后融資十余輪,并于2021年在美股上市。
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在2022年開啟了大規模收縮。
每日優鮮就不說了,燒光150億元之后選擇“原地解散”,總部順義區博潤科技園樓下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供應商拉橫幅維權。叮咚買菜也頗為窘迫,于10月8日宣布撤出廈門,關閉所有的站點和社群。
叮咚買菜在廈門的撤離,并非只是個例。
早在年初,就有一位認證為叮咚買菜員工的網友在脈脈平臺上透露,叮咚買菜已經開啟大裁員,裁員比例為采購50%、算法30%、運營30%、招聘為10%-20%。在離職員工的賠償方面,有被裁員工表示“沒有n+1,只有n”。
當時,叮咚買菜的官方解釋為“個別變動”,屬于小范圍內公司對正常組織資源的調整。而在2月的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還表示,受裁員消息影響,上海市勞動監察部門到公司進行實地調查,結果證明公司的員工流動與往年沒有太大的變動。
似乎,一切都只是謠言。
但緊接著從5月開始,也就是每日優鮮大規模撤城的這一時間,叮咚買菜也開始了大規模撤城,陸續撤出中山、珠海、滁州等多個城市,叮咚買菜2021年財報中顯示在36個城市建有1400個前置倉,而截止11月8日叮咚買菜App上顯示仍在經營的城市僅剩下28個。
撤出廈門的消息傳出后,叮咚買菜的解釋是個別站點暫停服務,系公司對部分區域站點的常規優化與調整。
但這一次,不管是供應商還是用戶都變得“吃一塹長一智”起來,對它是否會步每日優鮮后塵的質疑,逐漸變得多了。
走向十字路口
叮咚買菜的結局,沒有人可以未卜先知,但根據一些財務狀況和行業先例等細節,還是可以推斷出一二。
一方面,叮咚買菜仍然沒有實現連續盈利。
根據歷次財報顯示,2019-2021年叮咚買菜的累計虧損額為115億元,平均單季虧損達到9.6億元。2022年,叮咚買菜雖然極力強調降本增效,并且主動收縮戰線,但按照美國的通用會計準則,其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凈虧損分別達到4.77億元和0.36億元。
另一方面,互聯網行業戰略收縮之后一蹶不振的例子并不少。
畢竟,無論是互聯網其他行業還是生鮮電商賽道,本質上都是講究規模效應和沖鋒效應的,它的表征就是“只能往前沖,絕對不能往后撤”,歷史上無論是即時通訊大戰、千團大戰、出行大戰、外賣大戰,或者是近兩年的社區團購,互聯網公司永遠都只能一直不斷融資往前沖,主營業務全面收縮之后還能笑到最后的,至少還沒找到案例。
叮咚買菜的這種經歷,與每日優鮮的歷程也極為相似。
比如,2021年3月開始,每日優鮮陸續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深圳等八座城市上線水產活鮮業務,將活鮮業務整體SKU從50多個拓展至90多個。上市前后,火速入駐以寧波為代表的二線城市,到2021年三季度末,門店數量升至631家,并招聘大量地推人員,進小區、社區、辦公樓。
再到2022年5月,每日優鮮開始大量拖欠工資,包括蘇州、南京、濟南、太原等在內的9個城市接連停止運營,訂單也掉得厲害,從巔峰時期的全國每天30萬單,跌到5月時的每天兩三萬單。
根據“每日人物社”的調研,其高管透露“關閉大倉的過程動作很慢,今天關一點,明天關一點,當時如果一次到位,按照當時賬上的錢,也許可以緩過勁來。等到后期,他(徐正)一直砍,一直砍,到公司快解散的最后兩個月,砍到只剩下北京和上海,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很顯然,壓垮每日優鮮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現金流。
現金流不容樂觀
那么,叮咚買菜的現金流如何呢?
答案也是不容樂觀。
上市之前,叮咚買菜共獲10輪融資。根據企查查顯示,其投資方包括軟銀愿景基金、CMC資本、今日資本、紅杉資本、3W等。上市前夕,2021年4月和6月,叮咚買菜還分別獲得了由DST Global、Coatue聯合領投,以及軟銀愿景基金領投的D輪、D+輪投資可以說是順風順水。
一直到IPO這一步,叮咚買菜卻接連遭受模式質疑和國際貨幣流動性收緊的雙重影響,不再是資本的寵兒。
2021年6月9日,叮咚買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申請文件,目標是發行14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籌資3.57億美元。
但就在上市前夕,叮咚買菜卻主動調整了發行規模,改為計劃發行370.2萬股ADS,至多募資9440萬美元,相當于縮減了約74%。
這意味著,在沒有外部資金注入的情況下,接下來考驗的就是叮咚買菜對現金流的管理能力。
在互聯網行業,京東和美團一直是以現金流管理著稱的。比如京東,在其高光的2015年,其現金儲備為228億人民幣,運營資金余額為人民幣94億,存貨周轉天數為37天,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為45天,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而同期,蘇寧存貨周轉天數為47天,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為99天。
那么,叮咚買菜也能這么做么?
答案是否定的,京東的現金流依賴于資本市場的信心、以及供應商的占款、資產運營效率等,而這一點在生鮮行業并不適用,而一旦將賬期延長,在當前環境下更容易引發供應商的信任危機。
比如“食材榜”就對兩名廣東供應商進行了調研,也表達了這一層憂慮。
“這個月開始不供,8月份結算再供。8月、9月、10月還沒結算完,賬期60天,一拖再拖,一想到每日優鮮我們就不敢供了。”
“含稅,月結60天,供叮咚買菜b端平臺,很多叮咚買菜采購叫我們去供貨,但我們現貨現結,直接拒絕。之前和每日優鮮合作做怕了,還在打官司,錢也沒回來,現在不敢做這么長的賬期。”
事實上,供應商的擔憂不無道理。
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叮咚買菜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持續呈現流出狀態,分別為-9.64億元、-20.56億元和-56.67億元,2022年第二季度雖然實現2.17億元的凈流入,但考慮到其為單季度盈利且數額太小,資本市場并未買賬,叮咚買菜的股價在財報發布后還下跌了1.8%。
截至2022年6月30日,叮咚買菜流動資產為71.23億元,流動負債為79.41億元,現金流明顯緊張,短期債務為40.91億元,而2021年同期只有15.49億元,同比增加了164%,相比于2021年12月31日,其預付款項從5.48億元減少至3.21億元。
叮咚買菜CSO俞樂在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截至Q2現金余額是60.6億人民幣,銀行短期借款增加到了8.9億人民幣。
這意味著,扣除掉短期負債和銀行欠款等因素,如果叮咚買菜依然像2021年一樣虧損下去,則難以維持幾個月。
結語
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梁昌霖表示,二季度有疫情的特殊影響,并且預計三季度仍會有一定的虧損。
這句話聽起來很常規,但對資本市場和供應商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指引。2022年以來,叮咚買菜在撤城的同時,也圍繞自有品牌產品和預制菜等方面進行押注,陸續開發了叮咚王牌菜、拳擊蝦、保蘿工坊、良芯匠人、叮咚大滿冠等超20個自有品牌。
但兩者都難以成為“白馬騎士”。
2022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預制菜不斷遭受公眾越來越多的質疑,從市場上各大公司的反饋來看,能夠實現正面盈利的并不多。自有品牌方面,由于不斷撤城導致的規模縮減,對短期凈利潤和現金流的改善,也是一個未知數。
而叮咚買菜是否會步每日優鮮后塵,也將成為數萬名員工和供應商們思考的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