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入20萬,一批特色餐廳正在悶聲發大財
來源/職業餐飲網
作者/劉妍
當大多數餐飲品牌都在追求連鎖的時候,許多本地特色餐飲卻保持著穩定的營收能力!
一直以來,無論是綜合體還是街邊店,餐飲品牌都像“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茬又一茬,可是這些本地特色餐飲卻守著一家店屹立多年不倒。
尤其在疫情黑天鵝的影響下,一大批連鎖品牌都撐不下去的時候,這樣的“賺錢‘能力難能可貴。
而特色餐飲之所以能活得長久,不僅在于生意好,更重要的是能禁得住“時代的誘惑”!
一批單店特色品牌,正在“悶聲賺大錢”!
隨著快餐、小吃、飲品等業態陸續涌現萬店連鎖品牌,“連鎖化”似乎成了餐飲業的主旋律,但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了許多特色單店品牌,它們的盈利能力甚至“吊打”連鎖品牌。
1、主打驢肉的院子餐飲,日流水最高可達20萬
去年底,職餐小編曾探訪過一家開在長城腳下的小院餐飲,名叫群生大院。生意好得像景點,六日最高流水可以做到20萬。
店里的所有產品都是圍繞驢肉進行,驢肉火燒、驢肉老湯燉豆腐、補氣驢骨湯、驢肉串等等。環境極盡“野趣”,除了用餐區域,在后院里還設了微型動物園供顧客游覽,基本每一面水泥墻都有木心的文字,引發人的情緒共鳴。
門店雖然位于懷柔郊區,距離北京市區80多公里,但依然不妨礙它的人氣,許多人專門從市里開車過去用餐。每到周六日店里就人山人海,大排長隊。
上周日小編再次去到群生大院,到達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等位還等了一個多小時。而且它還把周圍改造成了民宿,把今年超火的露營搬到了院子里,生意比以前更火爆了。
2、人均200+的土菜館,在三線城市一座難求
而在湖南株洲,一家名為“土菜研究所”的餐廳同樣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
土菜研究所成立于2019年,沒有固定菜牌,每天買到什么吃什么,臨時寫在黑板上。據說老板小馬哥每天五六點起床,開車下鄉四處購買食材,以求新鮮。大概以株洲為圓心,半徑一百五十公里內是其采購范圍。
門店不莫名其妙地添加鮑魚、龍蝦,就憑著對食材的嚴格挑選和清爽干練的出品,活生生地把價格拉到了人均200。別看這價格不低,卻少不了愿意為食材、為真性情買單的人。
江湖流傳,他店里食客,一半多是各地慕名來抄菜的同行。
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繼新榮記創始人張勇、《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等同仁拜訪后,業內同行對這家店更是趨之若鶩,“土菜研究所”甚至被許多人稱為“湖南小炒天花板”。據悉,張勇當時還專門發了朋友圈感嘆:“吃愣了!高手在民間!”
3、賣了40年的燒餅夾肉,搬到哪顧客跟到哪
除了像群生大院和土菜研究所這樣極具特色的餐廳,有些靠一道小吃火起來的單品小店盈利能力同樣不容小覷。
在北京通州,就有一家專門賣燒餅夾肉的老字號——西海子西園燒餅夾肉,開了有40多年,門店主打燒餅夾肘子肉,被人稱為“京東一絕”“通州一絕”。
而且這么多年只堅持開一家店,門店兩度搬遷,每次搬家不管搬到哪兒顧客都會跟到哪兒,不少人開車幾十里也要來嘗嘗,順便打包帶走。各大網站上點評軟件上,只要一說到通州美食,推薦的都是他們家,可謂是名聲在外。
小編去買過好幾次,每次去門口都是大排長隊,尤其到飯點,排30分鐘以上都是常態。店里的燒餅夾肉18元一個,保守估計一天賣出800個,流水也早已過萬。
不以規模“論成敗”,
特色單店的抗風險能力或許更強!
如今,大家談及餐飲都在說“連鎖”,似乎連鎖已經成為判斷一個餐飲品牌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只有做成連鎖才能證明品牌的成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連鎖有連鎖的優勢,但單店也有單店的好處。
1、規避了規模帶來的風險,專心賺一家店的錢
面對那些具有萬店基因的快餐、小吃等品類時,我們常說“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但規模大往往也蘊藏著許多不確定性。
一方面,要規模就要嘗試市場模型,去做各種突破,而突破就會有不可控的風險。許多餐飲創業者第一家店火了就想要做規模,然后就接著開第二家第三家,結果發現還沒有第一家店賺錢,甚至最后直接“熄火”了。
另一方面,想規模化就沒辦法有更多的利潤。餐飲企業邊際效益是遞減的,它不像互聯網是遞增的,可能我開發出一個小程序,服務100萬人和服務1000萬人所需的成本沒變,但隨著用戶的增加我的利潤在滾雪球式增長。
餐飲完全不一樣,品牌每開一家新店都會增加新的房租、人力、管控等成本,跨區域擴張更麻煩,還得考慮供應鏈成本。而成本增加的情況下還不能保證每家店生意都非常好。
相比之下,單店就規避了以上風險,我開一家店賺錢那就守著這一家店,做的是持久的凈利。
2、深耕本地客群,擁有“死忠粉”型顧客
縱觀那些生意好的特色單店,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客群粘性都非常高,不用花心思去拉新,做已有客群的生意就非常賺錢。
像群生大院、土菜研究所這種,在當地已經做出了名氣,到店用餐的顧客基本全是慕名而來,顧客們不在乎它離市區遠位置偏,這類型的顧客忠誠度一般會比較高,復購率也高。
而且,群生大院離慕田峪長城、紅螺寺、雁棲湖等景區很近,對于那些到景點游玩想找個地方吃飯的游客來說,它也是不錯的選擇。無論是本地的顧客,還是游客,都能牢牢吸引住。
西海子燒餅夾肉就更不用說,深耕通州多年,在老北京人的圈子里已經家喻戶曉,不停地搬家顧客都能“跟隨”,如此高的顧客粘性,許多連鎖品牌都望塵莫及。不開分店,守著這些穩定的客群,門店生意完全不用愁。
單店的顧客底子都比較厚,但大企業就不一樣了,有時門店開多了可能會出現選址不恰當等問題,尤其是當下疫情黑天鵝影響下,門店客流非常不穩定。就像海底撈,一關就關幾百家,其中有許多店是選址問題。
3、特色餐飲,能夠掌握市場定價權
此外,這部分發展勢頭好的單店并非我們常見的小餐飲模式,而是主打個性與特色。它們不像連鎖品牌那樣追求標準化易復制,而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因為特色就擁有了市場定價權。
比如群生大院主打驢肉,一份驢骨湯賣70多塊錢,驢肉串11.9元一串,這個定價乍一聽大家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太高了,但基于它的獨特性,依然有許多人點。
株洲的土菜研究所剛火起來的時候,許多人對其菜品的定價都非常質疑,爆炒豬肝98元/份,干爆鱔魚200元/份,蒸牛肉128元/份,隨隨便便點幾個菜人均就超過200了,但依然吸引了許多人,原因就在于門店的食材選料都非常講究:
豬肉是野豬和藏香豬的雜交品種,在衡山上喝山泉水、吃牧草煮的熟食長大;辣椒選的是產量極低的土種黃貢椒,市面上很難買到;可以帶鱗吃的“忘不了”魚,據說是吃河邊成熟風車果長大的……
羊肉串、牛肉串、普通的豬肉大家經常吃,都知道賣多少錢,但驢肉串、雜交野豬、泉水魚別的地方吃不到,顧客心里并沒有一個參照物,第一次吃覺得味道很好即使貴也會感覺錢花得值。
職業餐飲網總結:
連鎖并非餐飲的唯一出路,特色單店品牌一樣有自己的發展優勢。
是守著一家店做很賺錢的生意還是擴大規模做一份成就感的事業,屬于不同的商業模式選擇,各自解決的市場需求也不一樣。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