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衛龍,為何估值暴跌?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撰文/金梅
“含淚敲鐘,關燈吃面”,讓衛龍的上市頗顯慘烈。在全網人們都在喊“我的嗓子……”的時候,衛龍上市的確有些不合時宜。
衛龍上市后即連跌了3天,有網友提問:“大摩是要玩死融資的散戶嗎?連跌不帶抽搐的。”
2021年5月,剛完成了Pre-IPO輪融資的衛龍估值達到了約600億人民幣。而如今的“辣條一哥”上市即破發,是破鼓萬人捶,還是它真的撐不起200億人民幣的市值?
01
時運不濟
時間倒回2021年5月,彼時風光無兩的衛龍完成了Pre-IPO輪融資。作為資本眼中的寵兒,它彼時的估值達到93.69億美元,約合600億人民幣。本準備打一場IPO閃電戰的衛龍,結果卻一波三折。
衛龍兩次上市申請分別被“材料未獲批”和“市場環境欠佳”這兩個原因駁回。伴隨著衛龍在市場碰壁,近一年多新消費市場由熱轉冷,衛龍的估值自然受到影響。
上市的時間被大大延后的衛龍,錯過了它的閃耀時刻。
2022年4月,高瓴、紅杉、騰訊、CPE源峰等機構投資人,要求衛龍進行了巨額的股份補償。衛龍以0.00001美元每股的價格向投資者出售了1.576億股普通股,近乎無償地將股份轉給了前期投資者。此舉還大幅拉低了公司利潤,導致公司上半年直接虧損了2個多億。
此次補償后,衛龍的估值降為50.84億美元,粗略計算為350億人民幣。本以為此次近乎腰斬的估值已經觸底,誰料上市之后,衛龍卻迎來了更壞的局面。
12月15日,衛龍終于上市成功,但它的市值卻只剩200億左右,且上市即破發,首日股價下跌了2.65%。第二個交易日,衛龍股價更是大跌8.86%。即使投資人拿到了股份補償,現在的市價也幾乎等于投資打了對折。
回看消費行業,這樣的悲劇不只衛龍經歷過。
良品鋪子也曾經有過市值高光時刻,但潮水退去之后,人們才發現休閑食品對消費者的粘性并沒有那么大。小而分散是消費行業的特征,這些品牌的估值自然隨之降低。如今,三只松鼠只有88億元,良品鋪子149億元,來伊份74億元,好想你只有37億元。
有人說衛龍作為辣條品類的代表,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實屬不易,它理應受到市場的優待。從目前來看,衛龍的動態市盈率高達70多倍,對比之下,東鵬特飲才50多倍,承德露露只有15倍市盈率。衛龍的市值已經是市場高看一眼的結果了。
從成長上來看,雖然作為當之無愧的辣條龍頭,衛龍的護城河并不寬。無論是衛龍腹地辣條行業,還是多元化的路徑上,都已經充滿了勁敵。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零食廠商,甚至傳統糖果企業金絲猴也開辟了辣條業務,與衛龍正面競爭。
不但前路強手林立,還有人指出衛龍所處的辣條業務是一個逐漸萎縮的市場。如今的老齡化時代、注重健康的消費習慣,直接把辣條市場的增量打沒了。辣條真的沒有市場成長空間了么?
02
高端后遺癥
有人說,日薄西山的衛龍在一個縮量市場里,選擇了跟榨菜一樣漲價的方式提升業績,茍延殘喘,最終逃不過被市場淘汰的歷史趨勢。但回看衛龍曾經的產品升級思維,并不是流量見頂之后的不得已,而是一個顛覆行業認知的翻身之仗。
只可惜,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甚至有點讓衛龍忘了曾經出發的初衷。
2016年,衛龍開始蹭“蘋果風”營銷,工業化高端化的話題換了一波又一波,簡潔高端的包裝換了一次又一次,衛龍成功從地溝油、科技與狠活的垃圾食品逐漸“正名”。在各種明星吃辣條的圖片里,衛龍跟它的辣條成功靠岸。
正名之外,逐漸提升的產品單價還為衛龍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它在這條漲價、營銷的路上吃到了甜頭,并且開始一路狂奔。
衛龍的價格突飛猛進,甚至靠著營銷的性暗示“擦邊球”從“紅”變得“黑紅”,但昔日主力用戶的錢包并沒趕上衛龍的提價速度。學校門口的小吃攤上,辣條依然在0.5-1元區間茍且偷生的時候,動輒5元的衛龍顯然有些格格不入了。
已經厭倦了低端和低價身份的衛龍,并沒有在提價的路上笑到最后。從2019年到2022年6月份,衛龍的推廣費用分別是3080萬、4670萬、7870萬、3690萬,但高增長的營銷費用并未帶來同比例的利潤收入。
比收入增長不盡如人意更糟糕的是,太想逃離低價印象的衛龍,在市場遠沒有收割完的時候持續提價,無異于自廢武功。在沒有絕對的市場占有率優勢時,消費品牌本身并不存在護城河。
真正高估值的消費品牌,大都是“上得去”又“下得來”的品牌。海天的估值邏輯,是強大到不可估量的市場滲透能力。農貿市場、農村小賣部的占領才是海天的渠道護城河,讓其可以輕松地從醬油拓展到黃豆醬、蠔油等品類。
想要成為市場的絕對王者,“下得來”甚至比“上得去”更重要。曾經被娃哈哈打得只能躲在城市市場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真正清掃國內的可樂市場,是在它們下沉到農村小賣部和菜市場以后,市場再無本土可樂。
產品要高端化,更多依靠的是“差異化的產品+營銷”的本領,從元氣森林、鐘薛高、POP MART的橫空出世,就很容易驗證這一點。但這些“上得去”的高端網紅品牌卻全都沒有逃離短命的宿命。
能在下沉市場風生水起的品牌,靠的才是實打實的真功夫。
國內外行業能坐穩行業龍頭的人,大都是將供應鏈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在一個對手無法獲利的微薄利潤里成功存活。國際雞肉巨頭泰森崛起的幾十年,將雞肉的價格直接降低了數倍,甚至讓雞肉從美國的高端食材,變成了窮人的食材。
曾經的思念、三全正是靠著河南的原料優勢和供應鏈能力,將冷凍食品的價格做到了行業最低,讓新進入者根本無法立足。如今,速凍行業安井食品的崛起,同樣是在魚肉丸子制品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率先打開價格戰。在質量、利潤都能保證的情況下,安井自然能在一次次降價中,收下那些倒下品牌的疆土。
衛龍走得卻是鐘薛高、元氣森林的“高端”路子,而非刀尖上舔血的“下得去”的龍頭的思路。
2021年,衛龍的銷售額雖然在中國辣味零食行業排名第一,是第二名絕味鴨脖的4倍,但其市場份額不過6.2%。本該沿著食品龍頭的路徑,在羽翼豐盈的時候降維打擊小散作坊的衛龍,卻早早的開始收網提價了。
有人說衛龍的市場幾乎飽和了,那是在現有價格體系里,但從瓜子行業龍頭洽洽食品來看,衛龍的市占率還遠沒到頂。據西部證券研發中心推算,2021年我國包裝瓜子行業規模約為147億元,洽洽葵花子的市場占有率約為54%,占瓜子行業總規模的27%,遠遠高于衛龍今天的成績。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洽洽從育種、種植開始對產業鏈上游的持續滲透,為公司換來穩定的利潤和抗打的價格。對比之下,醉心于營銷的衛龍顯然沒有在自己的產業鏈上運籌帷幄,建立寬廣的業務護城河。
滿眼盯著高端化的衛龍,也沒有很好地抓住市場風頭。作為實打實的網紅產品,衛龍的線上銷售占比卻只有10%。對比之下,2022年1-10月,洽洽的線上市占率卻高達30%,衛龍在線上的努力顯然還不夠。
除此之外,衛龍在線上的競爭的確更慘烈一些。2021年,辣味休閑食品零售額為1729億元,根據機構統計數據,未來行業增速為10%左右。各大零食品牌早就受不住高毛利的辣條誘惑,在辣味食品的賽道上瘋狂搶食。
三只松鼠在2015年上線了辣條品類,2018年單獨開辟辣條重點項目組;鹽津鋪子在2017年成立了辣條產品研發中心,并立下了中國“辣條行業第二”的目標,還花了一千多萬請來了林更新做代言。在一個低技術含量的領域里,搶食者自然會越聚越多。
2022年上半年,衛龍辣條所在的調味面制品業務的銷量,比上年同期少賣13081.2噸,銷量下滑幅度達到13.82%。這是過去5年中,衛龍以大面筋、小面筋為代表的調味面制品業務首次出現銷量下滑。
衛龍面臨著大單品無以為繼的尷尬。
2019-2022年上半年,衛龍辣條的收入分別為24.75億、26.90億、29.18億和13.41億,占收入比重分別為73.1%、65.3%、60.8%和59.3%。衛龍的第二增長曲線到底在哪里?這是很多人的疑惑。
03
丟了魂的第二曲線
從2014年起,衛龍開始休閑化轉型之路,先后推出魔芋、干脆面、自熱火鍋“背鍋俠”、酸辣粉、“自來熟”辣條火鍋等產品,2020年還推出溏心鹵蛋系列。衛龍這些所謂的“新”品類領域,在業內早已是一片競爭紅海。
從衛龍的研發投入不難看出,它的主要“興趣”并不在研發上。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2022年上半年,衛龍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7.3萬、337.6萬、549.7萬和693.4萬,僅占總收入的0.3%左右。如此低的研發費用,也很難推出有護城河的新品。
踏著健康、低脂的消費趨勢,衛龍的新業務健康食品蔬菜制品保持著較快增長。2021年,面制品營收29.2億,蔬菜制品營收16.6億,豆制品營收2.2億。但這一部分業務想要撐起下一個衛龍并不容易。
衛龍的新品幾乎已經拋棄了小學生。一方面是其新品比辣條更高的定價,一方面是小學生難以接受的辣味程度,讓它的新品離未來用戶越來越遠。
守著年輕人這波消費主力人群,雖然從眼前來看效果不錯,收入的增長立竿見影,但丟失了小學生的衛龍,就丟掉了十年之后的市場想象空間。曾經的旺旺就是在各種年輕人的互動和潮牌轉型中迷失了自己,讓品牌短期虛火很旺,但未來市場卻不被看好。
年輕人喜歡衛龍,不只是它的品牌,更多的還有它帶來的童年記憶。蔬菜魔芋食品不是不能對小學生友好,只是衛龍的高端后遺癥,讓它們不屑討好小學生。那未來的衛龍終將成為父輩的零食,因為品牌老化被拋棄。
沒能靠供應鏈優勢橫掃市場的衛龍,如今轉角闖進了異常激烈的休閑辣味零食市場。這個水深火熱的市場里,大眾對衛龍的突圍有些信心不足。“辣條一哥”的名頭雖然很響亮,但掩蓋不了其小作坊起家的家族企業短板,讓資本市場對其充滿了疑慮。
衛龍的管理層要職大部分都是親戚朋友擔任。除了高中學歷的劉衛平擔任公司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其弟弟劉福平為執行董事兼總裁,其堂弟劉忠思的表兄彭宏志為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兼副總裁,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陳林、副總裁劉忠思也分別是劉衛平的親戚。
上市也許是個很好的契機,讓衛龍重新做自我反思。河南走出了很多食品領域的龍頭企業,從雙匯、三全到最近火熱的蜜雪冰城,這些企業都是在市場里鍛煉了供應鏈的硬拳頭,在廣大人民的生活中將性價比做到了極致的企業。
曾經的衛龍依靠工業化革命,率先開啟了辣條行業的轉型,成功登頂。如今借著此次資本危機是時候回歸初心了,實打實地從研發、生產上把拳頭練硬,向行業龍頭學習,賺難賺的錢,衛龍才能賺得更久一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