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美妝中國三十年往事
出品/36氪未來消費
撰文/潘玉明 vodka
1993年6月,上海華亭伊勢丹開業,這是伊勢丹在中國開設的首個商場。之后的整個90年代,不斷有外來資本在中國內地開店。臺灣遠東集團在成都春熙路上開了一家太平洋百貨,新世界百貨和百盛分別將第一站選在了武漢、北京,巴黎春天和伊勢丹一樣,在上海安營扎寨。
成熟的商業模式、先進的經營理念、新鮮的購物體驗,很快讓他們成為中國現代商業的啟蒙和旗幟,也為中國消費者打開了新世界。更重要的是,作為國際美妝試水中國市場的瞭望塔,雙方的命運從此交織在一起。
投石問路
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間,國際美妝集團首批引入中國的品牌,主要合作渠道就是上述外來百貨公司。
自蘭蔻中國首店落子上海華亭伊勢丹后,在2003年之前,歐萊雅集團引入中國市場的品牌還有美寶蓮、巴黎歐萊雅、薇姿、理膚泉,更是將旗下頂級美妝品牌——赫蓮娜開在了上海梅龍鎮伊勢丹。可以看出,就品牌金字塔而言,歐萊雅集團旗下的頭部、腰部、尾部品牌均有布局。
而在這期間,雅詩蘭黛集團在中國僅有雅詩蘭黛、倩碧兩個品牌。寶潔集團、資生堂集團、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也只拿出了SK-II、CPB、蘭芝。
雅詩蘭黛集團當年在接受《中外管理》記者訪問時這樣說:“為什么我們把在全球高檔百貨公司設立專柜作為主要模式?因為高檔百貨公司和我們有著一樣的定位,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里面的美容顧問和銷售人員經過培訓后具有良好的素質,跟我們整體的品牌形象也是吻合的。”
一位新世界百貨的工作人員至今對這一幕印象深刻:來武漢支援開店的香港同事,大冬天穿著一雙沒有腳后跟的皮鞋,走在地板上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響。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頭張揚的卷發和烈焰紅唇。“時尚”從此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開在春熙路上的太平洋百貨,也創下了成都商業的多個第一:當地第一個提供購物袋的商場、第一個引入開放式購物區的商場。這讓曾經隔著玻璃柜臺選購商品,買好了用塑料袋綁一下拎回家的中國消費者,大開眼界。
在那個品牌意識剛剛覺醒的時代,開一家外資商場、引入一個國際品牌都是轟動性的話題,一時間不知道該羨慕哪一方。
2003年《經濟觀察報》的觀察家年會上,時任賽特集團總裁的王辛民就坦言,為了把賽特做打造成全北京最高端的商場,他們“請了洋教練來進行商業管理” “打了無數的擦邊球”,開業的時候才做到“80%的商品都是進口貨”。這也許是當時國內商場“國際品牌招商難”的一個縮影。
當時,北京一個國企百貨店的副總經理為了招進某國際美妝品牌,先后跑了12次才“磕下來”。一家叫銀泰百貨的民營商場也在杭州印證了這一點,1998年開業的時候,場內美妝只有歐萊雅、高絲、蝶妝、玉蘭油、歐珀萊這些層級的品牌。
這十年,外來百貨商場和國際美妝品牌都是各自賽道上規則的制定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與此同時,早期商業只要有足夠好的品牌足夠多的商品就能賺錢的模式,也刺激大量新興玩家加入戰局。
洶涌而入
黃金十年之后,一個百花齊放的嶄新時代(2004年-2017年)來臨了。
在上海站穩腳跟后,伊勢丹集團又陸續進入天津、成都、濟南、沈陽等核心城市。并在2006年發布著名的《伊勢丹集團新十年發展規劃》,規劃中顯示,未來十年要在海外投資開設20家分店,中國市場是最主要的投資對象。
但在這之后,伊勢丹集團卻開始下行。2008年,上海華亭伊勢丹在經營15年之后慘淡關門。最終在退出成都后,僅剩上海梅龍鎮、天津現代城和濱海新區及天津仁恒伊勢丹4家商場。
2011年對百盛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往前看是全盛之年,往后看是衰落的開始。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百盛在中國的34個城市擁有52家百貨店。2012年,百盛出現了上市八年來的首度凈利下滑,也正是在這一年,百盛被萬達超越,交出中國內地門店數最多的商場榜單榜首位置。
臺灣遠東集團的情況也不容樂觀,2013年,成都第一外來商場——太平洋商場因為租約到期關門。
初代網紅商場陸續隕落,折射出早期外來商場在中國市場艱難生存的現狀。與此相反,民營百貨商場依靠活力逐漸在市場上展露鋒芒。
以銀泰百貨為例,在杭州初創之后便迅速密布浙江,并于2007年在香港上市。開啟了中國內地民營百貨在港交所上市的先例,打開了中國內地民營百貨業與國際資本市場對接的大門,更刷新了240多倍單股超額認購的紀錄。得益于資本的支持,銀泰百貨早在2013年就完成全國布局,當時門店總數增加到36家。
新興玩家入局,市場活力進一步擴大,為國際美妝集團在這一時期的洶涌而入創造了條件。
2005年,也就是雅詩蘭黛集團進入中國的第12年,其在中國的三大舉措引起了商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2005年5月,雅詩蘭黛集團把亞太區總部從新加坡遷到了上海,同年11月,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研發中心。與此同時,雅詩蘭黛集團同時將旗下六大品牌(M.A.C魅可、BOBBI BROWN芭比波朗、海藍之謎等)引入中國。上述動作足以說明,雅詩蘭黛集團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野心。
當然,中國市場也做出了正向回應:零售價1.4萬元人民幣、500ml裝的海藍之謎面霜,在中國限量發售60瓶,2天就被訂購一空。
“中國美妝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 當時的雅詩蘭黛高管這樣評價中國市場:“第一,消費潛力巨大。很多消費者處于大眾品牌向高檔品牌過度階段,且對新品牌非常感興趣。雖然目前消費能力沒有日本及歐美市場高,但令人高興的是消費能力上升很快;第二,迅速上升的增長率。成熟市場因為基數較大,產品滲透率已經比較高,增長率不會太快。但是在中國,每天都會有新的消費者來嘗試和購買我們的產品,中國市場是我們增速第一的市場;第三,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的產品不僅僅會到達一線城市,還會在二三線市場,這將是我們新的嘗試;第四,渠道的快速發展。新興市場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新的高檔百貨公司正在不斷出現,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會。”
這一時期,科蒂集團、LG生活健康、花王集團、寶麗集團、萊珀妮、歐舒丹集團緊隨其后,進入了中國市場。
此時,早期的外來商場漸漸淡出強勢市場,與新興百貨商場迅速增長的人氣慢慢形成反差。在這樣的情況下,初代們已經失去了在國際美妝集團合作中的絕對話語權。
2004年到2017年期間,銀泰百貨、大悅城、SKP等新興百貨商場進入國際美妝集團的視野。
2005年,MAC魅可全國第二柜落位銀泰百貨武林店,之后,Shu Uemura植村秀和Bobbi Brown芭比波朗、YSL圣羅蘭、MAKE UP FOR EVER玫珂菲、Tom Ford湯姆福特(全國第三柜)和NARS(全國第三家概念店)陸續進入商場。七大專業高端彩妝的進入,奠定了當時銀泰百貨的彩妝地位。
2017年之前,集齊四大高端品牌——蘭蔻、雅詩蘭黛、迪奧、香奈兒,頂級品牌——海藍之謎,銀泰百貨在國際美妝品牌的布局上已經相當完善。
親歷Tom Ford湯姆福特在銀泰百貨開業盛況的一位導購這樣回憶:開業僅僅兩天一個口紅系列便全部脫銷,一款私人調配香水在一周后賣斷貨。大熱的明星產品:Indian Rose色號的口紅(“斬男色”)、白麝香香水、14號圓管粉底液、四色眼影、豆沙色指甲油等,兩周內也賣斷貨了。
新興百貨商場的表現也讓其逐漸替代初代網紅商場,成為國際美妝集團新品牌進入中國的首發陣地。例如,su:m37°蘇秘、HERA赫妍的中國首店分別選在銀泰百貨武林店和北京SKP。
同場競技
經過市場洗禮,這些新興百貨商場積累的不僅是經驗值、話語權,還有革新的內在驅動力。自2018年開始,國際美妝集團最重要的渠道——百貨商場,開始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逐漸分化出兩大陣營:以銀泰百貨為代表的通過數字化創新轉型的互聯網百貨公司、以SKP為代表的重奢型百貨公司。
這一時期,外來商場的話語權完全被瓦解,此消彼長,上述兩類百貨公司的優勢進一步擴大。
打破了以往國際美妝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首先入駐北京、上海的常態,銀泰百貨武林店成為國際美妝品牌進入中國、浙江、杭州市場首選商場的列表,被譽為“品牌首店收割機”。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以來,DARPHIN朵梵、COCOCHI可可琪、Hourglass、TAKAMI等多個高端小眾美妝品牌都通過銀泰百貨武林店進入中國市場。當時,DARPHIN朵梵在銀泰百貨開業的時候,品牌從法國空運3D打印巨型花卉用于柜臺陳列。
近年來,銀泰百貨一方面持續鞏固其在“美妝品類百貨商場第一陣營”的地位,另一方面通過品牌調整擴大美妝核心門店的規模。
當前,除了銀泰百貨武林店(杭州),銀泰百貨西湖店(杭州)、銀泰百貨慶春店(杭州)、銀泰百貨天一店(寧波)、合肥銀泰中心(合肥)、開元鐘樓店(西安)、銀泰百貨世貿店(溫州)、銀泰百貨金帝店(紹興)、銀泰百貨伊美店(義烏)、銀泰百貨仙桃商廈(仙桃)等全國多家門店,也在近幾年不斷引入美妝品牌,成為美妝品牌占據優勢的百貨商場。
2017年,銀泰百貨變成現在的阿里銀泰后,就將主營業務都聚焦在時尚零售領域,并開始數字化轉型。當前,除了銀泰百貨,其母公司旗下還有一家叫“蓮荷科技”的科技公司。正是這家科技公司主導了銀泰百貨的數字化轉型。
此前通過新開店、新開柜獲得銷售額的商業邏輯完全變了,架構在云上之后,商業空間被無限延展。除了銀泰百貨布局在全國的60+商場,品牌還可以通過喵街APP、全平臺直播、支付寶小程序、微信小程序、社群甚至導購,與全國消費者建立鏈接。
與此同時,品牌與商場共同經營管理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前,銀泰百貨已經把多家實體專柜建在群聊里,流程審批、補貨、推流等品牌運營的日常工作,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協同,效率得到了提升。
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不僅是經營的確定性。就美妝而言,線下市場正在由分散變得集中。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銀泰百貨“全國第一柜”的數量不斷增加,且具有連續性。2022年,有47個美妝品牌專柜在銀泰百貨奪得了全國銷售第一,與2021年相比,數量上漲了近30%。
在供給端,國際美妝集團通過加快引入旗下高端小眾品牌的方式,擴大和加深對中國市場的滲透。于此同時,新消費浪潮下誕生的國貨美妝品牌不斷涌現,雙方形成同場競技的態勢。
如今,美妝品牌之間的角逐,已經從產品走向了服務。近年來,百貨商場中常見國際品牌如CPB、LAMER、VALMONT、修麗可、希思黎等都在加碼美容坊。而許多品牌更是在開柜時就要求開設美容坊。
相對應的,百貨商場也必須給到美容坊更多的空間。早在2020年,銀泰百貨就啟動了美容坊擴容計劃。銀泰百貨杭州武林店、銀泰百貨杭州西湖店、銀泰百貨寧波天一店、合肥銀泰中心、西安開元鐘樓店,四城五店在列。2021年,全國門店累計增加20多間美容坊,美容坊總數將近70間。
銀泰百貨美容坊
以銀泰百貨武林店為例,2021年新開了含La Prairie、海藍之謎、CPB、希思黎、赫蓮娜、Fresh等九大品牌在內的11間美容坊,也是新增美容坊數量最多的門店。這些美容坊分別設在商場的二樓、七樓比較僻靜的位置,面積通常在10㎡-25㎡之間,營造安靜、高端、私密的環境。顧客憑品牌消費積分,就能享受這項藏在商場里的美容服務。
不同品牌的美容護理,在手法、儀器、特色產品、項目上“各顯神通”。比如,CPB根據品牌和產品特定,使用的是日式手法;海藍之謎會根據顧客需求配備不同的手法和產品,其經典面霜,一瓶只會服務約8位客人;希思黎則配備美容坊專供的按摩精油,一次可使用約價值1700~1800元的產品;資生堂美容坊配備了皮膚檢測儀,根據顧客的膚質匹配產品線,還提供美容坊專供的面膜。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近年來,國際美妝品牌出現比較顯性的規模較大的關停或調整。據聯商網統計,僅2022年一年,就有13個國際美妝品牌明確表示關停或退出中國。
在華運營近20年的水芝澳因業績不佳、增長乏力宣布解散清算,預計于2023年完成;雅詩蘭黛集團控股的加拿大創新美妝公司Deciem也于去年4月一次性關停了旗下4個非核心業務品牌;此外,法國小眾香氛品牌FOLAMOE妃拉莫因疫情嚴重影響供貨情況,在入駐中國的19個月內二度停止運營,最終于去年8月明確表示將正式退出國內市場。
除此之外,還有勃朗圣泉、Snowberry、Huda Beauty,均已關停電商平臺旗艦店等各項官方渠道,疑似退出中國市場。
消失的國際美妝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反映了市場迭代的趨勢。
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