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皮茶品牌「哼夫人」獲得天使輪融資
來源/36氪
撰文/王與桐
36氪獲悉,成立于2017年杏皮茶品牌「哼夫人」已于2021年獲得數百萬天使輪融資,目前出處于A輪融資開放階段。
在開放融資窗口的同時,3月16日,「哼夫人」將在便利店等商超渠道開始售賣,首先會從西南及華南的全家、天津北京的711開始。
杏皮茶是敦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西北地區較為有名,但由于其酸甜的口感,比較適合在吃油膩、辛辣的正餐時作為解膩飲料;對于杏皮茶這一品類,在西北之外地區的消費者較為陌生。
創始人&CEO李靜表示,他們的杏皮茶產品迭代升級到了3.0版本,這是開始從佐餐市場向零售市場拓展、從西北向全國拓展的基礎之一。
此前,哼夫人的杏皮茶產品與其他杏皮茶無異,采用古法熬制,主要原料是冰糖、杏皮、山楂干。而3.0版本的哼夫人,從原料到制作方式都進行了改變——哼夫人從新疆收來新鮮小黃杏,對半劈開后做成濃漿,以冷鏈保存運輸到全國的OEM工廠。
這樣一來,一方面以水果本身的果糖代替了冰糖,更符合年輕人當下的飲食偏好,另一方面改良了口感,新鮮的杏不像杏皮一樣更酸、果糖本身沒有冰糖甜度高,因此可以從佐餐的限制中跳脫出來實現單獨飲用,同時,這樣的口味不再“小眾”,能夠從西北推向全國。而以濃漿-冷鏈的方式進行產品預處理,使得哼夫人在挑選工廠時不再受到限制(古法熬制需要工廠必須要架鍋),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
李靜是跨界創業者,因為此前沒有特別多餐飲、果飲的從業經歷,所以她更看重調研,而能夠找到3.0版本的提升點,也與其調研密不可分。在哼夫人創業早期,李靜設計了極簡包裝,發現無法吸引消費者,于是她大膽嘗試了新的IP設計并放在包裝上,第一個月就增加了300%的銷量。在有了初期的IP和產品后,李靜再根據購買產品的消費者,確定了其消費者畫像——對亞文化感興趣的Z世代。然后再從消費人群觀察他們的需求,比如對0卡0脂0添加等健康方向有需求,以及顏控;而這一人群對于產地是哪、背后有什么文化、是否正宗,這些點并不在意。對于這類消費者的習慣理解,促成了哼夫人產品和IP的升級。
總結來說,強IP屬性吸引獵奇年輕人,然后通過口感、性價比等因素吸引該人群二次復購,是哼夫人的戰略。
不過,杏皮茶本身就是屬于西北地區的“小眾”飲品,而對亞文化感興趣的Z世代也屬于“小眾”人群,那么小眾和小眾的結合,是否會限制哼夫人的發展規模呢?對此,哼夫人的選擇是堅持給“小眾”人群提供服務,當這個人群擴大到全國后,就不再“小眾”。而怎么把小眾飲品推向全國,李靜告訴36氪,他們不會采取高舉高打的方式進軍全國市場,她將哼夫人的戰略形容為“游擊戰”。
比如最早期,哼夫人只做西安的線下餐飲渠道,當直播帶貨、KOL帶貨等方式席卷消費賽道時,哼夫人都不以線上互聯網的形式去切入市場。李靜認為,線上現在成本并不低,作為早期創業公司,花大價錢投放收效甚微;同時,線上銷售和線下經銷的價格如何定價,會難以平衡;并且,線上的包裝、規格等,其實應該跟線下等有所區別,而不是僅僅把線下的貨放到線上。
但鋪市率又是教育市場的第一步,如果不走線上渠道,線下經銷就成為重頭戲。對此,哼夫人決定是把利潤讓給經銷商,先在成都線下餐飲市場和經銷商配合,跑通西南區域,目前哼夫人已經跑通了成都五百多家餐飲店;同時,在產品改良后,可以進入到便利店等場景,進一步拓寬了市場。
當然,進入便利店等場景,或許也會面臨一些困難,李靜告訴36氪,她認為在便利店場景下,消費者購買飲品或許會對比如“放進包里”這種需求更加敏感,目前的插管引用形式或許并不利于便利店場景,他們接下來也會做進一步調研,以確定是否要產出更適合便利店形式的包裝。
李靜認為,當在全國跑通產品認知后,第二步是要講品牌背后的故事。
目前哼夫人的SKU并不多,只有原味杏皮茶和桂花杏皮茶兩種產品。但在西安,哼夫人已經開了“杏”主題的線下茶飲店。未來,哼夫人會推出更多“杏”相關的果飲,強化消費者對“杏”和“哼夫人”之間的品牌認知。
此前,另一款杏皮茶品牌「最喜」已被元氣森林收購,這意味著「最喜」獲得了更多的渠道資源和推廣資源。但是作為元氣系諸多SKU里的一種,「最喜」會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市場競爭壓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同樣內卷的巨大內部壓力。
哼夫人核心團隊除李靜之外,還有視覺設計師王超創作品牌IP。聯合創始人程琨負責整體的運營業務。李靜提到,哼夫人這個IP形象,原型是她閨蜜,通過夸張的漫畫形式,她們想要向女性、向年輕人傳達健康生活的情緒價值。
哼夫人IP設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