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零售商業的四個困惑和未來的五個機會
出品/聯商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十年前,我在“第十三屆上海商業論壇——2013上海商業競爭力報告”大會上指出:在未來10-20年中,技術創新會帶動零售業的組織創新、營銷創新與管理創新,有八點可以預期的展望。
1.兩線融合拖累線下企業;
2.兩線互動提高滲透率與在線消費者粘性;
3.零售業進入微店時代;
4.大賣場被迫退出或轉型;
5.購物中心或城市綜合體將轉型為“文化娛樂中心”;
6.服務顧問主導未來零售業;
7.多渠道整合營銷吸引新生代消費者;
8.回歸零售的本質。
我國零售經過最近十年的演變,上述八點展望大部分都變成了現實。但以下4點依然是困惑消費者或經營者的問題:
1. 機會主義盛行。回顧我國零售業40年的發展歷程,企業基本上是按照機會主義邏輯發展起來的。過去是“有奶便是娘”,如今更是變本加厲,不管有奶沒奶都要擠入風口浪尖,以免錯失機會。這一方面反映了商業投資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零售業者缺乏專一、專業、專心的“定力”,心神不定,眼神飄移,行動搖擺,結果只能是吃盡灰砂。
2. 專業零售奇缺。過去做得比較成功的內資零售企業,一搬都經歷了小超市、大賣場、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種業態的拓展路徑。有些還進軍商業地產與綜合體,結果輸得很慘。新零售企業也不斷開拓新模式,高端生鮮、大眾集市、付費會員店、鄰里小店、平價折扣店、2B業務等等。縱觀國外零售業,雖然也有多業態發展,但主力業態規模巨大,核心競爭力顯著,無論是過去的大賣場,還是如今的便利店、會員店、折扣店,都是單一業態,單車獨進,把規模做得很大。按道理,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只要迎合消費需求,都具有更大的市場,為什么做不大專業零售?這可能與零售市場的競爭格局、消費水準、專業經營水平等因素有關,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3. 舊商人惡習不改。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忽悠消費者的行徑隨處可見。有人說互聯網促進了公開、誠信與透明,但實際上,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相互認知完全處于不對等狀態,商家擁有透視鏡,消費者在商家面前猶如裸奔者,而消費者對商家則完全缺乏真實的認知。許多零售商在事業發展以后,仍然留戀過去常用的那些舊商人的惡習,如短斤缺兩、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等。線下百貨行業的“原價”與線上各類商品的“劃線價”,很大一部分都經不起檢查,屬于商業欺詐行為。
4. 投入產出失衡。雖然最近十年來零售實體店開店規模與開店速度明顯放緩,但零售投資有增無減,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投資與虧損最大的時期。前置倉送菜到家模式雖然在商品品質、價格與送貨及時性方面的表現仍然不夠確定與穩定,但總體來說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好的購物體驗。但收支不平衡與巨額虧損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經營者。投入產出失衡,有多重原因,主要是五個方面:一是競爭環境惡化,花血本搶市場;二是消費者越來越刁,越來越“渣”,享受好的服務,卻不愿意支付更多的費用;三是零售業者戰略上搖擺不定導致戰略性損失;四是以技術為支撐的現代零售,投入越來越大;五是零售效率沒有充分提高。歸根到底是供應鏈效率、內部營運效率與品牌影響力沒有充分提高。
如果真的為顧客著想,零售服務應該多做撫慰顧客、撫慰員工、撫慰社會的事。關于這一點,胖東來給我們開啟了“真正的新零售之門”,用誠信、細節、溫馨、便捷、個性、愛心的服務,去慰藉中國消費者傷感的心靈世界。這便是我國零售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也是零售有未來的基因。
對我國零售的未來,有以下五點展望、期盼或機會。
1. 培育服務基因。為了把零售發展成為使人快樂的一門藝術,和諧社會的一個樞紐,受人尊敬的一種行業,零售人需要加倍努力與付出,提升自己的服務修養,更多地注消費者的感受,更多地關注先進技術的應用,更多地關注合作伙伴與零售員工的利益,把零售做成心理理療業。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服務基因,能使人快樂,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學歷,通過專業訓練也可以成為優秀的服務人員。
服務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這可以通過專業培訓來獲得。服務更是企業文化的體現,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服務�,F代化的最基本標志是文明、講理、人性、公平,如果一個企業還殘留著封建的、官僚的、強權的、無理的、壓榨的、行賄的陋習與惡習,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服務。
2.提升流通效率。生產效率是社會的局部效率,流通效率才是社會的綜合效率。社會越進步、越現代,流通的障礙會越少,流通的成本會越低,流通的效率會越高。收割機就再也不會被堵在高速公路口,各種只有收錢功能而毫無管理效應的關卡、檢查、證照、人員,就會越來越少。所以,流通效率的提高不僅與企業自身相關,與全社會的管理立場、管理思路、管理體系、管理制度、管理實施也密切相關。希望在未來10-20年中,我們各行各業都能迎來一個科學、人文、講理、文明、精簡、高效的營商環境,除去那些可有可無、無須再有的機構、職位與公職人員,讓企業與百姓減稅減負加壓,從而全社會釋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3.提高商品品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品極大豐富,質量也有所提升。但隨著網購尤其是社群以及低價網站的興起,買東西越來越像開盲盒,商品品質良莠不齊。如剝殼的板栗,看樣子很好,價錢也不貴,但收到以后根本不能吃,感覺像是藥水泡過的,從此不再在網上買板栗。有些東西,網上更貴,網上食品,我現在寧可買得貴一點,質量相對有保證。另一方面隨著折扣店或平價店以及自有品牌商品的興起,因過度壓價也會導致質量下降。
品質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適用性”問題,二是“標準化”問題�!斑m用性”通常是指消費者對商品的感官評價,如蘋果的酸甜度,由于需求改變,糖度太高的蘋果不一定動銷,有點酸度的蘋果反而受歡迎。我國有很多產品的包裝完全不考慮使用的方便性,小口蠔油瓶的設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皮蛋與咸蛋,質量差異也非特別大。
最近學校發了一箱“高郵雙黃咸蛋”,這是近年來吃到的最好吃的咸蛋,雙簧、有油、咸味適中、單獨包裝,10個一箱,盡管包裝有點過度,但做到了蛋殼一個不碎。“標準化”通常是指商品的理化指標,如配料表、生產方式等。最近從網上買過馕餅,口感比線下實體店現烤的馕餅差很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化社會的到來,商品的“適用性”與“標準化”這兩方面的改進潛力非常非常巨大。
4.拓展幫辦業務。每個家庭面對生活,都有一大堆煩心事。最近也不斷聽到通個馬桶被宰幾千的新聞。零售不僅要把高效率地供應商品的工作做好,還應該挖掘平臺型服務業務,幫消費者代辦那些煩心事。尤其是老齡化與高度老齡化以后,服務比金錢更是金貴,零售商應該建立專門的機構,去拓展幫辦業務,把此類服務作為業務的增長點。
5.回吐不良項目。有不少大公司,自恃有錢,在本世紀10年代大量雜食,吃飽了撐著,到如今感覺有些難受了,在20年代應該回吐出去,瘦身減脂,重新啟航,把主力業務做精做專做強做大。
未來難以預料,但一定能遇見更好的零售未來。任何一家零售商成功的靈魂都是把握了用戶的真實需求,并持續改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