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廠的“二代們”:大小姐難尋財富密碼
來源/鏡觀臺
撰文/李欣
“廠二代”們上場了。
2022年,小穎從上海光鮮亮麗的金融機構辭職,回到家鄉遼寧省大連市的莊河市,“接班”老家的服裝廠。
“接班”并非順理成章。在服裝貿易公司工作摸索了近一年,又去學習了服裝制版,2022年11月,小穎才從協助母親打理財務工作開始,正式成為一名“廠二代”。
2023年初,原本在上海經營自己的教培工作室的黃歌,也回到了江蘇南京自家經營的服裝工廠。
在外人看來,“二代”似乎意味著衣食無憂、光鮮亮麗。但回到家里工廠的小穎和黃歌首先遭遇的卻是落差。
在上海,小穎是月薪過萬元的金融白領,但回到大連,小穎每個月拿4000元的工資,在廠里忙上忙下,干最苦最累的活兒,和工人差別不大。
回到家里工廠的黃歌,也從在上海時“租兩萬元每月的房子,和助理出門必選頭等艙,花錢大手大腳”,變成整日在工廠里焦頭爛額,為賣貨絞盡腦汁。
更讓小穎和黃歌犯愁的是,新鮮、年輕的血液與老工廠碰撞,迸發出新的火花和生長——這種理想中的場景并沒有發生。
黃歌坦言,自己在整個工廠中的話語權大概能有50%,“工廠仍主要是母親在坐鎮、主持大局。”
2022年回家接班的Rosie也直言,與其說是“接班”,她更像是家族企業中的一個管培生,雖主要參與設計業務,但也涉足包括直播、巡店等零碎的工作。
圖/Rosie家服裝廠所生產的衣服 來源/Rosie提供
年輕人們提出的想法,新的管理制度、直播帶貨、參加電商大促等形式,在老工廠的進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
當下正值“雙11”,當部分服裝工廠、品牌正摩拳擦掌,試圖通過這一年一度的大促增加銷量時,經歷過“618”的黃歌已經決定偃旗息鼓。
“今年‘618’的時候,我想著這是一年中重要的電商節點,必須要帶著團隊大干一場。”黃歌表示,但一番操作之后,黃歌發現“618”期間,自己的直播間流量“斷崖式”下滑,甚至不如平日。
“后來我才知道,現在線上的流量非常貴,一般大型電商節都是頭部主播的陣地,包括流量也都被頭部主播給買走了。”黃歌坦言,“我們確實是踩了一個大坑。”
但一切才剛剛開始,“大小姐”們回到家里工廠也不過一兩年。她們也正在努力通過自己的行動帶給工廠一些變化,注入新的血液。
比如小穎和黃歌即使遇挫,也仍在抖音、小紅書等新的平臺上尋求機會。黃歌還在廠里的一位技術顧問建議下,在工廠原本的制服業務線外,增加了“時裝定制”業務,并在今年10月接到了一筆1000件的時裝大單,得到了客戶好評。
如今小穎開始理解自己表達想回家接班的想法后,父母為何第一反應就是反對,“他們覺得干服裝廠太辛苦太累,不想讓我繼續。”
只是曾經蔭庇在父母輩打拼下的一方天地中的“二代”們,當下也到了“接棒時刻”。
“決定回家做一個踏實本分的‘服裝廠二代’,除了心疼父母年老之外,也因為我對服裝有天然的愛好。”小穎直言。
在這場“代際交替”的故事中,站在十字路的不只有千萬個工廠、“大小姐們”,還有中國服裝產業,乃至中國民營經濟。故事,在一直被“改寫”。
01
回家“接棒”服裝廠
在回到家中服裝廠之前,作為“二代”的小穎,生活還算輕松愜意。
“我在國內上的大學,念的會計專業。大學畢業之后,又去美國讀了金融+營銷的研究生。”小穎表示,“從美國留學歸來,順利進入了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黃歌在大學畢業時,原本也準備前往俄羅斯留學,但因為一些原因沒有成行,于是就在大學快畢業時前往英國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
大學畢業后,黃歌在上海開了一間個人工作室,這也是黃歌生活最愜意的一段時間。
混跡于時尚圈的同時,黃歌還涉足包括出國留學、游學、線上插畫課程等多行業,“那是一段如夢境般肆意的生活。”
作為服裝設計師的黃歌參與時裝周,與頭部大品牌合作,工作幾個小時,僅出場費就能賺好幾萬元,教育培訓方面的工作也如火如荼,那個時候的她覺得“錢也太好賺了”。
有錢就有了底氣。黃歌陸續拿下月租金接近兩萬元的房子,和助理出門必選“頭等艙”,“花錢大手大腳,近似于揮霍。”
但回到家中工廠,也讓小穎和黃歌像是從云端墜入到“泥里”,得一手一腳去干出成果。
回到家中工廠,是小穎主動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她并不愛“在格子間埋頭寫報告的日子”,甚至將辭職回家稱為“逃離”。
而對于服裝制作,小穎則充滿了興趣,“實際上,我對金融這方面的工作一直沒什么興趣,反倒是越來越喜歡服裝,更重要的是,父母年紀大了,回家接班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小穎家的兩個服裝廠都位于莊河,老工廠始建于2002年,現有員工200多人,新工廠則落成于2020年,員工規模同樣接近200人。巔峰時期,兩廠員工加起來能有超500號人。
這個由父親一手創立,并經營至今的服裝加工廠生意,主要生產男女休閑西裝。在小穎童年時期,廠里還有一條業務線在代工生產羽絨服,但2010年后,考慮到羽絨服生產復雜度和利潤點較低的現實,父母放棄羽絨服業務線,重金投資引入西服加工機器,將業務重心全部轉移到休閑西服領域。
圖/小穎家的服裝廠 來源/小穎提供
這是一份辛苦活兒。過去,小穎常常聽外界夸贊父母做事認真,“外界都說,白手起家、在大連休閑西服做得最好的就是我爸爸。”
在小穎提出回家接班時,父母也首先反對,畢竟在上一輩眼中,在上海的金融公司工作,體面且輕松,而“進廠”,即便是自己家的廠,也免不了辛苦。
黃歌則是受現實因素的影響,選擇了“退回”家中工廠。
進入2019年后,黃歌工作室的出國留學業務全部中斷,時裝周的線下活動量也日漸縮減,“線上插畫培訓”成了支撐收入的唯一業務。
但不久后,黃歌又發現,自己原價千元的課程被盜錄后標價“20元”在二手平臺轉賣,甚至,之前自己帶出來的學生,也開始“賣課”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成了現實。
而隨著市面上教線上插畫的老師越來越多,價格開始內卷,黃歌線上插畫課的收入也開始驟降。
賺錢變難了,但是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卻無法輕易改變,于是憑“實力”賺到手的錢,漸漸又憑“實力”花掉。巨大的落差,也使得黃歌愈發抑郁,“當時我媽勸我說別在上海了,一開始我還不甘心,后來我也慢慢認清現實就回家了。”
02
困難比想象中更多
更年輕,也更互聯網的“廠二代”們,在接班時也會帶來更新、更年輕化的管理和運營方式。
Rosie進廠后,就“復刻”深圳互聯網大廠的工作流程與匯報模式,在獎懲方面上也引入了更加年輕化的一套機制。
當下直播帶貨正盛,“廠二代”們也紛紛寄希望于將老工廠帶上互聯網,通過直播帶貨打開銷路。
秉持著為工廠多找一條“出路”的念頭,小穎開始盡可能“多嘗試”,于是9月份,小穎開始直播賣貨,“我爸有點‘老古董’,他一直不信直播帶貨模式,覺得都是在騙人,于是我就勸我爸說,你讓我試試吧,說不定就闖出來呢。”
“直播了20多天,除去退貨的單子,一共賣了90多件。”小穎算了下,“而且這是在完全自然流量,我們還沒開始投流情況下的成績,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黃歌也在今年3月左右沖入了直播帶貨的“洪流”,“當時我想自己是設計師,也是廠家,通過直播帶貨既能觸達消費者,也能給到最低價。通過直播帶貨,我們想賺的也不多,稍微能有一點利潤即可。”
于是,黃歌挑起了直播帶貨業務大梁,承擔起了包括拍攝、直播、寫腳本、后臺推流等全部任務。
但真當“互聯網原住民”的“廠二代”們沖入直播帶貨,試圖“把握”流量時,互聯網和流量卻給了他們狠狠一擊。
黃歌真正運營了直播帶貨之后才發現,女裝在平臺上的價格戰已趨于“白熱化”,即便是廠家,也有比自己價格更低的。黃歌分析后發現,外貿出貨量一般都是以萬計,因此他們能夠把價格壓下來,但因為自家是做制服出身的,所以在價格上優勢不大。
但最終“壓死”黃歌直播業務的,則是流量。
業務剛起步時,黃歌發現在線觀看人數遠低于預期,“直播間觀看如果人數穩定在三四十人,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了,基本上就能保證每天可以成交個五六十單。但大多數時候,這個量級都無法保證。”
為了保證觀看人數,黃歌開始投流。
“一開始買流量確實能帶來轉化,每天最少都有六十多個訂單,但時間久了我就發現,平臺好像認準了我會投流,只要我今天沒有買流量,整個直播間就沒什么人,所以后期買流量的花費越來越高,有時一場直播的成本中僅是投流的錢都能占到三分之二。”
為了做好直播,黃歌還以高于市場價的薪資水平聘請了一個運營,但一切仍無濟于事。
“聘請外部運營的問題在于,對方更懂理論知識,但實操后轉化效果依然不盡人意。”黃歌分析道,“且作為老板不可能置身事外完全做甩手掌柜,所以最終即便找到了外部幫手,很多經驗還是得自己去親身積累,坑也要自己去踩。”
直播業務未見起色的同時,廠子資金短缺的問題又擺在了臺面上,沒有進賬的情況下,每月固定支出卻沒變,那段時間“廠二代”黃歌也愈發焦慮。
2023年9月,直播帶貨業務進展將近半年,投入了近100萬元后,黃歌在媽媽的建議下關停直播業務,“及時止損”。
雖然目前直播業務表現不錯,但小穎也直言,雖然每日直播時間僅有三個小時,但花在準備直播方面的時間,卻遠超三個小時。
直播前要從倉庫選品、熨燙、上傳商品鏈接,還有日常運營等全流程都要自己操心,“現在剛剛起步,也不敢投入太多,十天前我招了一個小助理,我們兩個一起拍視頻、剪視頻、直播、發貨。現在的目標就是先積累1萬個粉絲。”小穎表示。
03
“二代們”還有待成長
即使目前“二代”們在家中工廠仍處在學習、輔助的階段,還未“執掌大局”,但成長也是“廠二代”們的必修課。
“之前我像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媽交給我任何事情,我都敢打包票說我能做好,但現在我似乎有點畏手畏腳,也會開始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這或許是經歷了成長路上的挫折后的結果。”黃歌感慨道。
現在,除了工廠的日常工作外,黃歌還在有意識地學習一些商科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在工廠獨當一面后,自己哪里薄弱就會更想去補。”
“接班”一年的小穎,也漸漸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得更快一些。
小穎家服裝廠的業務訂單中,外貿單量向來占大頭,但近些年工廠的外貿訂單量下滑勢頭明顯。
這或許不是小穎一家的困境,而是整個外貿紡織行業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現實。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成長起來的外貿工廠,踩中了全球產業鏈轉移的紅利,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他們靠著成本優勢實現了一次財富積累。但隨著時代更替,訂單也在轉移。
面對單量下滑的現實,作為生產終端的工廠,必須找到解決辦法,為上百號人的溫飽負責。
小穎家中的工廠主做代工業務,但小穎也直言,通過大型貿易公司接單、工廠負責加工的模式,“賺‘加工費’賺得很少,且很容易出現訂單量不穩、回款周期長達數月的情況。”
圖/黃歌家的工廠 來源/黃歌提供
于是,小穎也在考慮“如何從外國客戶手中拿到一手訂單”。
只是工廠想拿回自主權,并非易事,“想接一手單,就得完全靠自己來采買面料,而這也需要極大資金投入,但我們確實沒有較大的閑余資金來支撐這個業務,特別是我爸爸也想趕在退休前把貸款都還完,所以轉型的困難非常大。”小穎表示。
為了給工廠找到“出路”,小穎開始盡可能嘗試多樣化業務,“在短視頻平臺直播賣尾貨,對于我們來講成本無非是一些加工費,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如果之后單量越來越少,工廠說不定也能多一條出路。”
這位“廠二代”早早意識到,無論是運營抖音還是小紅書,做了總是比沒有做好。
直播帶貨遇挫之后,黃歌也遭遇了一定的“崩潰”和自我懷疑,明明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但生活似乎就是不肯回報哪怕是一點點的希望。她開始質疑自己,也經常陷入莫名的恐懼感,“我有種感覺,廠子到了我手里就要倒閉了。”
但好的跡象也在出現。在黃歌最沮喪的那段時期,廠里的一位技術顧問建議黃歌轉型“時裝定制”。
10月,黃歌家的工廠第一次接到了訂單數為1000件的時裝大單。她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而且客戶的反饋也非常好,表示要和我們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而且后續也有不少客戶主動找上門表示想合作。”
“作為廠二代在工廠里,就算你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甚至包攬掉所有雜活兒,父母其實都不會高看你一眼。”小穎坦言,“只有你真正給工廠帶來訂單了,哪怕是一小單,父母才覺得你可以,你是有希望的。”
回到家里,成為“廠二代”,并不是退路,而是新的挑戰。
曾經,分散在這片土地各個角落的中小型服裝加工廠,撐起了中國現代服裝產業的發展,也是他們一同見證了中國服裝產業的“做大做強”。
如今時代變遷,行業參與者也到了交棒之時,從部分“接班”到全權接手,以小穎、黃歌為代表的“廠二代”們也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最終方能在傳承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文中黃歌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