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得利與宜家:誰才是日本家居界的一把手?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來源/Note、The-OWNER、itmediaビジネス
編譯/梁涵秋
在當今日本的家居市場中,宜家和宜得利無疑是兩個備受矚目的品牌。源自日本的宜得利,以其獨特的理念和高端定位而著稱;而作為世界知名的瑞典家居用品零售巨頭宜家,以其平價家具和自助購物模式而聞名,其大型倉庫式的賣場和具有沖擊性的裝修色彩也獨具特色。
盡管它們都專注于提供高質量的家居產品,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從經濟績效到商業模式,從定位哲學到未來趨勢,這兩個品牌之間的比較是一場商業洞察的盛宴。
本文將深入研究宜得利和宜家之間的差異,以揭示它們各自的經營哲學和未來的市場需求。
一、十年間,凈利潤差距從12.4倍縮小至1.2倍
首先,讓我們來快速比較一下這兩家公司過去十年的銷售額與純利潤。
2012年—2022年宜得利與宜家銷售額對比。來源:Note 制圖:聯商翻譯中心
就2022年的銷售額而言,宜得利為8116億日元,宜家將為6.480萬億日元。雖然差距在逐漸縮小,但仍然相差7.9倍左右。
但是,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宜得利和宜家在“凈利潤”上的差距。根據2022年的數據,宜得利的凈利潤為967億日元,而宜家的凈利潤在2014年開始就停滯不前,2017年開始出現倒退的跡象,而在2022年更是比前一年虧損了接近一半的體量,凈利潤僅為1126億日元,因此兩家公司在凈利潤上的差距約為1.2倍。
考慮到今年的銷售額差異約為7.9倍,宜得利的凈利潤占比比銷售額的百分比要高得多,這可以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2012年—2022年宜得利與宜家凈利潤對比。來源:Note 制圖:聯商翻譯中心
順便一提,從表里的數據可以看出,2012年宜得利的凈利潤為335億日元,宜家的凈利潤為4162億日元,相差12.4倍。而這一差距在10年內已縮小至1.2倍,可見宜得利作為一家日本公司,在大部分業務依靠本土市場的情況下,與世界級的大公司相比,表現仍不遜色。
比較兩家公司的業績后,我們發現,雖然宜得利在銷售額和凈利潤方面都輸給了宜家,但這個差距正在逐漸縮小。那么,宜得利的業績是否會有一天超越宜家呢?
這一關鍵在于宜得利能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全球市場增加多少門店數量。
截至2023年8月,宜得利共擁有902家門店,其中包括海外門店中的中國臺灣地區53家、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67家、美國1家、馬來西亞7家、新加坡1家。
另一方面,宜家又如何呢?官網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宜家在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460家門店,其中歐洲277家、亞洲79家、北美71家、中東17家、大洋洲11家、非洲3家、南美2家。
雖然在門店數量上,宜得利占據了優勢,但宜家的門店規模和海外市場規模比宜得利更大,所以銷售額和凈利潤自然高于宜得利。不過,宜得利海外還有很多地區尚未擴張,擴張空間相當大,因此也有著很大的潛力。
如上所述,如果宜得利能在保持高利潤率的同時專注于拓展海外業務,就凈利潤的業績而言,宜得利超越宜家這件事是完全可能的。
二、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
宜得利和宜家雖然同處家居行業,但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策略卻截然不同。
宜得利的經營模式是一種典型的SPA模式(SPA全稱為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經營模式,是一種從商品策劃、制造到零售都整合起來的垂直整合型銷售形式)。SPA模式能有效地將顧客和供應商聯系起來,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首要目標,通過革新供貨方法和供應鏈流程,實現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SPA模式的流程包括商品策劃、商品開發、原料統籌、產品制造、貿易物流和販賣。 圖源:Note
宜得利在經營模式上忠實地執行上述所有流程,而在制造方面,宜得利也有自己的工廠,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擁有更多的生產和供應鏈控制。宜得利自有品牌“NITORI FURNITURE”的產品經常在自有工廠生產,這有助于確保產品質量和一定程度的價格控制。
而宜家與宜得利的區別就十分明顯了。宜家沒有自己的生產工廠,而是委托外包工廠和合作伙伴進行生產。這種模式讓宜家能夠專注于設計、創新和品牌建設,而不必承擔生產設施和制造過程的復雜性和成本。它還使宜家能夠尋找成本效益更高的生產基地,從而降低產品價格,吸引更多消費者。
而在銷售模式上,宜家采用了獨特的DIY和自助購物的銷售模式。顧客需要親自挑選和購買家具,然后自行組裝。這種模式有助于降低運營成本,幫助減少員工成本和庫存成本。同時它還能鼓勵消費者參與和親身體驗產品,增加忠誠度。
而宜得利的銷售模式更加傳統。顧客可以在商店內購買各種商品,包括食品、家電、家居用品等,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提供了便利性,因為顧客不需要擔心產品的組裝和安裝,所以他們可以在同一地點購買多種商品。
三、不同定位體現各自的經營哲學
同為家居公司,宜得利和宜家似乎在定位上也各有千秋。宜得利的核心理念是“優雅而平價”,該公司強調提供高品質的家居用品,同時保持價格相對親民。雖然對流行趨勢很敏感,但前衛的產品很少,宜得利的風格是瞄準能吸引所有人的設計。宜得利的產品線包括家具、床上用品、餐具和裝飾品等,它們通常具有日本傳統和現代設計的特點。
實際上,宜得利正在積極增加其經營的產品數量。家具給人的印象很強烈,但家具其實只占宜得利產品的30%左右。廚房用具、床上用品和室內裝飾用品等家居用品和家電正在慢慢成為宜得利的支柱產品。而在產品的選擇上,宜得利始終優先生產有大量需求的基本產品,例如床品、廚具等。
宜家的核心理念是“為多數人提供美好生活”。公司的目標是讓消費者能夠擁有高品質、實用和功能性強的家居產品,且價格水平相對較低。此外,宜家的定位幾乎無“本土化”,全球的商品都采用通用設計,使用說明書也都是英文(但隨著市場的擴大,一些商品配備了雙語說明書)。
宜家產品的基本陣容都很簡單,產品線以標準品為主,新產品很少,所以與宜得利相比,產品數量都相形見絀。這一點在近幾年對宜家發展的影響更是逐漸顯露出來,宜家在創新方面有所欠缺。
定位不同帶來了客戶群體的差異。
與宜家相比,宜得利明顯擁有更龐大的老年人客戶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宜得利的家裝產品無需自己組裝,并且有更多樣的風格,這些特點吸引了注重便利性和追求設計的老年人群體。
而宜家主打簡約風,追求精益生活方式、不奢侈、不追隨潮流的產品陣容正在吸引年輕一代。同時,對于年輕人來說,宜家的實惠價格往往更適合他們的預算,滿足了其追求的實用性與實惠。
同時倉庫式的賣場也吸引了許多家庭前來購物,宜家配套的餐廳和休息區對有孩子的家庭十分友好,因此周末經常有家庭開車前來進行一站式購物與休閑。
四、未來的家居市場還需要什么?
宜家和宜得利為了持續增長和保持競爭力,這兩家公司需要考慮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改進措施。
在海外市場擴張方面,年輕的宜得利有更多方面需要加強。目前宜得利在中國,新加坡等亞洲市場的表現較為出色,還在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建立了自有工廠,與當地的本土供應商展開密切合作,能夠幫助降低成本和開發本土化的商品。
但是,與宜家相比,宜得利的品牌知名度還局限在日本和亞洲地區,走向歐美市場,成為世界級企業是當下最重要的目標。例如,可持續性發展是歐美顧客熱衷的話題,宜家在可持續性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廢物和提供可持續產品。宜得利可以學習宜家在歐美市場如何推廣可持續性,以滿足越來越多的環保意識的歐美顧客。
同時,進軍歐美市場的挑戰還在于,宜得利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國際市場的文化和價值觀,以確保產品和宣傳不冒犯當地顧客。宜得利的海外擴張需要更好地適應不同國際市場的需求,提高品牌在全球范圍內的可見度。
而宜家的主要問題則是銷售額難以增加。具體來說,目前的情況是回頭客尤其是新客戶的數量并沒有增加。為了提高即存客戶的回頭率,宜家可以積極運用線上營銷手段。例如利用社交媒體(如YouTube和Instagram)積極與顧客互動,提供室內設計建議以及整理整頓的設計靈感,以增加與顧客的接觸機會。
其次,優化宜家的在線購物體驗,通過更高質量的電子商務網站和應用,以實現線上和線下購物的無縫融合。例如,開發自提購物系統和家具組裝教程視頻,以提供更便捷的購物體驗。這一點對于老年人客戶群體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在擴大國際市場時,宜家可以更加本土化其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國家和文化的需求。這包括更多地采用本地設計和風格,以及提供多語言支持和貨幣結算。
五、總結
在日本未來的家居市場中,宜家和宜得利都有機會繼續擴大其市場份額,吸引更多的顧客,并實現可持續增長。盡管它們的商業模式和定位存在差異,但正是這些不同使它們在市場中各具特色。通過不斷改進和創新,這兩個品牌都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家居市場將需要更多的可持續性、本土化和數字化,宜得利和宜家都有機會在這些領域發揮領導作用,繼續塑造未來的家居市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