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趨勢變化,購物中心向“左”還是向“右”?
出品/聯商&商業(yè)夾生飯
整理/娜娜
12月14日晚19:30,第三期聯商&商業(yè)夾生飯直播通過聯商網視頻號如期和網友見面,本期節(jié)目圍繞“消費趨勢變化,購物中心向‘左’還是向‘右’”這一話題,宋若嘉(本期主理人)、范唯鳴、張凱勝三位老師展開了自己的精彩分享。本期三人又碰撞出了怎樣的思維火花?給大家留下了哪些印象深刻的記憶點?一起來回顧下。
核心看點1:都說消費在艱難爬坡,年輕人越來越理性,那么,是不是理性的消費,就一定難做?
核心看點2:一直說消費變革,但商業(yè)的本質變了嗎?是一看二慢三通過,還是追著所謂“新物種新業(yè)態(tài)”狂奔?哪種會對商業(yè)更好?
以下是三位老師的分享要點(經聯商網編輯):
宋若嘉老師:
現在提到最多的,就是消費越來越理性,個人認為,理性分為兩個方面,一個叫“被動理性”,主要是因為收入下滑,或者對未來預期保持謹慎態(tài)度,都會導致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的改變,例如可買可不買的,就不買了,一定需要買的,也可能降低預算。
還有一種,是“主動理性”,這個在現在的新生代消費中特別明顯,主要是因為年輕人在物質較為豐富的時代中長大,視野也更開闊,對于名牌的追逐,反而沒有70后80后那么執(zhí)著,消費理念也偏于實用化。
以前老是說新生代都是“超前消費”,在我們實際研究中,發(fā)現這其實是個偽命題。由于成長背景的不同,以及消費文化的影響,新生代更愿意為特定的興趣多花一些錢,但是,在正常的消費領域,大多數90后的消費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超前”。
“月光族”有,“寅吃卯糧”的也有,但比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所謂“超前消費”,很多時候,是把個體現象群體化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消費者的分析與研究,有時是很淺薄片面的。
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理性,這兩年,消費市場更加注重性價比和實用性的趨勢還是很明顯的。換句話說,消費的驅動在“攀比與炫耀”的層面正在下降,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動機逐步上升。這種“適合自己”,并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更包括精神層面的。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消費場景的需求,追求的情緒價值或者是情感訴求等,這些都會構成產品的價值,包括溢價部分。不管沖動還是理性,都并不簡單單是個價格的問題,而是更注重消費的過程中能不能獲得想要的東西,換句話說,要深刻理解客戶真正消費時的決策流程。
在這種前提下,商業(yè)項目其實不用太過考慮“往左”還是“往右”,關鍵是要明白,誰是你的核心客群,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理性消費,并不是就不會沖動了,但是,客戶的沖動閾值越來越高,你的項目,要能打動客戶,才能引發(fā)更多的消費。
范唯鳴老師:
商業(yè)是一個服務行業(yè),面對的是顧客,商業(yè)的趨勢向左還是向右,應該要先研究顧客向左還是向右。那顧客是誰呢?消費的主力人群是誰呢?對他們的消費趨勢或者傾向,你了解嗎?
消費趨勢,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和喜好的變化,值得購物中心的經營者好好研究和琢磨,否則,招商就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行為。
一方面,這種消費行為的變化,固然有著年齡的痕跡,如今天我們看消費者的主力,應該是85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與過去有著本質的不同,從“短缺”年代到了追求質量和自我風格的年代。另一方面,三年以來,本來以為放開后的消費的增長,卻可能過分樂觀了,收入的增長和大環(huán)境制約了消費能力的增長,使得年輕人最喜歡購物中心的樓層變成了B1層和B2層,所以,在業(yè)態(tài)組合上、在品牌級次上,要適應這種變化。
大家在消費的時候,是為了滿足需求,還是追求性價比?如果我們把社區(qū)商業(yè)和城市中心型商業(yè)作為這個問題的兩端,你會發(fā)現掌握著奢侈品消費的城市中心型商業(yè)近幾年來活得挺好。但我認為這個“好”是有窗口期的。另外一端的社區(qū)商業(yè),其實是滿足剛性需求的,所謂更理性就是說更講性價比,在消費的時候會想一想自己的錢袋有多厚。
那么你的商場究竟在經營哪一端?想清楚這個問題,答案其實還是很清晰的。
商業(yè)要招商成功,應該遵循基本的底層邏輯,第一個點就是你的商業(yè)覆蓋的購物群體是誰?是哪個圈層?他們的消費特征是什么?第二個角度就是對于品牌商而言,他為什么要到你的商場來?他的消費群體與你的定位是不是吻合?最后一個角度就是市場是不是接受?這個當中可以把營業(yè)額和客流作為市場響應還是不響應的一個標志。在此基礎上再適當地去體現消費趨勢,這涉及到業(yè)態(tài)調整問題。
品牌發(fā)展,尤其是這幾年來的“網紅”品牌,固然是反映潮流的東西,凡是購物中心的招商不可能不注意和采納,但文化的形成在消費的行為里,有著深深的烙印。我本人記得小時候在生病的時候才有可能吃到一塊小小的蛋糕叫“元寶”蛋糕,當時記得是8分錢一個。如今在市場上已經消失。今年中,我偶然經過一家商店突然發(fā)現了這種蛋糕,盡管價格已是二十多塊一個,我還是忍不住買了一個,試圖回憶起小時候的那種感覺。所以,品牌還是要有一點傳承,把以往浸潤在品牌中的故事講好,在新的年代依然可以奪目。這樣,無論是品牌還是商場,才有長久的生命力。
張凱勝老師:
消費本就沒有理性,和年紀更沒有關系!
新物種新業(yè)態(tài)就是常態(tài),擁抱是必需,商業(yè)人不要停下學習的腳步。
1、消費者,當然基于滿足需求而進行購物。選擇商品會有理性的判斷與尋找,最終在成交的時候,無論是生理或是精神需求,都拋棄了理性,追求滿足與幸福的“非理性”。
有很多人主張年輕人消費變理性,但這和年齡沒有一毛錢關系!
2、若是拿年輕人消費轉變更為理性的理由去辯駁商場業(yè)績衰退,我覺得是“明確的借口”。
我們先聊“消費”是什么?簡單說,消費者有了需求,接著尋求商品,最終完成購買。
若我們作為商場經營者,希望消費者購買在我們商場完成,那就弄清楚消費者需求的“完整面向”,包括需求的類別(至少分成生理與精神二種以上),需求的關鍵(當然包括解決生理、滿足虛榮、追求美、取悅愛的人甚至回饋社會與國家等),尋找商品的渠道(也就是商場宣傳的平臺等),購買的決策(包括價格誘因、性價比、額外贈品、環(huán)境舒服等)。
以上說的“完整面向”,不就是我們熟悉的、固有的、一直沒變過的消費者購買流程嗎?
因此,若是拿“理性VS價格”來討論年輕人消費,我覺得小看了商場的經營,當然也對年輕人的消費行為理解有所偏頗,多說點,不就是另一種業(yè)績不好的“懶惰說詞”?
新物種新業(yè)態(tài)對商業(yè)沒有好不好,就是得研究與學習。
新業(yè)態(tài)新物種一直會出現,商業(yè)人的角度不是判斷好不好,而是需要一套工具方法去面對。先說一點,商場沒有一定要不停增加新業(yè)態(tài)或新物種,消費者要,才引進。我們要做的是:
A、持續(xù)收集:需要專屬部門規(guī)律地去收集,一般放在集團或總部,有預算委托外部第三方;
B、接著研究:比對目前商場的客群與經營數據,找出匹配的趨勢,才決定更進一步的深入;
C、測試引入:設定全店面積占比上限,測試引入,去印證研究的效果;
D、確定角色:新物種新業(yè)態(tài)通常收入較差,因此作為市場區(qū)隔與營銷點。
不過癮?掃碼觀看直播回放↓
歡迎添加聯商君客服號(微信ID:linkshopSIR)進入聯商·夾生飯直播交流群分享您的觀點~
下期直播主題預告:“商場考察就是另一場標新立異的city walk嗎?”,敬請期待!
關于聯商&商業(yè)夾生飯欄目簡介:
“商業(yè)夾生飯”是由范唯鳴、張凱勝、宋若嘉三位知名商業(yè)地產專家聯袂組成的新奇特組合,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里,以直播會友的方式吹起了行業(yè)交流新風——三個“老男人”的商業(yè)侃大山,不定期邀請行業(yè)嘉賓空降交流;是一場老友敘舊,也是一場商業(yè)talk show,更是一場頭腦風暴。
如今,商業(yè)夾生飯已登陸聯商網,在更大平臺上做覆蓋面更廣、更有影響力的分享和傳播。這無論對于夾生飯的進一步發(fā)展還是聯商網內容生態(tài)的建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廣大粉絲用戶而言,也將為之帶來全新的內容體驗。
目前,欄目平均以半月一期的頻率在聯商網官方微信視頻號上播出,每期一個討論主題,由三位老師輪流主持。自11月9日開播以來,已播出三期。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