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如何控制物流成本?看看沃爾瑪和Aldi的做法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來源/DCS
編譯/松柏
誰控制了物流,誰就控制了零售業,這個時代已經到來。在美國物價飛漲的情況下,行業龍頭企業沃爾瑪和硬折扣零售商Aldi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Aldi以低至1美分的價格出售牛奶、雞蛋等日常必需品,從而贏得了顧客的青睞。另一方面,沃爾瑪雖然在部分產品的銷售價格上輸給了Aldi,但在產品組合的整體實力上卻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例如產品線更細、可供選擇的精品系列更多、產品陣容涵蓋的用途更廣泛。
這兩家公司的共同點是,通過創建基于“物流”和“生產力”的系統,即使在低價銷售的情況下也能確保營業利潤。
沃爾瑪的有力武器是其按類別劃分的工作系統,從產品采購到使用自有卡車運送到商店,再到商店補貨(店內物流),并且利用數據為每個商店提供強大的產品組合。通過充分利用數據挖掘,如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等,進行產品配置并實施單元控制,從而優化每個商店的產品陣容。各店鋪的SKU、陳列面和陳列位置各不相同,以至于很難找到一家貨架布局相同的店鋪。
另一方面,Aldi作為“盒裝店”,以生產階段的物流包裝(盒)為基礎,通過提高陳列和收銀環節的運營效率,并精簡產品數量,有效地設計并規范了從送貨到店內物流的配送系統。兩家公司都相信“掌控物流是零售業成功的關鍵”,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已經成為全球頭部零售商。
那么應該如何控制物流呢?數據的使用對于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購成本意義非凡。尤其需要檢查產品主數據、貨架圖主數據、自動補貨主數據等數據庫的結構、數據的準確性以及數據處理的邏輯。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應從物流角度審視產品管理系統和倉庫管理系統(WMS)。
然而,在當前的數字化轉型熱潮中,許多公司正在進行不必要的投資。高層管理人員應該將此視為自己的重要管理問題,而不是把一切都交給信息系統、產品和物流部門。同樣重要的是,檢查如何存儲銷售數據,包括POS數據,以及如何存儲庫存數據,確認理論庫存和實際商店庫存是否同步。
一、重視產品構成和分類流程
首先,回顧一下“產品主目錄”的內容。產品信息的準確性和詳細程度對于快速交付、高效庫存管理和供應鏈透明度至關重要。這些信息包括產品尺寸、物流形式、重量、包裝方式等。然而,許多公司沒有正確登記這些信息,這意味著在與物流系統連接時,必須重新輸入或修改這些信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明確產品信息登記程序并提高其準確性。與倉庫和配送管理系統的順利協調也不可或缺。
接下來,聚焦對優化產品主登記至關重要的“產品構成和分類流程”。“產品構成”是指設定產品的特征和屬性,而“分類”是指確定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在這些過程中,需要準確地反映產品主目錄中的信息。例如,可以根據產品的尺寸和重量選擇合適的包裝和運輸方式。此外,“貨架陳列”也舉足輕重,即根據產品需求和庫存狀況進行產品分類,這與“儲位管理”息息相關。儲位管理不僅有助于收入管理,還可以提高店內物流的效率。
這里以沃爾瑪為例進行說明。在沃爾瑪,價格卡顯示貨架陳列信息(類別代碼、固定裝置編號、陳列順序、飾面數量、最大陳列數量)、過道符號和固定裝置順序。這些信息用于銷售樓層的儲位管理,并顯示為“F10-141000-001”。最大庫存量(Cap)可以在店內更改,這表明需要將店內工作視為“店內物流”。
此外,沃爾瑪還為每個產品設置了“特征”,例如“海灘商店”、“老年人”、“大學附近”、“競爭對手A店附近”等,以每個產品或每家店為基礎。 根據這些特征確定產品陣容、陳列SKU、陳列面和陳列位置。因此,如前所述,每個商店的貨架陳列、陳列SKU、陳列面都有所不同,以至于“沒有兩家商店是完全一樣的”。相同。這表明貨架陳列和庫存管理是作為數據來使用的。
因此,產品分類和儲位管理是簡化商店運營和管理利潤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大型零售商店中,優化這些流程直接關系到商店的成敗。
二、只需改變訂單頻率即可顯著降低物流成本
優化物流的關鍵是自動補貨系統(BARS,也稱為基本自動補貨系統)。這類系統可實現商店和企業的庫存管理和補貨自動化。該系統有助于維持適當的庫存水平,減少商店的工作量。系統選擇諸多,但最簡單的是“賣一買一”的系統。還有一種稱為“MAX法”的系統,折扣店的使用頻率較高。根據每個公司的特點和產品類型進行優化很重要。
注:MAX法,又稱作“min-max方式”,這是一種預先設定庫存上限和最低庫存數量的方式。當庫存數量低于最低值時,系統會自動下達訂單,數量為“庫存上限-當前數量”。這種方式適用于不需要大量庫存且不能一次性銷售的材料或商品。
管理自動補貨邏輯(公式)和參數是改善物流的關鍵點,對于優化供應鏈至關重要。該系統可以實現更高效的庫存管理,降低庫存過多和缺貨的風險,提高補貨頻率,并減少卡車數量。從而在整個供應鏈的節約成本。
這種邏輯不僅應用于門店補貨,還能提高整個物流系統的效率。為了實現高度精確的庫存控制,“實時庫存”、供應商側庫存管理(VMI)和供應商驅動的中心庫存管理(CRP)非常重要。從長遠來看,在制造和銷售之間使用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CPFR),在制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之間共享銷售數據、庫存數據和需求預測數據,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生產率。
食品超市的加工食品在少數地方的庫存為10天,平均為20天。但訂貨頻率較高,如每日訂購、每周訂購3次。按照簡單的計算,應該是10天一次或者20天一次下單,但為什么事實并非如此呢?
這是由于訂貨公式和貨架陳列存在問題造成的。事實上,很少有企業真正實施“單位控制”(庫存與銷售數量成正比)。談到物流問題,關鍵是如何持有庫存、如何移動庫存以及如何保持較低的成本結構。但實際上,執著于一些與本質相去甚遠的方面,比如對“局部優化和配送=賺取中心使用費”的癡迷,才是食品零售行業生產率低下的原因。
注:零售商或批發商經營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商品提供方(如制造商、批發商等)需要支付給銷售方中心使用費。通過向中心交付商品,供應商無需將商品配送到銷售方的店鋪或辦事處,因此銷售方會將相應的物流成本以中心費的形式要求供應商支付。
寫在最后
許多公司依賴物流專家和顧問,但僅靠這一點很難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力。為了改善物流流程,首先必須優化產品主目錄,詳細管理每個產品的信息。此外,對訂貨單位的精確管理可以防止訂單過多或不足,從而節約成本。通過引入自動補貨系統,可以在庫存達到所需水平時自動補充庫存,并通過優化訂單時間來提高物流效率。
作為物流改革的第一步,企業應首先檢查自己的產品主目錄,檢查貨架陳列的制作程序和修改或廢除的方法,并測試和實施自動補貨系統算法和訂貨公式。通過這些檢查推動物流改革,是物流改革的第一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