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沒貨,盒馬大變樣
來源/Vista氫商業
作者/嘴嘴
“盒馬是要跑路了嗎?”
最近,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發現盒馬變樣了。以前的盒馬是中產的貼心小棉襖,濃眉大眼的中式老管家,東西齊全、質量有保障,還能30分鐘使命必達,上可pk山姆,下可吊打大潤發們。
但是從年初開始,“盒馬沒有那么貼心了。”
先是快遞費強制收費1元,再是北京、南京和長沙的線上訂單免配送門檻上調至99元,店里貨物不全,東西到手一看快到保質期,運力不足夢回疫情期間……“最近的變革刀刀致命,砍的我兩眼一黑。”盒馬的5年老用戶小米指出。
圖源:小紅書@天邊的一朵云
所以盒馬到底發生了什么?
去年,盒馬和山姆價格戰打得焦灼時,創始人侯毅曾說要讓利消費者,“請大家逛一種很新的盒馬”。如今的盒馬不僅新,直接新到讓盒門信徒感到陌生。
1月1日,盒馬線上配送服務因響應限塑令要求,強制收取1元塑料袋費。看著自己買袋米都要多買個袋子,送來才發現袋子只是拴在米上面時,盒門信徒除了無奈就是憤怒,“本以為只有工作才會遇到形式主義,沒想到如今買個菜都逃不過。”
圖源:小紅書@呼小溪
買菜買出了上班的感覺,當盒馬信徒以為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到此為止時,沒想到后面才是真正的開年大戲。
圖源:小紅書@袋鼠Aida
小米很難用一句話形式最近逛盒馬的體驗,因為每次都會有“新發現”。
2月11日盒馬宣布3城上調線上配送門檻,那時候窩在老家床上嗑瓜子的小米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暗流涌動。回到北京,才發現“天變了”。
元宵節原本想在盒馬上買缸鴨狗(寧波老字號,以前盒馬有售賣)的湯圓,結果發現除了思念常見的幾款就剩下盒馬自營。至此,小米還只是把“沒貨”當作“太火爆了,估計被搶光了。”
提交訂單時才發現還要收6元配送費,作為盒馬的忠實用戶,這時候的小米還能拿出自我pua話術來安慰自己,“盒馬這么做一定有它的理由。”買不到想買的,額外買了不需要的,這些都不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午5點50選購,6點下單”,小米原本想在盒馬吃晚飯,最后卻成了夜宵,“8點半才送來,比預計時間晚了整整1個半小時。”
從年后開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發現,盒馬運力不足,東西比春運車票、霉霉的門票都難“搶”。
圖源:小紅書@開心果奶油包
點單10分鐘,配送時間超時1小時。看到有人埋怨配送時間延長,有網友指出“請珍惜,因為再晚點直接運力不足,今天點明天才能送到。”熟悉的搶運力緊張感,多少上海打工人夢回3年前的那個春天,大家也曾如此為盒馬拼過命。
只不過,那時候的盒馬還是中產和白領們的生活剛需,質量選品對標山姆,卻在便捷性上遠勝過山姆。
“我們定義的目標用戶是年齡在20-45歲白領女性,她們要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盒馬曾經指出。把澳洲龍蝦、南美帝王蟹和挪威三文魚鮮活地搬到中產面前,還開啟了超市30分鐘免費送達的先河,彼時的盒馬是中產眼中性價比更高的山姆。
“離家近、送貨快,優勢是散件即達,每一兩天就采購一次。”短短幾年,盒馬就迅速培養出一批像小米這樣的忠實用戶,他們帶著宗教徒般的虔誠信仰自愿交出每年258元的會員費,成為300萬會員大軍中的一員,并在每周二的會員日準時到點打卡。
不買也要去逛逛,成為盒馬信徒的無聲贊美。甚至還催生一個詞——盒區房,指的是家住在盒馬配送范圍內(半徑3公里)的用戶,單單看造出此詞的行為,優越感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
盒馬貼著山姆野蠻生長,在去年最明顯。貼身肉搏推出“移山價”,榴蓮千層、麻薯等經典產品完美復刻山姆卻價格更低,一時間成為膾炙人口的都市傳說。據說在去年8、9月,盒馬上海地區的榴蓮千層銷量增加26倍。
但如今,似乎只有線上免配送的門檻還在不斷向山姆靠攏。
小米的經歷不是個例,在社交平臺上有關盒馬產品減少的言論到處都是:“盒馬已經給不了我歲月靜好的感覺,因為每次貨架都像被洗劫了一樣,不是貨品擺放得亂七八糟,就是空空蕩蕩”,網友@天邊的一朵云 指出。
盒馬已經把【買不到】演變出2種解釋,一個是沒貨了,另一個則是不賣了。像小米買不到的湯圓一樣,消費者發現盒馬里似乎已經很難見到其他品牌,都是盒馬牌。對此,小食代曾提出疑問,“盒馬已經成為了一家山寨超市”?
山姆的當家產品是瑞士卷和麻薯,盒馬早就完美復刻并且貼臉開大;農夫山泉5l礦泉水8.5元,盒馬自營深層天然水便宜6毛錢;最近哇哈哈再次被熱議,你童年的記憶八寶粥盒馬也只賣自營的,4瓶10.9元,單價比哇哈哈還便宜。盒馬比甄嬛還懂得菀菀類卿,把當年對山姆“移山”的方式幾乎放在所以品牌上做了一遍。
只不過很多消費者并不買單,“想買的牌子買不到,一看都是自營產品。”這種強迫感就像人夫暖男轉型成油膩霸總,對你露出8顆牙齒微笑:女人,你只能買我的品牌。
商超打造自營品牌本不是稀罕事,山姆和奧樂齊的自營不僅是香餑餑,甚至代購山姆還養活了萬千黃牛,如今產業鏈已經打通到港島。
但偏偏,盒馬被打上了“山寨”的標簽。因為另一端,是消費者發現盒馬的產品質量“似乎在快速下降”。
買到快臨期的牛奶已經算是幸運兒,直接到手過期貨也越來越常見,投訴要求也越來越高,“就連腐爛的水果都要派小哥收回去。”
圖源:小紅書@小洋蔥
更夸張的是,最近一個山東網友在盒馬花了72.45元買的蟹鉗,結果發現里面是淀粉肉坨子,實力演繹“面包蟹”。
圖源:小紅書@糯米丸子
最近的盒馬似乎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革,毫不猶豫砍掉300萬會員,曾經給你的獨特體驗一步步親手捏碎,身處其中的中產們不斷追問為什么,“果然在逛一種很新的盒馬”。
像是馬上就要離婚的中年夫婦,盒馬不顧過去幾年的交好,對中產說翻臉就翻臉,為什么會這樣?
簡單來說,盒馬沒錢了,而被社會毒打的中產們養不活盒馬。
以前的盒馬靠著自家人輸血大搞供應鏈、做你貼心的老管家,去年5月最輝煌的時候,阿里曾一度在財報中指出盒馬要IPO。
但也在去年,阿里推出“1+6+N”的最新組織和治理結構,盒馬與高鑫零售、銀泰商業等其他業務被劃作“N”,六大集團變成獨立公司,被業內認為這是“突然被斷奶,還要實現自造血”。隨后,盒馬上市計劃擱淺,甚至一度傳出被賣掉的言論。
大連的盒馬閉店,圖源:小紅書@??MIRO??
而在今年2月阿里最新的財報上,盒馬所在的“其他業務N”營收470.23億元,同比下滑7%,凈虧損31.72億元,同比擴大87%。集團總裁直接指出:“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的核心聚焦。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
翻來覆去,就是盒馬不掙錢。如今著急的盒馬只能到處摳摳,就差直接把要賺錢寫在臉上。
2015年,盒馬推出線上購物半小時配送到家的新零售模式,直接擊穿各位對手的脖頸子,倒逼后來整個行業都以30分鐘作為底線。但是給中產帶來每一步便捷的背后,都需要大量燒錢。“養自己的配送團隊,還是30分鐘,盒馬這是補不齊自己畫的大餅。”網友指出。
如今把線上免配送門檻上調至99元,是因為“經過測算,如果線上訂單每筆交易額如果沒到99元就是虧本”,【知危】在采訪一位接近盒馬的人士時得知。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盒馬確實不是“很想做線上生意”了。不像是山姆們經常把店開在荒郊野嶺,再使用前置倉模式進一步降低成本,盒馬的門店大多數都在城市中心,更像是傳統商超的“倉店一體”模式,效率更低、成本更高。
也就是說,盒馬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店里擠滿了人。但現實卻很骨感,懶得出門的中產希望盒馬可以在他們下班到家后,直接把產品掛在門口,所以盒馬不僅“線上訂單占比70%,線下只有30%,而且線上還在不斷增長。”小食代指出。
圖源:小紅書@小土豆兒
“移動互聯網時代,逼人去店里消費。”消費者并不買賬盒馬的做法。以前盒馬為了給中產性感的想象,咬著牙也要做虧本買賣,但是面對越來越高的運營成本和賬面上補不齊的賬,盒馬現在已經顧不上中產的情緒了。
拼多多去年財報一出,讓所有人驚呼下沉市場原來才是香餑餑。“但盒馬此前的覆蓋人群較為有限,以中產為主。”百聯咨詢創始人、零售電商專家莊帥向知危分析。
想讓客群從中產變成所有人,所以盒馬削弱中產們的優越感,手起刀落直接取消會員制度,盒馬解釋這意味“未來所有商品完成降價之后,就不需要再額外買會員享受低價。”
再加上生鮮本就是損耗率很高的行業,而根據【知危】的采訪,為了讓中產們吃到最新鮮的產品,盒馬一度引以為傲的“日日鮮”產品線“損耗率遠遠高于一般的生鮮超市。”
圖源:小紅書@麥當老叔叔
一步步減少中產的額外享受,直到砍掉會員,盒馬努力向打工人靠攏。但普通打工人不會購買盒馬遠比大潤發們要貴的產品,于是盒馬從移山價開始,開啟了一場浩浩蕩蕩的降價運動。
去年10年,乳制品、方便速食等主要品類商品的價格下調20%,并在11月的新零供大會上,侯毅表示未來盒馬要做到“753”價格體系,即KA商品是市場價的7折、自有品牌是市場價的5折、臨期商品是市場價的3折。
圖源:小紅書@羊毛雨
盒馬想出的降價方式是用自營產品代替別家產品,這被業內人士是實現“硬折扣”的方式之一:減少SKU和運營成本,搭建垂直供應鏈,推出自有品牌,從而降低渠道的零售價。所以盒馬很快就出現了把5000多個SKU砍到2000多、消費者突然有一天發現想買的產品沒有的現象,都是因為盒馬要降本。
甚至在產品拉扯中,一度傳出盒馬背刺供應商的聲音,要更低的價格,甚至要配方的言論隨處可見。
但亦如消費者不想付出高額的配送費,看著盒馬變成標志性的藍色被大面積的紅色折扣標語覆蓋,那些極致的服務再也不見時,眾人才終于恍惚明白,盒馬原來已經不再是那個盒馬。
而員工們也在社交平臺上回應,“別再驚訝員工服務不到位了,都快被優化光了。”網友@霜葉飛舞 指出。
【市界】在采訪得知,盒馬正在瘋狂削減員工待遇:降薪是第一步,前場揀貨從0.4元/件變成0.3元/件,后場揀貨從0.25元/件降至0.2元/件,餐補也取消了;第二步就是減少正式員工,把正式工變成臨時工,“轉到不需要交五險一金的三方公司,不答應就降工資。”
《紐約時報》曾經發現,沃爾瑪等國外商超正在逐步減少正式員工,因為兼職工的“成本更低,不需要交五險一金;沒有最低工時的保證,可以隨意削減進而少發工資。這是企業控制成本的一種手段。”在盒馬大刀闊斧改革員工制度時,瑞幸和海底撈也都傳出不再雇傭正式工的聲音。
做自營、壓低價格,別人也都做,但為什么盒馬就這么多問題?別的商超要么像山姆們一開始就是靠著自營走天下,要么像沃爾瑪會盡量保證自營品牌的品質,并且不會瘋狂砍SKU。
而盒馬就像是脫韁的野馬一路向北,離婚都有一個月的冷靜期,盒馬和中產斷舍離起來一點時間都不給。
給到的情緒價值都是錢堆的,而盒馬沒錢了。另一方面中產確實也沒有錢了,當年盒馬靠著生猛海鮮打出天下,但是坊間有一句話曾說:買3萬一平米房子的人,也不會經常花300吃海鮮。
如今的中產花起錢來也開始精打細算,拼多多比淘寶更“香”、窮鬼套餐比華而不實的輕食更具性價比,就連商城也只逛b1b2。
喜歡盒馬是因為提供的管家式服務,現在發現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管家。樓下開超市的大爺都開始做上門配送服務和私域運營了,打工人9點多回到家,下意識打開盒馬想買點水果,發現只能等明早配送了,而樓下超市社群還在玩水果接龍送貨上門,真正的寒心不是大吵大鬧,而是平靜地卸載app。
畢竟能過過,不能過就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