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82家全國首店落地,北京首店數量超越上海
來源/壹覽商業
撰文/蒙嘉怡
2024年第一季度消費行業呈現穩步回暖趨勢,品牌們的首店情況也在升溫。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4年第一季度品牌們共開出82家首店,與2023年同期相比多開29家,同比增長53.7%。其中,1月份為新開門店最多的月份,數量達47家,是2022年10月以來落地首店最多的月份,占一季度開店總量的57.32%。
從大類看,穿和吃仍是熱門業態。其中,一季度共引進35家餐飲品牌全國首店,占比為42.68%,同比增長了150%,包含餐廳、咖啡、新茶飲、烘焙、零食、酒水、甜品七類細分業態。
01
華東仍是熱門區域
從區域來看,華東地區依舊是首店集中地。一季度共有38家首店落地華東,占一季度開店總量46.34%,而后依次是華北地區16家,占比19.51%;華南地區與西南地區10家,各占比12.2%;華中地區4家,占比4.88%;西北地區、東北地區2家,各占比2.44%。
各大品牌將華東地區作為其全國首店的入駐區域,與當地的經濟活力密不可分。沖之星云統計的數據顯示,華東地區人均GDP折算為1.61萬美元,排名第一。
壹覽商業認為,品牌選擇華東作為首店入駐區域情有可原。首先,華東地區是全國商業的中心地帶,其商業城市規模龐大,零售市場廣闊,銷售額位居全國之首。同時,消費人群十分多元化,消費能力也位居全國前列,品牌能夠在此嘗試新花樣。此外,華東地區還擁有大量的商業載體,包括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商業街區等,這些商業載體類型豐富,能夠滿足各種消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地區首店數量顯著上漲。2023年一季度,西南地區首店數量僅有5家,全年為15家。今年一季度為10家,同比增長100%,且首店基本落地在成都與重慶兩個城市。
在壹覽商業看來,首店選址變化也能體現出經濟發展變化。2023年,四川全年GDP分別首次邁上6萬億元臺階,躋身全國前五,成為中西部經濟第一大省。其中,成都市以2.2萬億的GDP,位列全省第一。重慶邁入3萬億,增速達6.1%。
02
上海、北京仍是首店圣地
一季度內,全國首店落地TOP3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南京,北京以16家全國首店領跑全國;其次是上海,落地了15家全國首店;南京則擁有9家全國首店。
上海一向被稱為“首店圣地”。壹覽商業數據顯示,2023年至少有84家全國首店落地上海,占比高達42.2%,位居首位。2024年一季度更是落地12家全國首店、3家全球首店。作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上海擁有最好的商業環境,高度發達的經濟,而上海也是最早在地方政策上提出促進首店經濟的城市,多重因素作用下,上海自然受到品牌喜愛。
不過,今年一季度北京落地的首店數量超越上海,成為全國首店最多的城市。
在壹覽商業看來,首店選址除了與城市的經濟環境相關,還與政策支持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據新京報報道,2023年3月9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了首店申報指南,其中,對零售品牌的亞洲首店、中國(內地)首店的最高支持分別為500萬元和200萬元。據統計,北京一季度有1家全球首店,1家亞洲首店。
從北京市2023年1-10月的全國首店數來看,政策影響十分明顯。在首店指南發布后北京市共落地了16家全國首店,占總開店數84.2%。
03
本土品牌快速增長,國外品牌正在崛起
在第一季度,國內品牌全國首店新增數量顯著提升。
從品牌屬性來看,中國本土品牌(含港澳臺)共有58家,占比為70.73%,包括完美日記、瑞幸咖啡、安踏及其子品牌。國際品牌也保持穩定步調布局中國市場,去年一季度國際共開設22家全國首店,占總首店數四成,今年開設了24家全國首店,數量微增,占比縮小。
其中,約有50家新的本土品牌落地,平均每1.8天就有一個品牌誕生,從側面說明我國市場環境對本土新興品牌成長非常友好,推動國貨品牌消費升溫。
除此以外,不少海外品牌選擇在中國開出亞洲甚至全球首店。lululemon在北京推出亞洲首家男裝獨立門店,華倫天奴在南京推出全球首家色彩精品店,博世家電在上海開出全球首家旗艦店等。
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對《壹覽商業》表示,海外品牌選擇在中國開設其全球首店,既表明了中國市場存在巨大潛力和吸引力,也顯示了中國的經濟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全球首店落地中國,不僅有利于推動中國的消費升級和國際化進程,也為海外品牌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實力、拓展業務的新平臺。
總體而言,2024年一季度全國首店穩定發揮,首店數量不斷增加。一方面意味著我國的消費能力提升,市場環境優化,投資者對未來的信心增強。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品牌提升知名度,吸引流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開店容易守店難。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杭州26大商場共計引入各類首店322家。截至2023年6月,這191家中正常營業159家,暫停營業1家,歇業關閉31家,其中歇業門店在全部開業門店中占比16%。
在壹覽商業看來,“首店”并不代表一切,這個名頭帶來的流量能否持續,最終還得看品牌產品質量和運營水平。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