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香水帝國Puig
來源/卿照
作者/李偏偏
“本土美妝品牌將勢不可擋般崛起”,這樣的論調,是中國化妝品行業最近一個時期的主要敘事邏輯。
我們對此并不懷疑。尤其是當我們的產業研究,不斷深入的技術線條深處時,更加對這條主旋律充滿信心。
但東方智慧向來講求“見賢思齊”。自信與樂觀重要,識別與正視差距同樣重要——就在本月初,西班牙美妝品牌Puig(普伊格)IPO并突破千億人民幣市值,使我們對其近距離觀察后發現一個重要真相:
這座“香水帝國”底層商業邏輯所蘊含的產業認知,至少領先中國美妝行業15年。
01
Puig是誰?
對中國消費者而言,這家龐大的美妝集團可能還略有陌生。
事實上,Puig集團已有110年歷史,只是在近幾年才逐漸走進中國大眾視野。大多美妝愛好者都聽過或用過其旗下的品牌,比如時下正火的彩妝品牌Charlotte Tilbury(CT彩妝)、香水品牌Byredo等,此外,Puig集團也投資過新銳國產香氛品牌氣味圖書館。
為了描述Puig集團的畫像,我們可以用三個關鍵詞對其進行高度概括:香水家族、發展迅猛、垂直壟斷。
一、香水家族
Puig集團的前身是一家小型香水公司,由Antonio Puig于1914年創立。設立至今,Puig始終是一家家族企業。
管理方面,Puig集團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領導者分別為Antonio Puig、Antonio Puig Jr和Mariano Puig和Marc Puig,Marc Puig于2004年正式成為Puif集團的第三代繼承人和首席執行官,也是Puig集團上市的主導者。
Puig家族同樣掌握著集團的主要股權,公開信息顯示,上市后,Puig家族仍掌握71.7%的股權,以及保留在董事會中92.5%的投票權。
在發展過程中,Puig不斷地擴大自身業務版圖,從香水起家、到彩妝、再到時尚領域,現在的Puig集團在10個國家擁有17個品牌,組成香水和時裝部門、美妝部門和護膚部門三大業務主線。
其中,香水與時裝業務構成Puig集團的基本盤。據招股書,2023年Puig集團總營收43.04億歐元,香水與時裝業務貢獻了其中的72.37%(31.15億歐元)。
二、逆勢增長
先用一組數據了解一下國際美妝大牌們的生存實況,總體來看,近三年一眾國際美妝大牌的業務正處于微漲,甚至收縮的態勢。
以2023財年收入變動情況來看,寶潔集團同比增長2.27%、資生堂同比下滑8.8%、雅詩蘭黛集團同比下滑10%。
圖:Puig集團近三年營收,來源:招股書
在此背景下,Puig集團在2022年、2023年分別保持40%、18.9%的高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Puig集團營收在2019年才達到20億歐元。也就是說,在整體消費決策日趨謹慎的四年時間里,Puig集團逆勢完成了營收翻倍的目標,Puig近兩年業績平均增速更是超50%
三、資本杠桿
Puig集團的發展史近似于Puig家族的投資史,Puig踏入新領域/新地域的通用方式為投資該領域/地區的品牌。
根據公開信息整理,Puig集團旗下品牌矩陣幾乎都來自于收購。其中,按營收排名前三的品牌Rabanne, Charlotte Tilbury,Carolina Herrera同樣系收購而來。
圖:Puig集團收購活動匯總,來源:公開信息,錦緞研究院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Puig集團品牌雖然定位高端,但旗下品牌產品實際定價并未落在高端價格帶內,其提供的更像是差異化的“性價比式高奢體驗”。比如,Rabanne時裝價格在20-40美元區間,遠低于奢侈品牌價格;定價區間在20-100+美元的CT彩妝,被稱為“”平替版Tom Ford”。
02
垂直壟斷
那些看似新的,其實都是舊的。Puig集團與上一次消費升級熱潮中,風險基金所采用的“投資公式”十分相似:
洞悉趨勢(確保增長性)→尋找半成熟標的(鎖定確定性)→大手筆投資→營銷造勢(投后賦能)→收入暴增……
以洞悉趨勢為投前切口,你可以看到Puig集團所相中的品牌與時代的共振。
隨著最具自我表達欲望的Z世代消費力崛起的,是小眾香氛的強勢增長,據全球咨詢公司歐瑞國際Euromonitor預測,到2020年大眾香水市場將下滑15%,而小眾香水高端香水市場將增長18%。
Puig先后收購的Penhaligon's、Dries Van Noten、L‘Artisan Parfumeur和Byredo等,都是小眾香氛的代表。
選擇半成熟標的是Puig集團投資成功率高的根本原因,那些被Puig集團投資的品牌往往在此就頗有增長確定性。
為此,可以看到Puig集團為收購這些品牌,常常在國際時尚集團虎口里奪食。要知道,Byredo、Charlotte Tilbury都是近幾年行業內公認處于上升趨勢的明星品牌。
Byredo成立(2006年)的第二年,進入美國奢侈品百貨Barneys New York,次年成為銷量第二的香水品牌,同時被雅詩蘭黛、歐萊雅看中,估值達到10億歐元;
而曾任Tom Ford品牌彩妝師的英國化妝師,在創立CT彩妝之前,就與卡戴珊等名人名流交好,且自身在Instagram擁有超過200萬粉絲,隨后CT彩妝成立后迅速躥紅美妝界,被稱作“平替版Tom Ford”,是行業內無可爭議的明日之星。因此,聯合利華、歐萊雅、資生堂同時投來橄欖枝。
當然,收購這些初具確定性的品牌花費了Puig不小的成本,據相關媒體報道,2011年至今,Puig集團在已披露的收購交易中投資額超過25億歐元。
以營銷造勢為投后賦能方式,你可以看到CT彩妝與Byredo遍布社交媒體的營銷轟炸。
事實上,Puig集團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捻熟造勢營銷手法。
上世紀50年代,法國制香工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法國香水奇貨可居。Puig集團在法國建工廠和辦事處,一個西班牙設計師+西班牙投資+法國生產的熱門法國品牌就此橫空出世。
或許,就是Puig家族為小眾品牌賦能的成功經驗,才能讓其屢次在與歐萊雅們的競爭中勝出。
最后,你可以納入Puig集團體系的品牌們節節開花:
2017年,Penhaligon’s、L’Artisan Parfumeur和Eric Buterbaugh實現了銷售額的兩位數增長;
2022年,CT彩妝成為年度最受歡迎的彩妝品牌,營收達到3.1億英鎊,同比上漲38%;
2023年,時裝品牌Rabanne成為Puig旗下首個凈收入超10億歐元的品牌;
Carolina Herrera的Good Girl香水登上美國暢銷香水榜的第二名;
……
同時,Puig集團在全球精選分銷香水業務中占據了11%的市場份額,幾乎垂直壟斷了全球小眾香水賽道,成為新一代千億美妝集團。
03
中國映射
Puig集團的發展趨勢與規劃中,可以看到,其將中國市場被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去年,亞太地區為Puig集團貢獻了10.2%的營收,其中,中國市場同比增速達到25%;未來,Puig集團計劃預計到2025年,中國市場銷售額將占全球的25%。
事實上,Puig集團早已發現中國市場的潛力:
2019年,Puig 旗下兩大沙龍香水品牌:Penhaligon's 和 L'Artisan Parfumeur開始進軍中國市場;2021年下半年,Puig 旗下四大品牌在中國內地密集開設獨立精品店,不到半年時間就開出了十余家門店;同時,Puig集團的Christina Louboutin等品牌再次入駐中免集團三亞國際免稅城。
此外,2021年Puig還參與了中國香氛品牌氣味圖書館的B輪融資,作為擴大中國市場版圖的確定性舉措。
如果回顧Puig家族發展史,你會發現Puig家族在時尚領域的初始積累實際是“選擇大于天賦”。
20世紀初,Antonio Puig(Puig集團創始人)是個妥妥的富二代,家里做農產品出口貿易生意,本該接班的Antonio Puig因留學期間接受熏陶,迷上了香水,于是1914年回到西班牙創立了香水貿易公司——Puig集團前身。
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立的西班牙為戰爭雙方提供物資,經濟反而得到發展,Antonio Pui的香水貿易生意也越做越好。到1920年,Antonio Puig做出了西班牙生產的第一款口紅(Milady),此時更加富有的Antonio Puig直接買下口紅生產供應商的整個工廠。
至此,Puig集團依靠財力和經商頭腦踏入時尚圈,隨后依靠財力再次實現從香水貿易到口紅生產的轉型,正式在時尚美妝行業立足。
遵循這一發展軌跡,中國完全有機會誕生自己的Puig。
一方面,中國美妝市場具備強勁的發展潛力。公開數據顯示,秉承著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線上渠道的崛起,在最近的十年里,國貨美妝市場規模持續飆升,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3.18%;天貓銷售榜單中,珀萊雅也曾在反超榜首歐萊雅,充分展現了個體品牌的活力。
另一方面,在國貨崛起的勢能中,具有資金實力和商業嗅覺的投資機構、了解行業趨勢和運營規則的美妝集團,從細分賽道或產業鏈著手,完全可以借鑒Puig的路線。
04
新王啟示
Puig集團上市的意味著,美妝行業“垂直一體化壟斷”新玩法已被驗證可行。
回看百年美妝發展史,可以將其歸結為三個主要階段:
1)各自為政的探索期(1920年-1950年):期間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各國家地區之間經濟與技術發展進程差異大,美妝行業的的利潤以國別為特征來劃分,那些誕生于經濟發達、技術先進國家的品牌,往往掌握著最豐厚的利潤。
以香水為例,受19世紀初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法國的紡織、化工技術都得到了飛速發展,為后來時尚先鋒們表達思想提供了有力工具,在此期間法國時裝、法國香水風靡全球,香奈兒是法國品牌在全球時尚圈掌握話語權的個中代表。
2)營銷主導的擴張期(1950年-1980年):二戰后,各國開始戰后修復,此時經濟穩步增長。放眼國際市場,各美妝品牌百家爭鳴,為了獲取市場,美妝大牌們第一次“立人設”。住過貧民窟的猶太女孩給自己取了個貴族名字——雅詩蘭黛,在高端街區不斷開店;同時期,歐萊雅獲得奧斯卡廣告獎(1953年)。
3)技術主導的深耕期(1980年-2010年):內卷之后,各美妝大牌初具規模,商業營銷所牽引的增長勢頭逐漸衰弱,于是此時美妝行業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市場倒閉品牌尋找新的故事——成分。
接近1980s,SK-II從釀酒原料中提煉出了Pitera,是最早的成分故事;80年代的日本化妝品企業更是從膚質入手,大講成分故事,牽引著整個日本美妝產業崛起;再后來,寶潔深耕煙酰胺、歐萊雅綁定玻色因……美妝品牌們紛紛鎖定不同原料賽道相關的市場利潤。
4)新王與新業態(2010年——?):營銷故事講到尾聲,原料技術逐漸追平,Puig集團作為新業態代表成為美妝新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Puig集團的產業并購與整合主要密集發生在2010年后,近15年的整合換來業績與市值的驚人增長。
事實上,上世紀五十年代,在Antonio Puig Jr接管Puig集團時,就奠定了Puig集團獨特的發展路線。
放眼當時的美妝、時尚、香水市場已經巨頭林立,比起硬著頭皮內卷營銷,Antonio Puig Jr選擇的是差異化競爭—以資本手段整合設計師與產業鏈,即先與設計師合作再合資建廠,進而擴容產品矩陣與市場占有率。
此后Puig集團一直延續這一發展邏輯,今天的Puig的千億市值,已經驗證了“垂直一體化壟斷”這一升級玩法的可行性。
再看國貨發展,2016年-2021年,國貨美妝品牌們依靠互聯網渠道迅速走過營銷擴張期;同期,原料工廠通過加深消費者教育,將成分植入消費者心智;2024年,成分黨的故事接近尾聲,各美妝品牌擁擠在成分賽道中細分再細分。
超精細化運營業態已經限制了行業規模的發展,2024年Q1,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僅達到同比持平水平。很顯然,國貨美妝也來到了增長減速期,國貨美妝到了不得不思考新增長邏輯的時刻。
放眼當下,Puig恰恰為它苦于在紅海中破解消費心智之局的中國同行們,提供了一個別致的參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