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商超,關掉也好
出品/聯商網
撰文/袁則
幾年前在互聯網上看到的一句話,“你老了,就該死”!這句話看上去有些扎心,但也是規律。如今的傳統商超,也正面臨著不斷興起的新零售業態沖擊。
01
傳統商超的危機
近日,華潤萬家在廣州、佛山、上海等不同城市疑似陷入閉店潮的消息引發熱議,根據聯商網的統計,2024年4月,華潤萬家在全國至少關閉了8家門店;而2024年一季度,全國至少有31家超市歇業,涉及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物美、天虹超市、盒馬鮮生、卜蜂蓮花等知名品牌。
傳統商超的危機,是個老話題,每到知名品牌關店或出現負面消息,這一命題總歸會被提及,唏噓之后,許多人已經見怪不怪了。
能夠印證的,還有各超市上市公司的業績:
5月23日,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發布2024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25.67億,同比下降13.3%,年內虧損16.68億,關閉了20家大賣場,虧損的主要原因為負現金流閉店、關店及關店的資產和商譽減值。
在營收上,大潤發近7年連續下滑,已從2017年的1023億跌至725.67億;還有永輝,2023財年營收786.42億,同比下滑12.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3.3億,兩家標桿企業的局面,正是傳統大賣場境遇的體現。
據聯商網統計,2023財年,14家超市上市公司,營收增長的有4家且增幅均不超過10%,占比不足三成,而凈利增長的有10家,只不過8家出現虧損,占比近六成;到2024Q1,統計的9家超市上市公司中,營收增長的僅有3家,利潤增長的有4家,與復蘇態勢相比,形勢依然不樂觀。
財報亮點陳述中,大多乏善可陳,即便有諸如數字化、新業態等業務,對業績的拉動作用也非常有限,其中的利潤改善跡象,多以成本費用節省為主,放到趨勢里,仍缺乏長久動力。
但最讓人無奈的,還是企業策略上,面對一個龐大的實體系統,許多企業陷入了幾近躺平的境地。
02
電商的沖擊
與之對應的,是頭部電商公司,他們似乎更快的得到了復蘇。
2024Q1,頭部電商公司一家就可秒掉幾家實體零售的業績,相對而言,利潤更是有大幅的提升。
電商公司近幾年也曾遭遇過質疑,特別是阿里和京東。近兩年,也成了電商們的調整和反思期,隨著創始人的回歸,大廠們采取了有些相似的動作:
(1)用戶戰
無論阿里的三大回歸(回歸用戶、回歸淘寶、回歸互聯網),還是京東三大必贏戰(內容生態、開放生態、即時零售),電商公司最明顯的都是扛起用戶大旗,百億補貼、以舊換新、送貨上門、升級VIP服務等,都在死磕用戶效率。
近期京東將小時達和京東到家升級為京東秒送,即時零售領域也在向極致卷。
(2)吸納優質供應商
京東的2023年開啟春曉計劃,通過“0元試運營”“新店大禮包”、取消平臺使用費等12項扶持舉措吸引商家入駐,2024年先后與聯想、3M、雙匯、九牧、小米等達成戰略合作,2024年618更是制定了超級增幅計劃;阿里更改供應商考核方式、加強與核心商家的互動,唯品會推動與供應商的合作定制;抖音也是通過各種政策吸引商家。
核心一點,都是著力改善平臺的供給側生態,提供更多的用戶價值。
(3)人工智能戰
幾乎所有的大平臺都推出了自己的AI工具,阿里推出通義千問并強化月之暗面等AI投資,京東發力言犀大模型、京麥平臺及數字人,唯品會的“朝徹”大模型注重AI生成提升運營效率,抖音推出豆包等多款AI工具,拼多多雖然沒有公布大模型名字,但其一直在研發方面投入,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
所有這些動作,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的利益和效率邏輯;有豐富的供應商、優質低價的商品、高效貼心的服務和高效自洽的運營體系,不管是傳統零售還是電商,企業無外乎是融合了用戶、供應商、員工及企業價值的生態體系。過去傳統大賣場風火的時候,處理的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時代推動了工具和方式的升級。
但比較傳統零售與電商企業的作為,我們能看到明顯的差距。如果這是一場戰爭,形式上已經不再對稱,這樣一比,許多傳統商超必死無疑。
過去,電商對實體造成很大沖擊,但比較當下企業的作為,我們判斷,下一階段,這個沖擊只會更大,而不會更低。
03
胖東來能救誰?
英偉達CEO黃仁勛曾經講了一個“未來成功早期指標”的概念,他說,“你應該尋找未來成功的早期指標,越早越好,原因是你想盡早的看到自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可能那是科技行業,對線下零售來說,更需要思考的是自己的“新線下”,到底要有什么支點?
2024年4月以后,胖東來幫扶步步高得顯赫成績,在行業樹立了救贖的標桿,學習胖東來成為一種解決方案。
但整個行業的進步,靠胖東來一家幫不過來,也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學胖東來。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是否也走在通往美好的邏輯之上。
胖東來最值得珍惜的,還應該是其價值體系,但最終的價值實現,還是靠企業的現有資源。
標準的背后,是胖東來對于員工、商品、供應商、賣場及顧客這些資源的定位思考,更是如何優化這些結構要素價值動能的規劃,他應該是中國超市零售業自我參考的坐標和積極踐行的階梯。
只是我們不知道,面對如此繁重的門店存量,傳統商超可以用怎樣的勇氣和魄力,去破去立,給市場一種徹底的改變,包括員工面貌、商品表現、供應商層級、合作政策等。
許多事情,如果當前已經失效,并且沒有未來成功的早期特征,盡快修正可能是最佳選擇!即便胖東來,也會有力所不能之處,就像虧損門店,于東來也說,虧損大了,做的不好,關閉了也是好事。
這樣企業就有更多的資源,能把好店守住,讓基本盤資源有更好的體現,也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一些杠桿價值更大的事情。
04
實體零售的自救
但做好,還是我們的期望,對很多大店來說,畢竟在解決就業、服務輻射和連帶產業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作用。
近兩年傳統商超也做了大量的轉型動作,比如轉型會員店、嘗試折扣化、壓縮面積、精簡品項、調整賣場、做小業態,還有開展數字化等,但對于大盤,似乎總體效果不大。
實體零售也無法像線上公司一樣,一夜之間讓顧客界面大變樣。在傳統的管理體制下,不管是全國總部還是區域總部,似乎都很難在短時間,讓品牌形象有大的改觀,一家一家的調整,最后往往成了蹺蹺板游戲。
經過近十年新零售的沖擊,今天我們更能夠清楚地看到,實體零售業本質上是一個慢生意,所以他也需要用慢邏輯,踏踏實實的把生態圈每個環節做好,而胖東來、山姆還有開市客,都在一直這樣踐行。經歷過浮躁、沖擊,傳統零售業更需要回歸它的本來邏輯。
對許多門店來說,商品老化,價格虛高,員工也沒有激情,賣場沒有煙火氣,從總部到門店缺乏活力,許多生意變得惡性循環,而組織層級、腐敗問題,使整個企業組織顯得非常笨重,改變的難度不是一點半點。
就像華潤萬家,企業還在立足轉型精品超市,可能看到以下的對比,我們就很難有信心。
所以今天閉店的,更多是過去問題的積累,隨著線上進一步開卷,整個市場的供給結構可能出現進一步過剩的局面。
對于那些低效的門店來說,當一切進入惡性循環,也許早些關閉,是最好的局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