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端消費市場降溫,SKP們還有成長機會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編輯/娜娜
武漢的SKP開業了,很多人議論其生命力,筆者認為樂觀。
起碼目前SKP店鋪品牌是行業的標桿,代表高端服務及奢侈品消費需求的走勢,這種消費市場有特殊的構成機理,與當地現有商業的套路有差異,決定了其美好的前景。
1、SKP一脈有日本百貨文化元素
有媒體文章說“SKP”的稱呼很奇怪,其實了解日語的朋友就不覺得奇怪了,S、K是源于原名“新光天地”的“新光”兩字的日語發音“Shin Kong”的首字母連音,P代表“Place”。 “新光”源自臺灣的新光三越,是臺灣新光集團和三越集團合作,與1991年成立的臺灣企業“新光三越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三越伊勢丹控股出資43.4%。雖然后來北京的店鋪按約定不能用“新光天地”名稱,但是從進門迎賓環節開始,依然可以看到SKP運營環節有一些日式百貨店的元素。
再看看新光三越集團的動態,2020年,新光集團創始人吳火獅的女婿、新光三越成立以來擔任總經理和董事長的吳東興去世,三越伊勢丹控股的村上英之接替董事長,吳昕達為總經理,日式味道更多了。從2023年10月更新的日本資料網站看,新光三越麾下的店鋪包括蘇州店(2015年6月25日開業),重慶店(2017年8月9日開業), 成都店(2019年12月25日開業)。
當然,兩個脈絡的店鋪的經營手法有很多不同,不過,這些店鋪傳達的信息都帶有三越伊勢丹的“尊貴”、“高級”和“城市”、“時尚化”的融合色彩,這種軟性文化元素延續的是至誠服務和誠信商品的硬核、是吸引高端消費的根本,比起商品組合本身更有說服力。
從消費端評價,大家看重的是高端品牌商品的正宗、齊全、服務、匯率帶來的價值,依此排序比較,以北京SKP為例,其吸納的是整個華北大區域的特定需求,其會員構成成為開辟西安市場的重要理由。SKP的智慧,在于將日本百貨店的某些元素傳導過來,轉化生成獨到的運營法則,又結合了其它元素,在偌大區域鮮有對手,形成獨有的競爭優勢。
這種運營方略,恰好因應了大陸特有的饑渴式精神需求。
2、大陸高端服務和奢侈品需求旺盛
有日本研究者分析,整體國際奢侈品市場在波動或者萎縮,大家普遍看好大中華市場,盡快有分析說這里消費結構很難理解,在消費極端分化的情況下,奢侈品市場依然火熱。
從陸續披露的上半年業績看,國際奢侈品幾個代表品牌似乎多數不太樂觀,其中,LVMH一季度總體下降1.6%,主力品牌LV下降2.2%,Kering S.A.一季度下降11.3%,主力品牌GUCCI從前期下降5.9%,本期一季度又下降20.5%,低迷加劇。此外,VERSACE從前期增長1.7%到本期下降6.9%,JIMMY CHOO從前期增長3.3%到本期下降2.4%。KATE SPADE NEW YORK從前期下降1.8%到本期下降5.9%。COACH從前期增長0.8%到本期增長3.6%,保持增長趨勢。HERMES業績最好,本期增長12.6%,而且這些品牌業績主要增長點是在東亞。
其實,這不是一時現象,數年前歐美奢侈品市場就開始逐漸理性、冷卻,只有大中華區為主的東亞消費市場熱情不減,尤其是大陸奢侈品市場深不可測。按理說,中國大陸擁有優秀的工匠人才,高質量的材料和有才華的設計師,消費者的愿望也越來越高大,打造奢侈品牌的要素似乎很齊全,但是并沒有出現一個類似奢侈品的存在,因為我們缺乏奢侈品經營哲學:自立、自由、至誠的價值觀支撐,愈是缺乏愈是追求,向上層階級攀爬的饑渴式需求和轉移替代消費,是奢侈品品牌無法出生、社交需求連綿不絕的內在理由,由此衍生出正品、高仿真、A貨、B貨等奇葩市場。
為了求真、便宜、有面子,國內有時不方便,怎么辦呢?外溢、東渡。
3、大陸游客在日“吃泡面、買LV”?
大陸的幾個SKP店是不夠便利的,有時辦事急用又來不及跑到北京購買,于是借助赴日旅游名義,一舉兩得。
2024 年4月17日,日本政府旅游觀光廳發布第一季度赴日游客消費動態調查報告。訪日游客消費總額超過1.7萬億日元,比2023年同期增長73.3%,比2019年同期增長52%。
就普通游客而言,排在前五位的區域訪客消費合計達到1.1807萬億日元,占比66.9%,東亞4個區域合計為1.012萬億日元,占比57.4%,主要貢獻者是中國大陸3526億日元,總體占比20.1%,回到2019年第一的位置,第二位到第五位的是中國臺灣、韓國、美國、中國香港。
其中,中國大陸普通游客人均旅行消費額為29.7萬日元,遠高于整體人均21.1萬日元的水平,人均購物消費額為13.3萬日元,高出總體人均購物消費額6.18萬日元的一倍。
中國大陸游客主要購買的品類包括:化妝品、香水,購買率50.3%;服裝,購買率41.2%;醫藥品,購買率38.2%;鞋、包、皮革制品,購買率27.6%;另外是高價格的奢侈品,包括手表、相機、珠寶、貴金屬等。
轉眼年度過半,2024年7月19日,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發布4、5、6三個月訪日游客消費動態,總體消費額為2.137萬億日元,比2023年同期增長73.5%,比2019年同期增長68.6%,呈現驚人的高速增長趨勢。
赴日游客總數為888.9萬人,游客人數最多的五個區域依次來自:第一、韓國208.8萬人;第二、中國大陸150.2萬人;第三、中國臺灣144.6萬人;第四、美國77萬人;第五、中國香港64.6萬人。前五個區域中,只有中國大陸人數相當于2019年同期的75%,與2019年比較,增長最高的是美國54.5%,其次是中國臺灣,增長24%。
消費額最高的五個區域依次來自:第一、中國大陸4420億日元,總體占比20.7%;第二、美國2781億日元,總體占比13%;第三、中國臺灣2639億日元,總體占比12.4%;第四、韓國2232億日元,總體占比10.4%;第五、中國香港1743億日元,總體占比8.2%。五個區域游客消費合計占比64.7%。
購物消費額為6641億日元。消費最高的五個區域依次來自:第一、中國大陸2205億日元,在購物類消費中占比為33.2%;第二、中國臺灣1001億日元,在購物類消費中占比為15%;第三、中國香港736億日元,在購物類消費中占比為11%;第四、韓國709億日元,在購物類消費中占比為10%;第五、美國433億日元,在購物類消費中占比為7%。
綜合人均消費排在前三位的是,法國41.8萬日元,英國41.7萬日元,澳大利亞40萬日元。
在各項旅游消費中,單項購物消費人均為7.3萬日元,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國大陸13.89萬日元;中國香港11.38萬日元;法國8.27萬日元。
通過數據比較,中國大陸游客人均消費相當于法國的68%,購物消費一項卻高出法國近70%。顯然,購物消費是中國大陸游客去日本的第一需求,似乎依舊保持著“吃泡面、買LV”的狀態。
4、大陸游客應援日本百貨店業績的故事,會持續嗎?
只要市場支持機制經常穩定在類似用“CHU KOU”標注解讀公交站“出口”的水平,精神升階的饑渴式需求就一直存在,外溢高價值滿足形式就會一直存在,而日本百貨店的國際化服務和MD組合就是最佳選擇目標。
看主要百貨店4月與6月的業績演變。
2024年4月,日本4大百貨店銷售業績全面提升,三越伊勢丹百貨店同比增長15.2%、大丸松坂屋百貨店增長13.5%、阪急阪神百貨店增長19.9%、高島屋百貨店增長16.3%。
三越伊勢丹控股的三大本店,伊勢丹新宿店增長17.6%、三越日本橋店增長10.8%、三越銀座店增長29.1%。引領高增長的品類是奢侈品品牌、設計師品牌的衣料品、包、珠寶、化妝品。女裝增長16.2%,男裝增長17.2%,化妝品增長26.2%。
大丸心齋橋店增長37%,大丸京都店增長25.3%。免稅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2.6%,客數增加138.5%,客單價增長31.1%。
阪急本店增長29.8%、阪神梅田店增長5.7%。免稅品銷售額增長3.5倍,業績突出的阪急本店增長3.6倍。
高島屋10個店鋪增長17.3%。免稅品同比增長209%,比2018年增長112.2%。
2024年6月份,4大主要百貨店業績繼續高速增長,阪急阪神百貨店增長25.5%,三越伊勢丹控股增長24.2%,大丸松坂屋百貨店增長19.8%,高島屋增長17.2%。
三越伊勢丹控股的三大本店合計增長27.3%,比2019年增長44.4%。訪日游客消費帶來的免稅品銷售額比2023年增長2.3倍、比2019年同期增長2.7倍。
高島屋大阪店增長25.9%、京都店增長24.2%、新宿店增長22.8%,免稅品銷售額增長約2.2倍。
阪急阪神百貨店免稅品銷售額增長同比增長2.7倍,大丸松坂屋百貨店免稅品銷售額增長約2.3倍。
主要百貨店業績持續暴增,不得不一再向上修正經營計劃。
6月28日,大丸集團(JFR)將本年度銷售額目標從1.2萬億日元增加到1.215萬億日元,營業利潤從375億日元增加到415億日元。高島屋店鋪的銷售額從4970億日元增加到5114億日元,營業利潤從500億日元增加到550億日元,免稅品銷售額從850億日元增加到1250億日元。銀座大街上“老邁”的松屋百貨店也將凈利潤指標從14億日元,猛增到30億日元。
他們給出的理由都是中國大陸游客的奢侈品購買貢獻增幅驚人。
在大陸草根階級消費萎縮哀嘆的情況下,在部分偽官員占據百貨店決策位置的情況下,在一眾百貨店吃不上飯面臨虧損倒閉的情況下,大批游客應援日本百貨店,是用腳投票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其持續性沒什么可懷疑的。
5、結論:SKP們的成長機會,可以看好
從赴日游客消費數據,看出三個特點:
一、除了美國以外,其它前4個區域都是大陸市場曾經的覆蓋范圍,特別是韓國和中國臺灣赴日游客增量迅猛,在2019年以前很長時間,其中一定比例的周邊區域的跨界消費是瞄向大陸市場的,然而現在一股腦地集中到了日本。這個現實,與我們追求的高質量國際消費城市很是不搭,我們能做些什么有用的?
二、在大部分區域赴日游客人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情況下,中國大陸赴日游客人數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連續3個月停留在70%上下,但是,購物消費總額卻接近了2019年同期水平,說明大家是有一定消費潛力的,不愿意在國內消費,是經營質量太差,顧客獲得價值太低。
三、在大陸特制社會架構下,市場結構也是極有個性的,以SKP為代表的高端撇脂經營者,吸納了一部分日式百貨的風格,打造出適合這種獨特需求的產品,符合市場需求邏輯,包括新光天地以及其它主要城市的百億級高端定位店鋪,只要不是主觀決策層出現混混當政,運營團隊不拉跨,未來一段時間成長機會還是可以看好的。
至于,大陸游客人數沒有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除非徹底閉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