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上市、完成整改、凈利腰斬,阿里迎來新拐點
出品/鋅財經
作者/路世明
2024年8月,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注定會是載入其發展歷史的一月。
回顧8月,阿里一共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在8月15日發布了財報,二季度現金流腰斬、上半年凈利潤腰斬;二是在8月28日成為在港交所紐交所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三是在8月30日完成了三年整改。
這三件事,無論哪一件拎出來,都意味深長。而這三件事的發生,也代表著阿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至于是向上還是向下,則極度考驗著阿里的心態、戰略、動力。
眼下,電商依舊是阿里的基本盤所在,是最為核心的力量,然而國內電商格局相比早年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京東、抖音、快手、拼多多、美團,每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都在提醒阿里,想要“回到過去”堪比登天。
巨大的壓力之下,阿里接下來的路,又該怎么走呢?
01
雙重主要上市,圖什么?
8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公告,阿里巴巴今日正式完成香港雙重主要上市,成為在港交所和紐交所雙重主要上市的公司。
自雙重主要上市生效之日起,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的第二上市地位正式變更為主要上市地位,股票標記中代表第二上市的“S”也從其港幣及人民幣柜臺的股票簡稱中刪除。
阿里巴巴港股 來源:雪球
所謂的雙重主要上市,指的是同一家公司在兩個不同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行為。
阿里巴巴在2019年以"二次上市"模式回歸港股,但紐約仍是其主要上市地。可以理解為在二次上市的狀態下,港股就是阿里巴巴的“分會場”,美股才是其主場。
不過,雙重主要上市后,港股和美股都將變成阿里巴巴的主場,阿里巴巴在港股的股價會相對獨立,受美股股價波動的影響會比過去小很多。
目前,采取雙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港的中概股公司不多,但也不少。比如百濟神州、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貝殼等。為人熟知的其他互聯網大廠百度、京東、網易等,在港交所還處于二次上市的狀態。
當然,雙重主要上市也意味著雙重監管,需要符合兩地上市公司的規則,這也對阿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是唯一一家主動從二次上市轉變為主要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的互聯網技術公司。
從目的來看,阿里此次雙重主要上市,也許是出于降低潛在退市風險的考慮。在較早之前就有消息傳出阿里巴巴被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兩年后可能面臨著退市的風險。
雙重主要上市后,香港的上市地位和美國紐交所屬于同等地位。根據規則,即使將來阿里巴巴被禁止在美國上市,全球的投資者依然可以通過香港來投資阿里巴巴。
此外,阿里巴巴近年來在美國市場的市值并不高,其美股市值最高位是2021年6月25日的6195億美元,截至9月4日,公司市值1977億美元,下跌了68%。美股市場顯然已經沒那么值得留戀了,分散風險、多鋪一條路,無疑是個明智的選擇。
阿里巴巴美股 來源:雪球
綜上不難看出,阿里雙重上市實質上是在面對當前市場波動,以及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下實施的一種策略。
當然,要想在港股獲得更多投資者支持,阿里還需在“內在”方面加把勁,用更好的業績表現來吸引投資者。
02
三年整改,改成什么樣?
就在完成雙重主要上市的兩天后,阿里再次成為了焦點。8月30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集團完成三年整改,取得良好成效。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公告中表示,阿里巴巴嚴格規范自身經營行為,認真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健全企業合規管理制度,提升平臺內商家和消費者服務水平,合規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總局將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堅實保障。
時間回到三年前,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開展行政指導,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全面自查整改,連續3年向市場監管總局提交自查合規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處以182.28億的罰單,而這個金額至今未被打破。
被約談后,阿里很快拿出了非常端正的態度,迅速給出了對應的整改方案:
在金融管控方面,螞蟻集團和整體申設為金融控股公司,全面納入監管;
在支付業務方面,回歸支付本源,堅持小額便民、服務小微定位;
在征信信息方面,依法持牌經營個人征信業務,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保障個人和國家信息安全;
在消費金融方面,將借唄、花唄全部納入消費金融公司,依法合規開展業務;
在消費者權益方面,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金融消費者+適當性管理。
這幾條方案看似簡單,但整改起來卻是傷筋動骨疼,甚至用“扒掉一層皮”來形容也不為過。為了完成整改方案,這三年來阿里做了不少事,具體來看包括以下:
全面停止“二選一”壟斷行為、健全企業合規管理制度、提交自查合規報告、加強內控合規管理、設立風險管理團隊、設立首席合規官、建立投訴和舉報機制、制定內部審查制度、定期討論內部監控事項......
經過阿里三年的自我調節,“利空”總算終于出清,“二選一”案也早于去年12月29日以京東勝訴、阿里賠償10億告終。
而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后,阿里則回應稱:“對于阿里巴巴而言,這是一個新的發展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創新,堅持合規經營,加大科技投入,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的確,阿里這艘巨輪如今完成了掉頭,正朝著新的、正確的航向出發。不過能否再次起飛,則依舊考驗著其能否繼續保持活力與創新,尤其是在“電商”這個基本盤層面,亟需有效、有力、有序的計劃和行動。
03
前路漫漫,仍舊艱難
毋庸置疑的是,阿里的核心業務一直以來只有淘寶和支付寶。
不過,如今支付寶已經單獨分拆出去,同時其他業務目前還都沒有規模化盈利的能力,因此只有淘寶在這個家里帶來源源不斷的用戶流量、交易量、現金流、規模化利潤。
然而從上月中旬阿里公布2024年二季度財報來看,淘天集團收入1133.73億,同比下跌1%,經調整息稅前利潤為488.1億元,亦同比下降1%,成為了六大業務集團中唯一收入負增長的集團。
來源:阿里巴巴2024Q2財報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拼多多的強勢崛起,以及以抖音為代表的直播電商的異軍突起,都給阿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就從目前市場格局來看,阿里、拼多多、京東、抖音電商四分天下,各自的零售GMV量級大致為8萬億、4萬億、3萬億以及2.6萬億。而阿里在國內的電商份額占比,也從當年的7成下降到4成。
并且,站在普通消費者的角度,想要買到品質稍微更放心一點的,會去京東;想要買到稍微便宜一點的,會去拼多多;需要馬上送到家的,會用美團;想要額外獲得一點情緒價值的,會用抖音......淘寶已經不再一個是“必需品”了。
此外,再從商家的角度來看,互聯網本質上是流量生意,而商家是跟著流量走的,也就是說哪里有賺錢效應,商家的廣告就會投向哪里。比如兩大直播平臺視頻號及抖音的廣告增速均保持高增長,這背后就是大量商家涌入后的結果。
圖:國內電商平臺
其實去年阿里的內部會議就在強調回歸淘寶、回歸電商、回歸互聯網。其早已察覺到電商這個基本盤已經出現裂縫,而如果這塊業務穩不住的話,阿里先前建立起的配送、支付、零售等完善的商業零售模式都會出問題。
作為阿里的基本盤,當前要重新穩固電商市場份額,給商家降本,給用戶補貼,可這些都要真金白銀投入。而今年二季度阿里巴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336.36億,同比減少26%,自由現金流173.72億,腰斬56%,整個前半年阿里凈利潤249.41億,同比減少54.65%!
是先“花錢”確保未來能賺更多的錢?還是先“存錢”確保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以及激烈的競爭中有余地?這對阿里來說,將會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可以預料的是,如果阿里再找不到“良藥”實現自救,那么淘天的業績仍然會出現下滑,市場份額也會隨之不斷下降,其他幾大業務也會隨之出現更多的問題。
那么站上“新起點”的阿里,又會做些什么呢?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