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口吃下7-11便利店,ACT究竟是什么來頭?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編譯/松柏
近期,“7-11便利店或被收購”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一方面,作為全球便利店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7-11在全球坐擁近85000家門店,運營良好、業績穩健,中長期發展前景明朗,且在業內享有盛名。
另一方面,收購方ACT的身份相對神秘,旗下僅約16800家門店,主要布局北美和歐洲市場,在亞洲存在感較低,但市值卻超過了8萬億日元,遠高于7-11所有者柒和伊控股約5.5萬億日元。
雖然7-11所有者已明確拒絕該提案,并聲稱收購方“嚴重低估”了其價值,但身處“劣勢”的ACT憑什么向行業老大提出收購要約?
01
收購方到底是誰?
ACT全稱“Alimentation Couche-Tard”,于1980年創立于加拿大魁北克省。
魁北克有著自己繁榮的便利店文化。那里的便利店被稱為dépanneurs,意為“幫人解困”。公司創始人Alain Bouchard就出生于這樣的環境,1960年代還是個少年時就在便利店工作。后來他在當地最大的連鎖店Provi-Soir工作,直到1980年獨立創業,開設了第一家商店。
另起爐灶后,Alain經常營業到凌晨,便想到取名“Couche-Tard”,在法語中意為“晚睡的人”或“夜貓子”,而“Alimentation”則代表“食品供給”,均體現出便利店的特性。另外,公司的標志是一只貓頭鷹,與夜貓子完美契合,既有趣又有象征意義。
時至今日,ACT旗下共有超16800家便利店,足跡遍及北美和北歐,并在拉丁美洲、中東和東南亞設有據點,包括港澳地區(近420家門店)。它旗下主營Couche-Tard和Circle K兩大連鎖便利店品牌,后者是在進入美國市場后收購的品牌,并且選擇保留了原名。
《財富》世界500強最新榜單顯示,ACT以718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177位,較上年躍升了37名。其中,營收和利潤(30.9億美元)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同比分別增加14.2%和15.2%。
考慮到ACT主要看中的是7-11在美國的資產,所以先來看看其自身在美國市場的地位,以及整個行業的現狀。截至2024財年初,ACT在美國運營共約7100家門店,僅次于7-11便利店約13000家,排名第二。此外,美國市場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占ACT集團的63%和69%,重要性不言而喻。
專業媒體機構CSP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初,在美國排名前50的連鎖便利店中,門店數超過1000家的品牌僅10個,超過2000家的更是寥寥無幾,僅3個。排名第三的Casey’s門店數為2639家,遠落后于身前的7-11和ACT。
美國便利店協會(NACS)數據顯示,同一時期,該國便利店數量增加至152396家,同比增加1.5%,扭轉了過去四年的下滑趨勢;幾乎所有州的便利店數量都有所增加,只有七個州出現了店鋪數量減少;銷售機動車燃料的便利店占總數的79%。
簡言之,美國便利店市場正在恢復增長,燃料銷售仍是業務的關鍵,與傳統日式便利店的構成有著天壤之別。此外,雖然市場的競爭集中在少數大型連鎖店中,但總體市場仍然由許多中小型便利店共同構成,市場結構呈現分散化、多樣化、區域化等顯著特點。未來,市場整合仍是頭部企業的重要選擇之一。
02
堪稱業內的收購專家
作為加拿大最大的非金融服務公司之一,ACT一直是多倫多證券交易所表現最佳的公司之一。過去十年,ACT的回報率達500%。相比之下,同期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整體回報率僅為49.6%。
這種增長的背后離不開ACT精明的并購策略。僅在2010年代,該公司就進行了33次大大小小的收購。截至目前,公司約四分之三的店鋪都是通過并購獲得的。
如今,只有兩個便利店品牌在美國市場占有率超過5%——ACT旗下的Circle K和柒和伊控股旗下的7-11。換句話說,美國仍有許多小型連鎖店適合收購,還有一些陷入困境的能源公司急于剝離加油站零售業務。這些動態會幫助ACT在美國市場繼續攀升。擋在身前的7-11自然也成為了額外目標之一。
此外,截至2024年初,美國便利店行業單店經營者的比例約為60%,行業很少有新的市場進入者。擁有一個連鎖便利店品牌,附帶著一系列的優勢,如采購渠道、品牌知名度、燃料規模經濟。因此,ACT將整合視為未來的一個關鍵優先事項。他們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目標是到2028財年通過新的并購機會增加11億美元的EBITDA。
在創始人的帶領下,公司管理層一直是出色的“資本配置者”,不僅能以非常穩定的速度增加銷售額,還能擴大利潤率,業績令人印象深刻。
投資研究平臺Seeking Alpha數據顯示,ACT在過去十年里的收入和EBITDA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7.3%和14.5%,過去20年分別為18.4%和21.1%。由此可見,公司不僅成功整合收購,還隨著時間穩步提高了利潤率。
重要的是,ACT能夠在保持最小債務的情況下執行其并購戰略。截至2024財年第二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債務為59.8億美元,而現金持有量為14億美元,由此得出凈債務為45.8億美元。鑒于此前12個月的EBITDA達到70.8億美元,公司的凈債務與EBITDA比率為0.65倍。對于一家像ACT這樣頻繁進行收購的公司來說,這個比率可以說是相當健康的。
而且ACT通常將已用資本回報率目標定在11-15%,所以在支付收購價時非常謹慎。雖然大多數收購價格倍數未披露,但可以從過去十年持續較高的股本回報率(20%以上)推斷,公司并未支付過高的價格,并且能夠在不過度利用過多債務的情況下實現持續較高的資本回報。
03
柒和伊被盯上并非偶然
ACT與柒和伊的故事背后,是西方投資者對日本企業態度的縮影。二十年來,ACT曾多次向該公司拋出橄欖枝,但都因各種因素而作罷。這些因素包括:日本公司本能地抵制被收購、歷來缺乏將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管理壓力,以及毒丸計劃(抵御惡意收購)等防御機制。
與許多其他日本企業一樣,柒和伊的主導地位和運營專長并未轉化為更多的股東回報。投資者們表示,在核心便利店業務背后,是一片由超市、餐廳和其他常常不相關的業務組成的腹地,這些業務的回報喜憂參半,長期來看似乎適合出售。
此外,激進投資者近年來不斷向柒和伊施壓,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運動,敦促管理層對集團進行合理化改革以提高回報。這些舉動在無形中“軟化”了ACT的收購事件,這在日本是相對新鮮的現象。
其中一個重大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對沖基金Third Point發起了一場維權運動,“逼退”了集團時任社長(董事長兼CEO)鈴木敏文——業內譽為“便利店之父”,并由井阪隆一接任。
自井阪隆一上任以來,柒和伊在非核心業務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如出售西武百貨、瓜分伊藤洋華堂綜合超市和食品業務。此外,公司在收購上投入了250億美元,但市值卻原地踏步,或者說每況愈下。在此期間,柒和伊股東總回報率為負1%。同期,ACT在投入120億美元資本后,股東總回報率高達191%。
僅從這部分的業績來看,雙方有著天壤之別,市值和估值也都拉開了差距。這一現狀,加上并購指導方針的變化,以及公司需要表現出更重視股東優先事項的姿態,為加拿大集團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獨立資產管理集團Comgest的投資經理Richard Kaye銳評道:“恕我直言不諱,ACT可能看中的僅是一只便宜的股票。很可能是由于與全球同行相比,其股票價格較為便宜。在柒和伊的核心業務方面,已經沒有太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04
7-11業務遭到“嚴重低估”
柒和伊官方回信中提到,ACT的這份提案時機不當,嚴重低估了柒和伊集團獨立發展的潛力,以及7-11在全球便利店行業中的戰略地位。
具體而言,柒和伊目前劃分為五大業務板塊,分別是國內便利店、海外便利店、超市、金融相關和其他。其他板塊包含三大連鎖品牌——Denny’s(餐飲)、Akachan Honpo(嬰幼兒用品)、Loft(家居)。
官方資料顯示,國內便利店營業收益占比8%,EBITDA占比30.8%;國外便利店營業收益占比73.8%,EBITDA占比56.5%;超市業務營業收益占比12.8%,EBITDA占比4.9%;金融相關業務營業收益占比1.8%,EBITDA占比6.6%;其他業務營業收益占比3.6%,EBITDA占比1.2%。
不出所料,便利店業務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營收和EBITDA都遙遙領先。但很多人可能會感到意外,昔日核心的伊藤洋華堂超市業務沒落至此,而以美國為中心的海外便利店業務卻力壓群芳。
不過,截至2024年2月期財年,7-11海外店鋪數為85800個,營業利潤3016億日元,營業收益85169億日元,營業利潤率僅3.54%。相較之下,7-11日本店鋪數為22800個,營業利潤2570億日元,營業收益9217億日元,利潤率是27.88%,足以可見后者運營效率高、成本控制得當。
另外,細化到海外核心北美市場,同期銷售額構成比如下:加工食品17.6%、方便食品5%、日配食品1.5%、非食品13.9%、加油服務62%。對比日本本土市場,加工食品26.6%、快餐29.2%、日配食品12.5%、非食品31.7%。受益于“加油站附設店”的模式,北美7-11銷售額遠超本土店,但食品銷售相對薄弱。
再回到日本本土市場,7-11近一財年銷售總額為53629億日元,在全行業占比高達45.8%,遠高于身后的全家(26.2%)和羅森(20.6%),其他便利店銷售額僅占7.4%。雖然市場趨于飽和、競爭加劇,但7-11在門店數、客流、客單價等多維度仍然全面領先,且中期規劃還有上漲空間。
綜上所述,日本本土7-11在其利潤率、效率性等方面是出類拔萃的,這也是海外7-11普遍的差距所在。業內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即全球只有兩種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如此一來,或許這種說法還可以進一步分解。
日本桃山學院大學經營學部的小嶌正稔教授表示,對ACT集團來說,他們對7-11的評估主要聚焦北美業務。但7-11本身在日本乃至亞洲都占有很強的地位。對7-11來說,這不是一個留有余地的拒絕,而是通過明確拒絕來尋求對方重新提出建議。
寫在最后
雖然ACT規模更小、知名度更低、且不那么精細,但它巧妙地利用股價體系的差異,善于為股東謀利益,且能在尊重原品牌的基礎上實現良好運營。另外,只要日本企業與世界其他地方企業之間的市值差距持續存在,這種現象就不會很快消失。
但不容忽視的是,消費者的“高標準”已經深深植根于日本的企業文化之中。它們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柒和伊內部正是嵌入了一個“良性的、高質量的上升螺旋”。而在ACT的眼中,“螺旋式上升”的核心是短期利潤和股東價值。
雙方各有優劣,孰是孰非并非輕易就能斷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柒和伊控股并非做得不好,畢竟沒有顧客,股東永遠是輸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