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洞察力是零售企業第一商業底層能力?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云棲居士
編輯/娜娜
最近,在聯商網看到一篇文章《開大店、打響價格戰,ALDI奧樂齊為規模焦慮了》,發現ALDI奧樂齊現在的店型跟剛進入上海時的一代店真的是差異太大了,其基于顧客需求洞察的本地化迭代能力,不禁讓人感到驚嘆。
如果零售的核心能力有分層,洞察力、商品力、價格力、服務力到底誰最重要?我們常說商品力才是核心競爭力,商品才是零售的核心和載體。這樣說沒有錯,不過這是零售商思維,是站在零售商的角度來講的,因為如果沒有“商品”這個載體,零售商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但是,如果從整個生意的角度,顧客才是零售的核心,零售商所有的行為和動作都應該基于對顧客需求的洞察,提供合適的商品、合適的價格、恰當的服務,以滿足顧客需求并獲取適當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講,顧客需求的洞察力就成為零售商應該具備的第一商業底層能力。你能洞察到怎樣的需求,你的未來就有多大的空間。
一、為什么說洞察力是第一商業底層能力?
洞察力是第一商業底層能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夠幫助企業識別商機、指導戰略制定,并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通過表面現象精確判斷出背后的本質?。洞察力在商業中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識別商機:洞察力能夠幫助創業者從日常的市場信息中捕捉到潛在的商機,通過分析市場趨勢,判斷哪些市場領域具有發展潛力,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
2、指導戰略制定:洞察力可以為創業者提供戰略指導,通過對消費者需求和競爭態勢的深入了解,制定出更加精準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從而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3、解決問題:洞察力幫助建立模型思維,看清系統中的要素及其連接關系,從而更好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所有的難題最終都是模型導致的,改變模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洞察力的具體應用包括:
1、建立模型思維:洞察力是建立模型的能力,通過分析系統的要素和連接關系,找出問題的根源并改變它。任何復雜的系統都建立于其固有的簡單性,深入思考可以發現其規律。
2、預測未來:洞察力可以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和市場趨勢,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幫助企業和個人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3、解決問題:洞察力幫助識別問題的本質,通過改變模型的連接關系來解決問題,突破增長邊界,尋找新的資源增長點。
因此,洞察力在商業活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真正的差距就在于“洞察力”。洞察力強的人,可以撥開層層迷霧,透過事物的外表,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某種角度來說,“洞察力決定一個人或企業的命運”。因為你捕捉不到社會的細節,機會總是溜走,最后一事無成。但是別人抓住機會,變成了成功的人,你就“拍大腿”,頓悟了,但是已經太晚了。馬云曾說:很多人輸就輸在,對于新興事物,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二、顧客需求洞察是零售企業的第一要務
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做了很好的產品,鋪設了很好的渠道,打了很多的廣告,甚至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購買過的用戶也非常喜歡,為什么銷量就是不夠理想?甚至通過活動降價,依然沒有辦法實現持續增長?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后,都觸及到了生意最本質的問題:需求。因為一個真正的問題被忽略了:如果沒有抓住消費者真正的、最大的需求,那么再多的經營活動都沒有意義,再多的廣告、推廣都是打水漂。因此,洞察消費者的需求,才是企業一切經營活動的第一要務,顧客才是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從洞察顧客需要開始,到滿足顧客需求結束。
零售發展到現階段,洞察力、商品力、價格力、服務力分層如下:
1、洞察力:零售企業需要具備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能力,包括消費者行為、競爭對手動態、新技術應用等方面。企業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市場調研等手段,及時了解市場需求變化,以便調整經營策略和產品服務。
2、商品力:商品力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質量和創新上。零售企業需要提供高質量的商品,并且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這包括對商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過程的嚴格控制,以及與供應商的緊密合作,確保商品的創新性和競爭力。
3、價格力:價格力主要體現在成本控制和定價策略上。企業需要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提高運營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時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以保持競爭力。在價格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需要通過價值定價,提供超值的服務和商品,以區別于競爭對手。
4、服務力:服務力是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包括客戶服務、售后服務、購物體驗等方面。企業需要通過培訓提升員工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增強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顧客需求的洞察力作為零售的第一商業底層能力,它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脫穎而出。
顧客需求的洞察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夠幫助企業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從而調整產品和服務,滿足市場需求。通過洞察顧客需求,企業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和心理機制,進而優化商品系統和供應鏈管理,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
在實現顧客需求洞察的過程中,企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首先,通過市場調研收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數據,了解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和偏好。其次,利用科學的洞察法深入分析消費者的屬性、行為、認知、需求和心理機制,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此外,結合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可以進一步提升洞察的準確性和效率。
洞察力,永遠是商業的底層邏輯。你能洞察到怎樣的需求,你的未來就有多大的空間。
在零售行業中,我們常說的“人貨場”,但嚴格來說,“人貨場”的“場”是指交易場所,并非所指的生活場景。“人貨場”實際上是渠道思維,是零售商思維。從生意的角度,正確的應該是“人場貨”。“人“是指企業的第一目標顧客;“場”是指企業第一目標顧客的主要消費場景;“貨”是指滿足企業第一目標顧客主要消費場景需求的具體商品。這里“場”居于人和貨中間,是連接人和貨的中樞。用戶需求在場景下產生,產品價值在場景下驗證,場景起到溝通二者的橋梁作用。抓住了場景,不僅能清晰理解消費者需求和痛點,而且消費者在具體場景更能感知到產品功能賣點。
所以,企業要利用場景建立用戶認知,放大產品價值。場景不僅是觸達用戶的渠道,也是洞察用戶需求、傳遞產品價值的認知載體,同時還是企業切入市場、鎖定人群、開發產品、實施傳播推廣的決策依據,但這一切就需要洞察力。
三、如何提升顧客需求洞察力?
顧客需求洞察一般可以分為兩步:一是理性的市場調研。它來自于腳踏實地的走訪,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座談,資料收集整理的案頭工作,以及嚴謹客觀的數據分析等。二是感性的用戶洞察。洞察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抽絲剝繭、直指本質,找到某種特殊的、具體的心理現象,洞察是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融入生意人的經驗、直覺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完成從消費者研究到制定策略、形成創意的關鍵一躍。
“洞察”如此重要,但落實到“如何找洞察”的實操上,很多企業卻缺乏標準步驟和流程,洞察似乎純靠少數人的天份、體悟和靈光乍現,其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無比玄奧;說得藝術一點,洞察就是妙手偶得之;科學一點,洞察就是共情能力,需要對消費者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而直白一點,洞察甚至總是以“我覺得”開頭。這樣是不行的。
我們常說:用戶洞察是商業的底層基礎,文化洞見是商業的上層建筑。企業做生意,首先要洞察消費者,把握不準消費者需求和行為,產品賣不出去,企業存在的經濟基礎就沒有了。而企業要想打造好品牌,就是把品牌融入社會文化之中,尋求與文化的共振,如此才能贏得更多用戶的共鳴和更大的社會擴散。
做生意,不能只盯著自己的產品有何賣點、與對手相比有何差異化,更應關注用戶需求和行為,尤其是其背后的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
要如何尋找“洞察”呢?關鍵就在場景。所有洞察其根本都是對生活場景的見微知著,是對場景下社會關系的洞幽燭遠。洞察是對場景的洞察,場景讓洞察變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綜上所述,洞察力是第一商業底層能力。零售企業需要改變思維,不要再向價格要客流,而是基于對用戶群體需求的精準洞察與深刻挖掘,強化商品力,不斷推出優質產品乃至形成品牌,進而走出價格戰的泥沼,形成正循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