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零售要賣了,高瓴資本被傳是買家?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鐘蔡
對于大潤發的再次“賣身”,阿里仍未與意向買家達成共識。
停牌超半個月后,連鎖超市品牌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在10月15日晚間發布公告稱,于9月27日接獲一名有意要約人發出的接觸函,稱其有意就公司全部已發行股份提出附先決條件的自愿有條件要約。
目前,高鑫零售控股股東阿里巴巴方面與有意要約人的討論正在進行中。阿里巴巴集團也正在與若干其他人士進行討論。
9月27日起,高鑫零售在港交所短暫停牌,最新公告指出,公司于10月16日恢復交易。高鑫零售并未在公告中透露意向要約人的任何信息,僅表示有意要約人與公司及公司任何關連人士概無關連,這也排除了阿里系的相關主體。
今年3月曾有媒體報道稱,中糧集團要斥資百億收購大潤發。隨后,大潤發方面對收購事項予以否認。而此次市場傳言的買方則指向高瓴資本、潤泰集團和KKR集團,其中高瓴資本單獨出手的可能性被認為最高。據悉,早在阿里入股前,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就曾個人持有高鑫零售5%的股份。
2011年,大潤發與歐尚集團合并成立高鑫零售,成功赴港上市,頂峰時期市值超千億港元。近兩年,傳統大賣場業態衰退,包括步步高、永輝、人人樂等地方超市龍頭相繼易主。
10月16日開盤,高鑫零售高開超20%,截至午間收盤,漲幅回落至約14%左右。對于上述要約收購事項是否會影響公司戰略等,高鑫零售方面回應稱“一切以公告為準”。
01
“第二次輸給時代”
“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2017年,高鑫零售被阿里巴巴收購,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辭任執行董事一職時曾如此感慨。
彼時,大潤發正處于由盛及衰的轉折點。一方面,集團門店的同店銷售增速自2014年起就由正轉負,其試水的獨立電商平臺飛牛網也一直處于虧損;另一方面,2016和2017財年,高鑫零售營收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是中國內地市場零售業冠軍。
也因此,高鑫零售最終賣出了超500億港元的價格。其中,2017年11月,阿里投入約28.8億美元(約224億港幣),合計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2020年10月,阿里增資280億港元,股權比例增至72%,該交易規模遠遠超過2015年京東入股永輝超市。
截至最新公告日,阿里巴巴集團通過其全資附屬公司吉鑫控股有限公司及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持有高鑫零售已發行股本約73.66%,另有5.04%則由與阿里巴巴集團關聯密切的投資公司持有。
事實上,進入阿里體系的高鑫零售,開始扮演前者新零售試煉場的角色,包括將盒馬模式應用于大潤發,并打通雙方的供應鏈。
2018年6月2日,盒小馬第一家門店試運營,項目由彼時的大潤發新零售COO袁彬掌舵;高鑫零售也曾在財報中提及,集團經營的首家盒馬鮮生門店于2018年9月28日開業。2018年8月起,高鑫零售還將門店的家電部門交由阿里持股的蘇寧易購進行代銷,門店則向蘇寧收取傭金費用,這也導致其銷售貨品收入減少。同年,阿里著手對大潤發門店進行改造,為大賣場接入線上客戶和B2B客戶。
在阿里的介入下,高鑫零售還加速了數字化轉型。2018年2月5日,飛牛網全面改版為“大潤發優鮮”,為面向c端、主打一小時送達的生鮮電商超市;同時,大潤發接入淘鮮達、餓了么與天貓超市,阿里也給足了其流量。
但阿里的新零售改造沒能改變傳統大賣場的頹勢,大潤發也無法承載其新零售轉型者的份量,公司業績持續下滑。
自2018年起,高鑫零售已有超5年錄得營收下滑,2022財年年中,高鑫零售首次出現虧損;2024財年,高鑫零售收入725.67億元,同比下滑13.3%;年內歸母凈利虧損16.68億元,為上市以來最大虧損。
阿里在今年2月發布的季報中就指出,高鑫零售收入下降、規模縮小、無形資產減值。隨后的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直言,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他們不是核心的聚焦業務,公司退出也是合理的。
從阿里的旗子淪為棄子,大潤發第二次敗給時代。
在資深零售業專家王國平看來,高鑫零售被阿里收購后,基本失去了自主權,更多是在配合阿里集團的戰略。如今,阿里戰略轉舵,市場和消費趨勢也已改變,它的處境就比較尷尬。“對超市而言,只有做好內容建設,才能發揮渠道的價值,但過去十余年,國內的傳統商超大多都走在規模化和新零售的道路上。”
對于此次要約收購,王國平也指出,大潤發和阿里的融合已經很深了,新買家是否要將兩者的業務切割,如何切割,交易價格如何厘定等,都是個復雜的博弈過程,也增加了交易的難度。
02
大潤發有一場翻身仗要打
傳統商超大敗退,阿里的新零售戰略也未能真正跑通,崛起的則是以抖快為代表的直播電商,以及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
為應對業績下滑,過去幾年大潤發更多是通過關店、減少支出等方式降本增效。財報顯示,2022財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2024財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高鑫零售的雇員人數由12.2萬名縮減至8.62萬名,兩年內減員近30%。2023和2024財年,高鑫零售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同比減少了9.1%、6.4%;行政費用的同比減幅則是7.1%和10.9%。
不過,今年3月林小海卸任高鑫零售首席執行官,大潤發元老級人物沈輝臨危受命,被外界看作是積極信號。上任后,沈輝將變革方向更多放在了商品價格上。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沈輝就強調,大賣場就是要薄利多銷。
今年以來,大潤發重啟了大拇指系列自有品牌,定位國標以上品質市場最低的價格,1.9元的洗潔精、2.7元的護手霜、5.2元的洗面奶等低價產品開始出現在超市貨架上。
沈輝透露,目前大潤發來客數已經穩定,同店銷售額增長,4-7月利潤為正,“對于零售行業淡季而言,是一個不錯的結果,這樣的利潤是超過我們預期的。”M會員店方面,今年8月31日,大潤發M會員店全國第五店在嘉興開業,據沈輝介紹,接下來,M會員店會以長三角為重點深耕區域,搶占縣級市等下沉市場。
反映在數據上,根據高鑫零售10月15日發布的業績預告,截止2025年9月30日的前6個月,公司實現稅后溢利約1.5億元至2.0億元(未經審計),去年同期則錄得稅后虧損額為3.78億元。高鑫零售將預期稅后溢利改善歸功于同店來客數企穩,同店銷售額實現正增長;以及降本增效快速推進,成效顯著。
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7年,大潤發經歷了超市大賣場的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內地超市行業霸主,但被電商新零售沖擊后,逐漸陷入衰退。如今,零售賽道正在經歷新的渠道變革,倉儲會員店、量販零食等都在瓜分線下份額,有望迎來新買家的大潤發能否追回錯過的時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