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邏輯迥異,大賣場和商超的未來如何分化?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范唯鳴
編輯/薇薇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原來百貨的基礎上,出現了商超、大賣場,一直到90年代末的購物中心,商業的不斷演進奠定了今天模樣的基石。如1991年,聯華超市開始步入人們的眼簾,1995年家樂福入華,隨后1996年沃爾瑪也到來,大賣場以國人不曾見過的商業姿態進入了生活的日常,人們生活的品質也應其得以重構。
不過,回頭望去,大賣場和商超,真的是一樣的商業定位和運營邏輯嗎?這個基本的認知在從業者的領域內是否扎實?這影響著商業精細化運營的一個重要分支的質量。
1、兩者面積的不同本質是運營邏輯的不同
直觀來講,大賣場的體量一般較為龐大,8000到10000平方米是常態,10000平方米以上也很正常。但商超就小很多,4000平方米左右是一個標準的面積。
為何有這種不同,僅僅是因為SKU多少的不同導致的嗎?
運營邏輯不同之一:
大賣場自身的經營面積其實并非是全部租用面積,存在相當的“外租”區域,實質上外租區域是大賣場當了“二房東”,也就是大賣場從商管公司手中租用了整體面積,而又把其中的一部分租賃出去,這個過程體現在租賃合同的條款中。大賣場之所以把這個租賃權利要在租賃合同中予以確認是因為需要“貼補”其經營的利潤;而商管公司之所以同意是因為一來可以去化較大的租賃面積,二來那時大賣場比較強勢。
由此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外租區域是租金優先,其業態與商場經營的業態是否相“沖”那就不管了;
第二,外租區域一旦在經營上發生問題,商場的運營部門通常不能直接干預,因為外租區域租戶與商場之間沒有租賃關系,需要通過大賣場“轉”。
因此,商管公司盡管“不情愿”,也“不得不”這么干。
商超不同,直接的租賃面積就是經營面積,全部用于商超自身的業態布局并納入管理之中,商管公司一般把不得二次出租作為前置條件寫到租賃合同的條款中。當然,也有例外,有些商超還存在外租區域,我們寧可把這稱之為“遺留”痕跡。
這種面積上的差異,本質上是零售業從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的躍遷。大賣場的衰落不是物理空間的萎縮,而是以面積為中心的商業邏輯的坍塌。
大賣場是“擺貨”邏輯,即出售的貨品需要擺上貨架予以陳列,甚至于在通道上也需要擺上花車,插上標簽,寫著“店長推薦”四個大字,因此需要較大的面積;
商超是門票邏輯,你可以在移動端發現“寶物”和下單,也可以在到店選貨中,用“會籍”和“積分”體現你的“優越”,而會籍就是你預先購買的門票,因而不需要太大的面積。
因此,大賣場曾經引以為傲的20臺收銀機收銀線一字擺開,在自助掃碼購面前全部成為冗余成本。
運營邏輯不同之二:
講“效率”還是講逗留
大賣場擺貨邏輯的一大基礎是,顧客在賣場里要有足夠的逗留時間以提高轉化率,所謂“一站式”購物,大都是以品類的多樣性來體現的,而經營時間的長短也是因為需要適應不同年齡的群組而設定的。因此,大賣場都是較早開門較晚關門(與商場開閉店時間不同步),需要設置獨立通道。
商超通常冠以“生鮮”二字,講究品質的優良,冷鏈的完備。而手機等移動端選貨和購物包括支付,成為其標配,講究的是效率。
因而,同處于電商沖擊的時代,哪個受影響更大,不言自明。
2、兩者經營內容的不同本質也是經營邏輯的不同。
先講一個案例。
筆者最近因一個內訓而去了青海省的西寧市,這是個以出產高品質牛羊肉為特色的城市。
在酒店用早餐時,發現沒有鮮牛奶,而后與當地為其授課的商業企業交流時提出了這一問題,這里難道不飼養奶牛嗎?
實際的狀況有二,
第一,是還沒有這個喝鮮牛奶的生活習慣;
第二,是沒有冷鏈保障。
這兩個在高等級城市中非但不是問題,而且成為標準。
從中看出,商超的發展前景,僅僅是“生鮮”二字,還有多少文章可做,生鮮超市是大有前景的。同時,商超的生鮮兩字代表著生活品質,與這個時代的進步同拍。筆者一再宣揚,所謂生活的品質,在吃這點上,是以生鮮品的占比來標志的。
這個案例凸顯了大賣場和商超的經營內容,隨市場定位而改變,更隨時代發展而呈現分化,導致趨勢的分叉。
首先,何謂大賣場?在英語中是以mart來表達的,如沃爾瑪,就是Walmart;
商超呢?Supermarket
這個不同不僅是翻譯上的差異,其實是經營本質的不同。從定位、SKU數量,到經營導向,完全是各取所需。
筆者把兩者的經營邏輯歸納如下:
在國內電商日益強大,滲透率日漸奇高,支付手段日漸豐富的年代,大賣場的格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如家樂福,以及曾經顯赫一時的樂購(Tesco)等,為何敗下陣來的根本原因。
其次,商超的發展方向也在其中被點明了。
一是生鮮品的占有比例:
通常在商超中,不是以“大而全(高SKU數)”為特征的,而是以生鮮品的占比為優勢的,可以達到70-80%,每日必須(新鮮)和即時性是吸引消費者的兩個主要點,這是生活品質。
二是高的復購率:
生鮮品的購買是高頻的,這個動機導致了必然的復購率的高企,有了目的性消費,隨機消費的機會也就孕育產生了。
三是自有品牌的發展:
第一,商超生鮮占比高(70-80%),但生鮮毛利率僅10-20%,需通過高毛利品類補充利潤。自有品牌通常比同類品牌商品毛利率高10-15%(例如盒馬自有品牌毛利率約35%)。
第二,建立起強的供應鏈,與其他商超形成區隔。
自有品牌是商超的“第二增長曲線”
四是形成消費者粘性:
從“交易關系”到“信任綁定”。因商超品牌而形成購買習慣,因信任其銷售品牌而綁定購買行為。這在胖東來的超市和其銷售的品牌形成了“代購”的奇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么說來,大賣場就沒有出路了嗎?
沃爾瑪的“山姆會員店”和Costco給了答案。
這兩個品牌有幾個顯著特征,
第一,收會員費。會員費不僅僅是售前收入,按Costco和山姆會員店數據,分別達到了利潤的85%以上和10億數量級;而且從消費心理來說,是強勾連,因為消費者在支付了會員費后,總有要把這筆錢“掙回來”的驅動。所以,這是體現商業不是便宜,而是讓消費者覺得賺了便宜的高營銷策略的真諦。
第二,商品質量。任何消費是以高的、穩定的商品質量為前提的,這具有一票否決的效應。山姆會員店穩定的商品(特別是食品)質量,是具有好口碑的。
第三,售后保障。任何一個企業,特別是大賣場和商超,銷售的是高頻度購買的商品,一旦服務質量出了問題,迅速、合理,有規矩、有人情的處理,是維持其品牌的不二選擇。胖東來最近的商品褪色問題的處理,以及之前所有的有關商品質量問題的投訴處理,堪稱教科書般的經典,這與某些大的電商平臺往往是推卸責任、沒有標準和常識的處理,形成了天壤之別。
所以,大賣場的出路是,以線下體驗建立信任,以即時服務對抗電商的時效,以社區粘性抵御流量成本的上升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
3、便利店是商超經營邏輯在即時消費領域的延伸。
便利店的出現很早,自1992年,日本7-Eleven便利店以特許經營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首先在深圳開設了第一家門店以來,如今各種品牌的便利店總數已經超過了10萬家,今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12%以上。
便利店出生以來就是以獨立的商業業態呈現在市場上的,不過在即時消費流行的當下,便利店有趨向商超的樣子了,也開始售賣蔬菜、生鮮品了,只是規模上與商超相比差一個等級。因此可以看出,便利店有成為小號的商超,商超成為一個大號的便利店的趨勢,因而其經營邏輯與商超日漸趨同。所以,在研究大賣場、商超經營邏輯時,需要對于便利店加以關注。
首先是便利店的經營定位。
若把大賣場、商超、便利店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在起初定位時是有明顯差異的:
不過,在三個經營形態中,對便利店的重視程度一直弱于大賣場和商超,無論是銷售額和體量,總是一種可有可無若即若離的感覺。當把商業所有的形態歸在一起時,便利店的地位更是排在了末尾。
有一家在國內很有名的企業,在商業領域內獨占鰲頭,商業的三種經營形態(城市中心型、區域中心型、社區型)都有相當知名的品牌,甚至于這三種形態的定義都是來自于這家企業,其他企業也是步其后塵。
這家企業也有商超和便利店,而且商超品牌也是高檔生鮮超市的代表,不過其便利店的品牌影響力就遠不如7-Eleven和全家了。
當然,就這家企業而言,便利店只是其商業版圖中很小的一塊,是否真的排在末尾需要與他們確認,不過,就其經營能力、資源豐富程度,若想在便利店領域占有龍頭地位,相信是稍微發力就可以做到的。
需要看到,商業在當下的情勢中,有兩個發展的趨勢:
第一,社區商業的蓬勃發展;
第二,即時消費的強大魔力。
而滿足以上的商業需求,本質上,商超供應鏈的強大和便利店高周轉的經營邏輯,是商業哪怕在驚濤駭浪中也能存活且存活地很好的依據。某種程度上說,需要與商超一樣來看待便利店的經營邏輯。
其次是即時消費的發展趨勢。
根據麥肯錫數據,全球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已突破5000億美元,年增速超20%,其中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增速領先(中國即時零售2023年規模達1.2萬億元,占社零總額約3%)。
作為即時消費重要的一環,便利店今后只會朝著數量和質量齊齊增長的方向發展。
從數據上看,就市場飽和度而言,日本每224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中國一線城市(如上海)達到3000人/店,三四線城市仍存在2-3倍發展空間(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
隨著社區商業的更臻完善,更具“煙火氣”,在這個家門口的商業中,便利店是占據相當位置的。因而,如果再把便利店放在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那將喪失商業的一塊重要領地。
前面所說的那家企業的例子,體現出來的落差本質上是系統性能力的差距。
當7-Eleven和全家將便利店視為一門需要精細化運營的獨立生意時,若仍將其僅作為零售業務的補充角色,則局面依舊,且在商業思維上不具有前瞻的能力。
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前面所述的這家便利店品牌在2024年底啟動了50家門店的全面升級,涉及生鮮經營、商品結構、賣場環境、服務優化等多個方面,且統一了全國原料供應和食譜標準,優化了供應鏈管理,確保了商品品質的一致性。
把握住了趨勢,就是把握住了未來。
寫在最后
在中國國內的消費市場,今后純大賣場會日漸式微,倉儲式賣場隨中產起舞,生鮮超市會大行其道,而便利店也會日漸成熟。在經營邏輯上,要向先進的生鮮超市看齊。
注:本文是作者“精細化運營”系列第二篇
相關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