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聲東擊西:自營訂單被美團閃購趕超?
出品/浪潮新消費
撰文/薛珥
相傳楚漢爭霸時期,韓信命少量士兵扎在蒲坂對岸,日夜操練,佯裝過黃河,實則調遣主力部隊從夏陽河口偷渡,最終將魏王豹隊伍殺個片甲不留。《孫子兵法》中的“聲東擊西”的戰術,在今日商戰中也并不鮮見。
當下京東大舉進攻外賣,劉強東頻頻發聲,看似要攻占美團核心業務,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實際上是想拖慢美團閃購的節奏,來延緩自家主營的自營電商業務受侵蝕的局面。
美團沒有入圈套,還在4月15日發布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升級品牌定位為“24小時陪伴消費者的新一代購物平臺”,主打“30分鐘送萬物”服務。
七年以來,在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螺旋式發展下,美團閃購的訂單量節節攀高,終于在當下沖擊到快遞電商。這背后既有新業務對于美團商業基因的傳承,也有中國零售和電商體系的又一輪重組。即時零售來了,一場醞釀已久的新變革正徐徐展開。
七年供需兩端磨礪
帶來閃購萬物到手
一個新的商業業態的爆發,往往是供需兩端相互匹配的結果,美團閃購也不例外。
早在2018年,美團閃購業務就在內部上線,七年來逐步擴充到更多非餐飲板塊,包括蔬菜水果、酒水飲料、休閑食品、數碼家電、美妝護膚、潮流玩具、運動用品、鮮花綠植、母嬰用品、寵物用品等生活萬物,下單后平均30分鐘送達。
甚至在大件商品的配送和售后問題上,美團閃購也有了解決方案。比如奧克斯入駐后,推出“即時消費、快速裝配”服務,北京、上海等城市能實現空調最快2小時的即送即裝服務。
目前,美團閃購已與超5600家大型連鎖零售商、41萬家中小本地商家、超570家品牌展開合作,不乏蘋果、華為、小米、美的、沃爾瑪、迪卡儂等3C家電和日用百貨的龍頭企業,大大豐富了美團閃購的商品種類和數量。
在供應端的刺激下,需求端也在加速爆發。2024年第三季度,美團閃購日均訂單突破1000萬單,峰值1600萬單,而2022年二季度日均訂單僅為430萬單。
目前,以美團閃購為主的美團非餐飲品類即時零售訂單已經突破1800萬單,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一規模已經超過了一些平臺的自營電商。
據媒體獲取的數據,2024年,美團閃購不少日用快消類目已實現了對電商平臺的反超,其他一些核心品類也正迅速接近電商,比如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經超過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超過京東全站4成。
年輕一代支撐了“送萬物”的用戶基礎。埃森哲《聚焦中國95后消費群體》報告,95后比千禧一代更關注配送速度,超過50%的95后消費者,希望當天甚至半天收到貨。
從應急商品到日常購物,伴隨供應端的豐富和需求端的上漲,美團閃購讓“30分鐘萬物到手”成為可能。于商家來說,多了一條存量時代的銷售渠道;于用戶而言,方便快捷的體驗成為新的心動點。
美團閃購憑什么
能搶京東最核心的生意
美團閃購仍未止步,4月15日升級品牌后,面向全國消費者免費送出30萬份數碼家電、日用百貨類開門好禮。這乍一看還以為是京東的營銷活動,其實意味已十分明顯——美團閃購在搶京東最核心的生意。
一般認為,美團閃購和京東旗下的獨立即時零售業務“京東秒送”為競品,但伴隨閃購業務的不斷擴充,已經直接沖擊到京東的自營電商業務,導致美團閃購成了京東最大的威脅。
訂單量是最直接的體現。據一些行業人士測算,目前單獨的美團閃購的日均單量超過1100萬單,超過京東自營。同時,美團即時零售還以近40%的增速攀升,而京東自營的增速早已大幅放緩,未來訂單較量一目了然。
過往互聯網巨頭和創業公司都有到家配送業務,為何美團閃購能動京東的蛋糕?
因為京東的強項“快”受美團閃購沖擊較大。電商講究“多快好省”,淘寶勝在“多”,拼多多強在“省”,京東贏在“快”,如今京東這一優勢的根基被動搖。
即時零售能“更快”,根源在于將過往傳統電商的城市中心倉配送方式,遷移到了離消費者更近的社區里,在社區附近布置閃電倉,以及邀請品牌商家門店入駐,待用戶需求發起后,平臺的響應速度更及時。
早在七年前美團閃購誕生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樸樸買菜等生鮮平臺,便利用前置倉模式提供到家配送服務,平臺通過提前預測區域單量,將生鮮商品儲存在社區周邊的小倉中,等待用戶下單實現半小時送達。
幾年過去了,這些生鮮平臺燒掉百億元后,要么退市全面收縮,要么股價撲街艱難盈利,但美團閃購卻越做越大,覆蓋的商品品類越來越全,并在一些年輕消費者中分走了快遞電商訂單。美團閃購為何能站穩腳跟?
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團閃購延續了美團高運營力、強執行力的基因�!�30分鐘萬物配送到家”服務需要算法能精準計算出最佳路線、騎手能快速履約、全國地推人員能快速鋪出大量閃電倉,美團在外賣大戰中練就的能力,也讓閃購業務快速彎道超車。
二是商品結構不同。相比3C數碼、日用品等,生鮮商品的毛利較低,損耗高、客單價也低,還需要大量人員連夜分揀加工,成本也高,因此盈利困難。
一旦擴張到更多品類,以即時零售的配送效率,沖擊最大的莫過于京東最核心的自營快遞電商。這也能理解京東為何做外賣,實際是以攻為守,為延緩主營業務受沖擊的局勢,美團才是背后真正進攻的一方。
兩方交戰
中國電商格局要變天?
戰斗的明面是兩家互聯網公司的邊界擴張,暗面則是中國零售行業第三次變革的碰撞。這寓意著,即時零售極可能顛覆快遞電商,動搖現有的零售和電商格局。
在早期,商品缺乏流通渠道,各地物流基建也不完善,商品從源頭到消費者的流通困難重重,因為品牌商們建立了浩浩蕩蕩的經銷和代理體系,從城市層層滲透到縣城乃至鄉鎮的商業毛細血管中。
后來,伴隨交通、倉儲物流、互聯網發展,基建設施不斷補齊,買賣雙方希望破除中間商賺差價,來到電商平臺直接交易。淘寶解決了中小賣家的顧慮,京東解決了家電大賣場的顧慮,拼多多更徹底,直接卷到最源頭的工廠和農戶,由此誕生電商三巨頭。
但伴隨快遞電商進入存量競爭時期,賣家們的生意也不好做,一邊是平臺傭金高,壓價低,一邊還要卷直播、投流量,新渠道成為業內共同的呼喚。
同時,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并不深入,對品牌商來說,他們會擔憂兩個渠道的價格體系、商品體系存在沖突,所以一般兩條線獨立運營,除了品牌形象塑造外,線下門店的作用并未充分顯現。對中小夫妻老婆店主來說,這些年也受到不少來自快遞電商的沖擊。
而以美團閃購為代表的即時零售,切實實現了服務時效的提升,是真正做到同時提升線上與線下零售效率,實現本地零售數字化變革的商業模式。
對原有的快遞電商賣家來說,即時零售幫助他們開拓了新的增量渠道,找到了紅海競爭中的一條破局之路。
對線下門店主來說,即時零售帶來了真正的“線上紅利”,幫助走出附近三公里人流的服務圈子,順利分攤經營成本和拉動銷售額。
對買家來說,即時零售滿足了“更快,也豐富”的購物體驗,提供了新的消費選擇。
這似乎寓意著,一個新的零售模式的誕生,既從整體上提升線上交易效率和線下供給優化,也將科技成果賦能大品牌、小店主,盤活實體零售。
業內也似乎達成共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預計2030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其爆發原因在于高頻需求、高用戶滲透,以及遠超傳統電商和社零總額增速的高增長潛力。
當然,擴展到生鮮、藥品、3C數碼等全品類后,即時零售也會面臨更多挑戰,需要整合線下零售商、倉儲資源,平衡高頻低價和低頻高價商品,對供應鏈能力和平臺運營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一些大件、高價商品的售后問題,也將擺上臺面。
此外,即時零售也會面臨成本優化問題,需要考慮騎手運力在不同時段的調配、閃電倉的社區密度分布、適合閃電倉的城市選擇等方面。
不管怎樣,這場變革都將為中國零售和電商體系帶來新的東西,淘系、拼多多、抖音電商位列前三,京東緊隨其后的電商格局,也是時候動一動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