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外賣大戰踩剎車,“0元購”難覓蹤跡
出品/時代財經
作者/龐宇
數日前,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接受媒體訪談中回答“這場外賣大戰會如何結束?”時指出,從歷史上看,戰爭有幾種結局,一種是以一方被吞并或被徹底擊敗而告終;另一種雙方僵持然后議和,雙方都覺得都有點沖動了,開始慢慢往后撤;第三種是來自更高維度力量,你們幾個別打了,差不多得了。
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么、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進一步規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促進餐飲服務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外賣平臺之間的“夏日大戰”似乎悄然在這個周末按下了降溫鍵。
7月19日至20日,時代財經點開美團發現,曾經的“0元購”難覓蹤跡,平臺未贈送到店自取的“通兌券”,外賣配送的“通兌券”較上周末也有所減少,而且下單需滿足商家設定的起送金額門檻,即在免費兌換的商品之外,還要至少再多選一款產品才能完成下單,且已無法疊加使用多張優惠券。當7月20日下午再點開時,到店自取和外賣配送的“通兌券”均為0張。
淘寶閃購雖然延續了“超級星期6”活動,但領取到的多是“滿25減14”“滿30減14”“滿55減26”等紅包。
京東的外賣百億補貼仍在持續,用戶依然可在早上8點至晚上8點時間段,每2小時抽取滿6元減5元、滿15元減10元等百億餐補券。
這是自7月5日(周六)以來,第三個備受關注的星期六。此前的兩個周末,阿里巴巴旗下淘寶閃購、美團兩大平臺“天降”優惠券,引發全民點外賣的狂歡盛況。
在這場“夏日大戰”中,最新數據顯示,三大平臺美團、淘寶閃購和京東外賣的訂單量數據相繼刷新紀錄,分別達到1.2億單、8000萬單和2500萬單。
深圳消費者李陽(化名)告訴時代財經,上個周末,在美團頁面點開就能看到“您的0元外賣已到賬”的提示欄,點進去就可領到免費“通兌券”。但與之不同的是,這周六沒有收到“到店自取”的優惠券,無法再享受真正的“0元購”。“雖然也有些滿減優惠券,但限制條件較多,一個人點奶茶很難湊夠滿減的起送金額門檻,就不想下單了。”
最近幾周交替使用各大平臺點外賣的廣州消費者王佳佳(化名)也有類似的感受,她告訴時代財經,近一周以來,淘寶閃購的優惠券使用限制明顯變多了,“同樣是‘滿25減12’面額的券,一周以前在大部分店鋪可以使用,但一周后,已經有不少店鋪取消了大額券開放權限。”
時代財經注意到,這個周末,微博上關于“外賣平臺補貼”的相關話題仍引發不少討論,有網友反映平臺補貼力度較之前有所減弱,不過還有網友在分享“薅羊毛”新攻略。
值得一提的是,7月19日,洛陽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山東省烹飪協會相繼發布倡議書,呼吁三家外賣平臺停止“內卷式”競爭,立即停止非理性補貼,取消低于成本價的補貼活動,禁止強制攤派補貼,轉向高質量發展,明確補貼上限與賬期保障等。
實際上,7月18日的約談并非市場監管總局今年對三家企業的首次約談。今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已經約談了三大平臺,要求平臺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范經營。而這次則直接指出了“要求相關平臺企業進一步規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
在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董毅智看來,互聯網平臺的新一輪競爭不該是“資本消耗戰”,而應該是 “合規效能戰”。監管不是為了抑制創新,而是引導行業形成 “降本增效-體驗升級-商業正循環”的健康模式。行業從“零和博弈”走向“商業向善”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成為零售業效率革命的標桿。
對于三家布局即時零售的戰略意圖,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理事、網經社特約研究員陳以軍向時代財經表示,補貼大戰的本質既包含“流量爭奪”,也涉及“生態重構”。對于阿里、美團、京東三大巨頭而言,補貼大戰通過大額補貼和優惠活動,能夠迅速吸引大量用戶,激發用戶消費欲望,提升平臺活躍度和訂單量,進而實現流量轉化的快速增長。
但補貼帶來的“短期爆發”能否轉化為“長期留存”,也是一大挑戰。“平臺通過單一補貼的方式獲取流量,是不可能轉化為長期用戶粘性,因此,‘補貼+錯位經營+特色服務+體驗服務’等多樣化場景,才可能會使用戶長期形成合作關系。”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網經社特約研究員洪濤分析表示。
在中國廣告協會學術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這場補貼大戰將推動即時零售市場向三個方向發展:一是技術驅動替代資本消耗,平臺將加大AI算法、智能調度等技術投入,提升履約效率;二是供應鏈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平臺將通過數據共享、資源協同等方式,優化供應鏈管理;三是監管框架下的行業進化,平臺將在保障消費者權益、提升商家利潤、完善騎手福利等方面尋求平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