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凱德發展(中國)CEO李紹強:探索未來開發商的一種可能
出品/觀點網
撰文/楊曉敏
博鰲房地產論壇舉辦將近25年,在論壇前夕,我們來到上海來福士廣場——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與商業輝煌的老牌綜合體,再次拜訪了老朋友。
這是凱德落子中國的第一座來福士綜合體,也是凱德在中國的總部所在地。在這里,我們見到了凱德發展(中國)首席執行官李紹強。
這位在中國生活近20年的新加坡人,談話間親切、風趣,洞悉本地市場,經常讓人忘了他是一個“外國人”。
2006年,李紹強毅然選擇來到中國,這既是他個人洞察行業機遇的抉擇,亦深度契合了中國房地產繁榮發展的時代浪潮。隨后他加入了吉寶置業,擔任過業務開發及運營方面多個高級管理職務,并于2016年被任命為吉寶置業中國區總裁。
2022年,在凱德集團完成業務重組后不久,李紹強加入凱德發展(中國),接棒重組后的地產開發平臺,肩負起推動凱德發展穿越中國房地產跌宕周期的重任。
此時中國房地產已進入深度調整期,過去搶資源、拼速度、高周轉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如何從傳統房地產開發全鏈條模式中轉變,將每一環打碎后再重塑,李紹強思考的是,凱德發展(中國)要做“未來開發商”的戰略探索。
順應資本與市場
從歷史上看,凱德每一步轉變都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力量。
這家新加坡企業早在1994年就已進入中國,隨后經過一系列的資產調整、重組,至2021年形成上市的不動產投資管理公司凱德投資(CapitaLand Investment-CLl)、擁有廣泛的房地產開發能力的私有化公司凱德發展(CapitaLand Development-CLD)兩個實體。
在李紹強看來,對于凱德投資和凱德發展兩個平臺,某種程度上更類似于“左右手”的配合,左手地產開發,右手資產管理。
在此過程中,凱德發展像是一個孵化器,通過投資、培育資產標的,再由凱德投資進行資本化和管理。
“甚至是培育新的想法和能力,在私有化的企業里,才有更大的空間去培育和嘗試。”
他認為,兩個平臺配合才是最好的配置,“輕重結合”,找到一個平衡。“一個凱德”的生態系統,為凱德發展和凱德投資創造了互惠互利的發展環境。
“整個生態鏈要在一起。”交流中,李紹強并不回避談凱德發展的私有化:“這是順應資本市場的要求,也是凱德本身的商業邏輯。”
他坦言,無論如何轉變,最終不變的是追求高回報率。
過去發展商往往會大量持有重資產,享受資產增值的紅利,如今資本市場對房地產企業的要求開始轉變了,也有越來越多房企學習凱德的先進模式。
顯然,順應資本市場才是最好走的一條路。
關于房地產行業調整的話題,李紹強對此顯然是信心大于擔憂:“我們長期看好中國市場,對未來也是有信心的。中國市場夠大,找到自己的模式,還是有得做的。”
在這樣的結構周期中,凱德發展一樣有很大的機會,因為“人對于生活的品質要求提升還是存在的,對于'好房子'的要求也更高了”。
“市場環境倒逼房地產企業從單一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注重品質、功能和服務。”李紹強進一步強調。
被顛覆的房地產 誰在吃誰的午餐
在兩個小時交流中,李紹強多次提到的詞語是“顛覆”(disruption)。
“顛覆”,指對現有體系、觀念或技術進行根本性的變革,甚至完全推翻原有模式。
過去,房地產企業基于城鎮住房短缺的實際,形成“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發展模式。現階段,住房發展主要矛盾已從總量短缺轉為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供給不足。
“現在需求轉變之后,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要重新再想怎么玩這個游戲。”據李紹強判斷:“我們要看清楚,誰吃了誰的午餐。現在的房地產行業已經被顛覆,需要重新洗牌,那么,在這個生態鏈里哪一個部分是我們企業要去做的,才是關鍵。”
而李紹強思考的是,在市場體量下降的紅海競爭中,凱德發展在房地產開發全鏈條中的哪個環節可以做到最強。
“通過AI數據分析,可以研究人對產品想要的是什么,這是一套方式。”借助科技的力量,是目前凱德發展在做的事之一。
在李紹強看來,目前房企最有價值的部分被“搶走了”,這一塊蛋糕被別人切了,開發商還能做什么?
比如房產中介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利用AI算法洞察和挖掘出客戶需求,提前預測目標客戶意向的產品類型和價格預期。通過龐大的二手數據,對客戶進行畫像,更精準地理解客戶需求。
而凱德發展當前在全國項目內展開的,以訪談的形式深入客戶所處的真實生活環境,洞察客戶深層次的需求,再借助AI工具輔助快速處理數據,得出參考性結論,從而在全鏈路上指導工作的開展。
“就像滴滴和傳統出租車公司,雖然對于用戶來說都是打車,但他們的運營模式完全不一樣。各家開發商現在也都在摸索著不同的未來之路。”
當規則被打破,市場被顛覆,客戶發生了重要轉變,房企要做的是改變思路,“凱德發展也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
李紹強認為,從長期來看,經過行業模式重塑和市場供需重新平衡,房地產會回歸到一個合理、健康的發展軌道。
戰略:“以客戶為中心”的變革計劃
住宅開發業務,占到凱德發展一半的體量。
近年來,房地產開發市場的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客戶也越來越“挑剔”。
“因此,未來只有抓住客戶才能抓住市場。”李紹強如是表示。
凱德發展在中國市場目前的戰略是回歸客戶,“在過去的市場環境下,很多開發商把獲客能力交給了渠道。但這種模式下,很難跟客戶有直接的溝通和了解。所以我們現在也在重新考慮如何去做。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通過很多工具可以直接跟客戶接觸和交流。”
再通過AI對客戶洞察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到自己的差異化。
“為什么花這么多時間洞察和理解?因為要知道客戶要的是什么,最好可以定制客戶想要的東西,整個流程從始到終都要實現。”這便是凱德發展摸索出來的新經驗。
現在客群變了,買房的思路變了,與客戶互動的形式變了。李紹強進一步解釋:“95后是購房主力,他們的思路、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他們是出生就在'線上'的一代。誰能滿足,就會買單誰提供的產品和服務。”
“現在的客戶看房、找房的環節基本都在線上完成了,到售樓處是最后一步,也是驗證線上、線下是否一致,最終,線下完成交易。”
李紹強總結道:“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將設計團隊前置到客戶洞察階段,再用科技、設計、理解滿足客戶需求,將營銷、物業等團隊放到一起,總結出一套有效的經驗。”
事實上,這也是一場以“客戶為中心”的變革。
李紹強進一步分析指:“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來適應中國動態變化的房地產市場,要求團隊能夠快速捕捉到變化和機會,快速響應。”
據了解,凱德發展從2023年就啟動“以客戶為中心的變革計劃”,現在通過CCTP(Customer-Centr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這個項目,將客戶體驗的全鏈路進行了重構,追溯到前端的新房需求預測、到產品研發、營銷、交付,乃至運營,實現從“造房子”到“造生活”的質變。
從客戶端口,以客戶“Jobs”為原點,驅動產品設計、服務創新和運營升級。在客戶體驗的觸點上進行創新升級,延伸服務至交付后的生活場景。除看房、買房、交付環節,也強化社群運營。
他舉例稱,“比如我們在重慶來福士的住宅里,因為它是一個國際化的社區,我們打造了主題為'一百種來福士生活方式'的社群活動,吸引志同道合的業主。”
從技術側,凱德發展充分引入技術賦能效率革命,打造新質生產力引擎。據介紹,凱德發展研發的AI新房需求預測模型歷經半年多輪算法訓練與優化迭代,已實現對未來1至12個月城市各核心板塊的新房需求走勢進行動態預測,準確率高達80%以上。
比如凱德在廣州的山海連城項目,就是通過AI強化精準營銷的經典案例。通過大數據定位并結合Jobs To Be Done洞察鎖定老舊社區業主,實現精準運營和輸出,潛在客戶轉化率從4.6%躍升至11.32%,這就是技術對資源錯配的糾偏能力。
顯然,在凱德體系里,如何打造“好房子”已經有了一條完整的全鏈條,而“安全、舒適、綠色、智慧”也早就是非常成熟的“標配”。
相信未來,凱德發展(中國)通過變革將會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凱德發展(中國)首席執行官李紹強先生的采訪實錄(節選):
觀點新媒體:您如何看現在的中國房地產市場?
李紹強:目前來看,一些城市價格已經不再跌了。
但“一個春天不只是看一只燕子”。從整個房地產角度,我認為房地產靠的是經濟,要靠的是信心。
企業投不投,做不做生意,辦公樓有沒有人租?園區有沒有人租賃?不是說房子建好了就有人買,園區建好就有人來。
第二維度來看,現在講的是靠消費,消費者到底覺得可不可以消費,我是覺得現在政府在支撐消費這一塊做了大量工作,但還沒到一個完全穩定的階段。
觀點新媒體:凱德之前進行一系列重組的原因是什么?
李紹強:現在看,上市開發商的估值跟資產價格比有很大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做出轉變。
把輕資產管理部分上市,把重資產部分私有化,通過轉變,把該釋放的價值釋放出來。不然,對一個企業的估值是不公平的。
不管如何轉變,最終不變的是追求高回報率。
我覺得,凱德的商業邏輯就是要順應資本市場的要求。
市場決定了一些東西,企業要順應市場、順應時代的轉變,不同的資產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整合在一起,更好地管理一個品牌。
觀點新媒體:凱德投資和凱德發展兩個平臺是如何協作?
李紹強:首先,凱德發展投資的項目,凱德投資可以運營,在我們的生態鏈里,凱德投資會有優先權。但是如果凱德發展選擇不投的項目,凱德投資也可以找別的投資者一起合作。
就是說,重組之后我們能做的空間更大。如果是以前作為一家公司,投資團隊不想做就沒得做了,現在就可以找別的投資者合作。
觀點新媒體:凱德發展的主力還是做住宅?
李紹強:住宅占凱德發展的比例是50%。我們也有商場、辦公樓、產業園,乃至城市更新項目。
對比起來,目前市場環境下,還是住宅收益相對比較好。現在住宅的需求還是在的,人們對于生活的品質要求還是在提升的。
行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以前基本上是搶資源、拼速度、做規模、快周轉這幾種模式。現在需求變化了之后,就要重新思考怎么繼續進行這個游戲。
我個人判斷,行業可以說是進入一個新的可能被顛覆的時代。當行業被顛覆的時候,我們就要重新洗牌,思考企業在新的生態鏈里面要做哪一塊。
以前房地產什么都做,從住宅定位、設計、建設、供應鏈管理,還有后期的物業。現在還是這樣嗎?這個是我們要考慮的,每個企業都要想,必須做完全部,還是只負責其中一個環節。開發商最強的“整合資源”的能力,如何去發揮它的價值。
觀點新媒體:住宅地產重點會布局哪些區域?
李紹強:我們當前主要布局的區域是東、南、西南。東是以上海為主的華東,南是大灣區,西南是成都、重慶,武漢也還會繼續做。未來是在這些城市“往深了走”。
觀點新媒體:凱德發展目前的戰略是什么?
李紹強:回歸客戶,就是我們的戰略。
現在是買方市場,客戶在想的是,你做的產品是我想要的嗎?你認識不認識我,你懂不懂得我?新的產品越做越炫,是我要的嗎?因為這些都是成本。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客戶為中心”,洞察、理解客戶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產品。最好是可以定制客戶想要的產品,整個流程從始到終都要實現。
我們對產品定位、對客戶更加理解的話,就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現在做的是把設計團隊前置到客戶洞察、研究階段。日后和客戶談話,第一個是銷售人員,第二個是設計人員,第三個是專門負責客戶洞察的團隊。
要洞察客戶到底要什么,要理解客戶。理解了之后,才能幫客戶設計出滿足他的產品。
就像新能源車的銷售邏輯,新能源車設立的4S店跟以前油車銷售思路完全不一樣,而且電車大量體驗都在線上。回看房地產,現在哪個開發商大量的客戶來源靠的是現場?
現在買房子的人大多是95后,95后生下來就是線上,交易全部是線上,所以邏輯都是線上。他們的思路、價值觀是不一樣的,誰能滿足他,就會到哪里去買。
目標客群換了,交易思路也換了。他們買房的時候可能已經在網上做了大量的功課,企業要做的是在線上跟客戶互動,在搜索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創造價值。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到售樓處驗證,所有線上創造的價值是否是真的。
觀點新媒體:現階段房地產開發商應該如何做?
李紹強: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被顛覆了,被科技、大數據顛覆了。
作為開發商,買地、定位、設計是曾經房地產鏈條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如今這塊蛋糕被別人切掉了,剩下的開發商還能做什么?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鏈條從A做到Z的時代,大家都要有創新的能力,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點在哪里。我們已經做了大概一年多,現階段仍然還在探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