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火商場,要被賣了?
出品/投中網
撰文/王滿華
商業地產行業再現百億級重磅交易。
近日,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英格卡正計劃打包出售國內的10座薈聚購物中心。首批出售的是位于無錫、北京、武漢的三座購物中心,涉及資金160億元,接盤方或為泰康人壽領投的基金。
作為1943年成立于瑞典的跨國商業帝國,英格卡集團旗下三大業務板塊——宜家零售、英格卡購物中心及英格卡投資。此次交易的賣方正是負責“薈聚”品牌運營的英格卡購物中心。
近年來,英格卡集團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宜家板塊的業績失速,或許是英格卡作出出售購物中心決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透過這筆交易,險資的身影也逐漸清晰。事實上,除了泰康人壽之外,新華保險、中郵保險、大家保險等險資機構,過去也通過成立股權投資基金的形式參與了多個不動產項目的投資。
眼下,保險資金已經成為不動產投資的重要玩家。
3座購物中心,叫價160億
隨著出售消息的傳出,此次交易細節也浮出水面。
據報道,此次英格卡出售計劃采取分批推進策略,首批標的鎖定為無錫、北京與武漢三座運營超10年的成熟項目,總交易金額高達160億元。
其中,薈聚無錫店是英格卡在中國的第一個項目,于2014年6月開業,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據官方數據,該店開業首月的客流量就超過百萬,隨后十年業績、客流量穩步提升。到2024年,薈聚無錫店的客流量已突破1800萬人次,約為無錫常住人口的2.5倍,同期銷售額達到43億元,穩居無錫市購物中心前列。
2014年12月開業的薈聚北京店,總建筑面積超過50萬平米,是亞洲最大單體購物中心之一,以年客流量約3000萬人次常年穩居北京人氣TOP3,被稱為南城的“商業引擎”,預估年銷售額近百億。
作為三座薈聚中最晚(2015年4月)開業的武漢店,同樣表現出了不俗的成績——開業首日,客流量高達8萬人次,創下了集團在中國的開業新紀錄。時至今日,周末客流量依然穩定在10萬人次以上。
據界面新聞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交易首批選中這三座購物中心,正是因為它們是評估下來在10座中最好的。
具體到交易細節。市場傳聞,本次接盤方為泰康人壽領投的基金,基金總規模 80 億元。其中,泰康人壽認購 30 億元,其他參投方包括中銀三星、中宏、友邦、大都會人壽等險資,共計認購 30 億元,同時,英格卡將認購基金的劣后級,出資約 20 億元。此外,剩余的 80 億元擬采用銀行融資的方式獲取。
收購完成后,項目主體將變為合資公司,單一項目的運營權不變,仍在英格卡手中,但其承諾在投資期間為保險機構提供接近7%的回報率。截止目前,交易各方仍在溝通合作條款和細節。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傳聞還提到,除了以上3座購物中心,后續英格卡可能會將剩余的7座薈聚購物中心全部出售,這7座薈聚分別位于福州、長沙、南寧、昆明、合肥、西安和上海。
倘若消息屬實,意味著英格卡購物中心在內地的大部分資產將悉數賣出。
業績承壓,北歐巨艦“斷腕求生”
事實上,在此之前英格卡集團與中國市場曾有過一段長達20余年的蜜月期。
時間回撥到1998年。當時英格卡集團率宜家零售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當時,憑借獨特的產品風格和設計理念,宜家迅速走紅,深受消費者喜愛。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宜家在中國市場迅速擴張。2000年,宜家在北京開設了第二家門店,隨后又陸續在多個一線城市布局。到2009年,其已經在中國擁有7家門店,銷售額逐年攀升。
宜家零售的成功催生了英格卡購物中心入華。同年,英格卡購物中心帶著100億元重金,押注無錫、北京、武漢三大綜合體,開啟“宜家家居+薈聚購物中心”雙引擎模式。
此后,英格卡購物中心的發展頗為順利,即使在國內房地產行業面臨調整的2021年,也沒有受到過多影響,而是相繼在福州、長沙和南寧開業了三家薈聚中心。截至目前,英格卡在中國共運營37家宜家門店與10家薈聚購物中心。
回顧過去20余年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宜家零售到后來的薈聚購物中心,英格卡集團在中國市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英格卡集團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首當其沖的就是業績下滑。根據2024年財報顯示,英格卡集團的營業收入為418.64億歐元,同比下滑5.5%,凈利潤8.06億歐元,暴跌46.5%。作為集團核心業務的宜家零售,2024年銷售額也跌至112億歐元,較2019年高峰時期大幅下滑30%。
出售購物中心或許正是英格卡集團在業績承壓之下,資金回流的舉措之一。通過出售成熟項目,英格卡可以進一步優化資產結構,此外,保留運營權并承諾險資7%年化回報的模式,讓英格卡實現了“資本持有方“與“ 專業運營方”角色分離,降低了重資產負擔,能夠更加聚焦品牌管理與流量轉化。
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或許將有助于英格卡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靈活性和競爭力。
險資加速布局不動產
透過此次交易,保險資金也被推向臺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次交易的主角之一泰康人壽之外,過去幾年,包括新華保險、中郵保險、大家保險在內的多家險資機構,也都開啟“買買買”模式,紛紛布局不動產項目。
仲量聯行發布的數據顯示, 2022年至2024年期間,保險公司在中國內地商業地產的直接投資達93億美元,投資規模與英美等成熟市場相當,并居亞太區市場首位。
進入2025年,險資的動作明顯加快。今年1月,中郵保險作為領投機構,與中東主權投資機構合作,成立了一只不動產專項基金,用于投資上海博華廣場;2月,新華保險又聯合大家人壽、萬科集團等,共同成立了萬新金石(廈門)住房租賃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而在此之前,新華保險就曾作為單一LP,與中金資本設立了一只投資持有型不動產基金。6月,大家保險則是以35.4億接盤瑞安地產旗下項目股權。
數據則更為直觀。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人壽、建信人壽等險企在不動產項目上的投資金額達到47.47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超6倍。
險資為何青睞不動產投資?背后原因也很簡單。
一方面是政策推動。自2022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各項政策從多方面鼓勵險資入市,這些政策不僅降低了投資門檻,還為險資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渠道和方式。
其次是經濟因素。當前國內處于低利率環境,傳統固收難以覆蓋保險資金的負債成本,必須配置股權來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
而險資具有資金規模大、期限長、穩定性高的特點,非常適合投資于長期收益穩定的不動產項目。
不難想見,在政策支持、經濟環境和市場機遇的多重推動下,險資未來還將在不動產投資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