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陣痛逼向消亡 商場為何漸行漸遠?
業內人士指出,百貨商場縱使“72變”也無法在單價上與電商抗衡,在“雙11”、“雙12”的沖擊下,淪為“試衣間”只是“陣痛”,隨著門店供給日益過剩,坐收租金的“二房東”除了面臨“錢袋子”縮水,還有可能被逼出歷史舞臺,位于一線城市的門店首當其沖。
價格虛高的背后
“品牌服飾特別是高端品牌的加價率一般在10倍以上”,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說,假設一件衣服的出廠價為100元,百貨商場的零售價可能達到1000元甚至更高,即使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出廠價與零售價之間也相差三、四倍。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間環節的層層加碼,一件衣服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手中,“身價”少說漲四次,包括出廠價、代理商價、商場價、零售價。事實上,很多品牌還有二級、三級或四級代理商,“身價”暴漲便顯得“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品牌企業利用第三方平臺的網絡渠道,成本會明顯低于傳統渠道,從而導致了終端零售價的懸殊。例如一件冬裝,網上售價700多元,在百貨商場由于租金費、人工費等額外費用,往往要賣到1100多元。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4.97%。其中,服裝零售額同比增長17.53%,金銀珠寶零售額同比增長23.17%,均創年內新高。
多數商家表示,11月以來的銷售狀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比往年強的打折力度,并表示持續做活動仍是未來的常態。頗多商場打折力度平均在5-6折,即使新款冬裝也需要進行打折促銷。
不過,這其中也會有“水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指出:“為了應對百貨商場頻繁打折吸引顧客,品牌企業往往會在打折前調高定價保全利潤。”
兩頭擠壓 “錢袋子”縮水
趙萍指出,國內百貨店的經營模式是90%的聯營、10%的自營。即由進駐百貨店的品牌商控制貨品的進、銷、存,商品定價權,賣貨的員工也屬于品牌商,百貨店只負責提供場地和服務,然后從交易額中獲取扣率,因此被稱為“二房東”。
隨著消費升級,購物中心不斷出現,百貨店開始爭奪市場成熟度高的品牌。而當品牌企業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時,百貨店對上游企業的整合顯得力不從心,盈利空間逐漸變窄。
目前,中國百貨業毛利率在17%左右,而國外的同行因為有商品自營能力和自由品牌的開拓能力,毛利率達到30%。
“很顯然,在價格上無論百貨商場再怎么促銷,都無法與電商相抗衡;而在業態上,也不及購物中心能一次性滿足消費者購物、餐飲和娛樂等多項休閑需求。”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范艷茹說,打折促銷看似是為了應對電商的“價格戰”,實際上更多地折射出百貨商場自主零售經營能力的弱化。
更令人擔心的是,百貨促銷仍停留在利用店慶、節慶采用“滿就減”、“滿就送”的老路,雖然可以帶動銷售額的增加,但同樣會拉低毛利率。而且打折促銷只能作為短期策略,并非長久之計,不能解決本質問題,還會影響口碑。
消費者韓女士就稱:“原本想趁著打折去買點實惠的衣服,可感覺像進了菜市場一樣,整個商場充滿吆喝聲,堆滿了過季商品。就算打5折,一件小外套還要600多元。”
“去百貨化”大勢所趨
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大陸百貨門店的實際滲透率達到了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水平,整體上供給已經飽和。隨著購物中心大量投入市場,客觀上分流了屬于百貨商場的客戶,且這一趨勢很難逆轉。百貨商場因為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的新聞也見諸報端。
盈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譚賜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總體來說,百貨商場這一傳統零售的形態將會慢慢退出,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零售業態基本上會以大型購物中心為主。不管是百貨商場還是購物中心,眼光必須看得長遠,不能把入駐的品牌商只看作是一種商品來經營。一定要融入當地的文化、商業和旅游,從不同角度多元化地提升用戶體驗,才不會受到電商的沖擊。”
其實,線上線下零售并非只是一種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它在未來的發展中會尋求到一個平衡點。森馬服飾副總裁鄭洪偉告訴記者,根據國外經驗,好的品牌企業線上業務大約占15%,其余仍舊會回歸線下。
譚賜元提醒,在構建商業項目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定位的差異化。“我們發現,隨著大量的住宅地產商轉向商業地產,由于缺乏商業地產理論和專業經營管理團隊,導致很多購物中心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
業內人士建議,百貨商場還可以轉型成為品牌折扣店、女性精品區、時尚潮人區等各種小規模、有主題的服務提供商,一來用戶定位清晰,二來所占面積小,成本壓力小。
(來源:新華社 記者龔雯、王淑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