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廣州首家百貨跨境電商“O2O”線下體驗店在摩登百貨崗頂店迎客。僅僅半個月后,廣州龍頭百貨廣百百貨又在今天(5月15日)上線跨境電商頻道,更是一口氣開出3家線下體驗店,總面積已是本地規模最大。
其實在百貨企業之前,電商平臺、貿易企業已率先進軍跨境電商領域。向來只會與人面對面做生意的實體零售業,它們到底“憑什么”又“有什么”,殺入這個新開辟的、但可以預見很快就將是血雨腥風的戰場呢?筆者認為,百貨企業手上的牌還是頗有幾張的。
首先是有“時機”。跟電商相比,百貨業做線上業務的確是晚了。跟貿易企業相比,百貨業做跨境業務,確實也是晚了。但站在“跨境電商”這道門前,不論是誰,想開門進去,則都不算晚跨境電商的試點,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確定。很多起步早的企業,去年幾乎都把時間用在了摸索政策上。而且國家的相關政策也一直在調整,直到今年上半年才相對理順。曾有為跨境電商做國際采購的企業透露,今年的銷售業績預計可增長10倍,就是因為該業務此前并未真正開展起來,今年才是跨境電商發展的元年。所以說,百貨業只要快點打開門走進去,與其他企業還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其次是有實體規模優勢。跨境電商如今都在走O2O模式,在線下開實體店。廣州市民應該還記得市區內第一家跨境電商體驗店在珠江新城開業時的“盛況”,入場排隊隊伍長達200米,共引來上百萬人流前來購買。而這家體驗店正是一家電商平臺在廣百高德置地店里租下的店面。既然電商在百貨店里開體驗店,百貨店為什么不自己開呢?于是,有6家門店的摩登先開了一家體驗店;有26家門店的廣百,一口氣在3家門店里同時開了體驗店。能把跨境電商體驗店打造成“連鎖店”的,估計也只有擁有幾家甚至是幾十家門店的百貨企業才能做得出來。更重要的是,實體百貨發家早,其店面在選址方面有先發優勢,往往占據了廣州的繁華地段,所以廣百的3個跨境電商體驗店皆選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社區購物需求旺盛的門店里,“覺著哪里好,就在哪里開”。
第三是有會員基礎。實體百貨多年的江山不是白打的,摩登百貨目前積累了60萬的線下會員,廣百百貨會員數更高達80萬,與那些沒有群眾基礎、直接開電商平臺的企業相比,這些“家當”實在是太值錢了。雖然把線下會員轉化成線上消費者并非易事,但架不住會員基數大,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一轉上去都很可觀了。如摩登百貨,在去年五一期間推出微信支付平臺,如今微信上的粉絲已達15萬。而廣百百貨由于其中高端的定位,會員質量更好一些,可以說這些人的消費力非常契合跨境電商的產品檔次。
最后,就是品牌資源和服務經驗。實體百貨運營多年,攢下的不僅僅是那些會員,還有豐富的國際品牌資源和強大的業務團隊。比如廣百,目前公司旗下擁有數千個進口品牌商資源,在國際采購方面,也有屬于自己的買手團隊。從這個角度講,百貨業對國際品牌不僅有比較敏銳的觸覺,同時也有能力直采,對商品有更好的把控力。另外,百貨業可以把售前售后的服務延續到跨境電商領域。目前廣百已經提出“支持境內退貨”服務,當消費者對買到的跨境電商產品不滿意想退貨時,不用繁瑣地在線上申請退款退貨,再把商品寄給賣家,而是可以直接拿到門店退。這一點是沒有實體店的跨境電商無法提供的服務。
(南方都市報 經濟評論員 伊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