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3年的上海擊劍群英挑戰賽于上周六在梅龍鎮廣場舉辦。
這個周末的梅龍鎮廣場異常熱鬧,廣場一層大廳的劍道上,劍客們翩翩起舞,樓上樓下的商場過道則站滿了觀眾。這種熱鬧勁并非彗星一閃而過,整整13年,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如此。落戶上海的國際頂級賽事有很多,可擺在大商場里舉辦的,這是獨一份;在申城地標性建筑舉辦的賽事也不少,可能堅持13年,還是獨一份。是什么生命力能讓一場擊劍賽事在商場里持久不衰,甚至越辦越火?
>>>王磊訪談
擊劍最適合地標性建筑
上周六下午,幾乎每一個來到梅龍鎮的顧客都會被中央大廳閃耀的劍光吸引而駐足圍觀,而這里正在進行的是“靜安論劍”——上海擊劍群英挑戰賽,劍臺上的并非是國際知名劍客,很多就是普通的白領,甚至還有7、8歲的孩子。
人群中有一個高大熟悉的身影,他就是上海擊劍名將王磊。這項由普通市民參與的比賽,正是他經營的王磊國際擊劍俱樂部承辦的,而國家擊劍隊也來梅龍鎮參加花劍世界杯大獎賽,作為國家隊教練,王磊正好回到了這片熟悉的“賽場”。
由于13年來梅龍鎮舉辦的都是花劍比賽,而作為重劍選手王磊在這里只參加過一次比賽,但他對于商場里舞劍的感覺非常留戀,“在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場地比賽,感覺肯定跟體育館里不一樣,周圍觀看的人更多,助威聲也更多,這能讓選手熱血賁張,更有激情。”
上海觀眾素質挺高
從事擊劍運動多年,王磊經歷過的賽場有很多,“擊劍以前是一項貴族運動,是比較高雅的,因此是最適合在地標性建筑里舉辦的體育賽事之一。以前擊劍曾放在盧浮宮里辦過,也在北京天壇辦過,那些都是非常高雅、文化氣息很濃的地方。但同時擊劍擺在商場里在國外也很多,畢竟這樣的關注度更高。”
王磊也承認,不是每一個在商場舉辦的擊劍比賽都很順利,“以前我在國外一些商場里比賽,確實遇到過有顧客大聲喧鬧,甚至搗亂的情況,但是在梅龍鎮13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什么意外,只能說上海的觀眾素質比較高。
中國擊劍還能挺住
緊接著上海擊劍群英挑戰賽的是國際劍聯的世界杯大獎賽,今年國際劍聯將梅龍鎮的賽事升級成國際A級賽事,而且增加了男子比賽,可以說賽事的規模、質量更高了。
王磊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現在確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和喜歡上擊劍,“有人認為擊劍是比較高端的運動,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平民化。其實很多運動都是相通的,都是為了健身,所以擊劍在市場化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如今很多體育項目都在市場化,產業化。王磊在經歷了之前的風波后,如今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國家隊的執教上,談到明年里約奧運會的備戰時,王磊表示國家隊的任務很艱巨,“2008年之后,中國擊劍的發展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2012年奧運會我們拿了兩塊金牌,已經是很不容易了,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我們在男子花劍和女子重劍上還是很有沖擊金牌的希望,應該能夠撐住,但目前總的趨勢有點往下,所以作為國家隊教練,我們還是要更多地培養后備人才。如今這么多人開始玩擊劍,說明群眾基礎上來了,經過一段時間積淀,中國擊劍肯定會崛起。”
>>>主辦分析
群眾基礎是關鍵
一項賽事在一個城市連辦13年,這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而13年在一個場館,且是非專業的商場里辦,那就更不容易了。賽事經久不衰,在于其生命力,而梅龍鎮的擊劍比賽生命力又在于哪里?
負責今年賽事舉辦的是靜安區體育局,在體育局局長俞彪看來,群眾基礎的提高是賽事連辦13年的關鍵,“我們以專業賽事為平臺,還有一個群眾性的體育賽事——靜安論劍,兩個賽事有機地結合起來后,以專業賽事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這才是賽事長久的生命力。”俞彪說,“專業賽事畢竟屬于一小部分人,但是‘靜安論劍’,市民們通過1、2個月的培訓,你都能走上世界杯賽事的劍道,我們通過市民的比賽,來推動擊劍項目的娛樂性,并加大它的群眾基礎。任何體育項目都是金字塔型的,能夠到金字塔尖的是很少的,但是下面基礎越多,我們頂端也會越高,‘靜安論劍’做的就是基礎。”
今年的賽事增加了男子項目,賽事等級也提升到國際A級,參賽選手要比去年多了兩倍,俞彪表示這是國際劍聯對賽事的一個肯定,“對于國際劍聯來說,他們有兩個任務,一是承辦賽事,二是對擊劍運動進行推廣,來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擊劍項目中,所以他們對商場辦賽和靜安論劍是非常認可的,也才會把男子賽事也搬過來,提升賽事級別,讓更多的運動員來參賽。”
當然在商場辦賽,維持秩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俞彪介紹說,組委會考慮到賽場的安全,準備了很多預案,比如商場的二樓護欄前還用繩子攔著,就是防止觀眾都靠在欄桿上造成欄桿倒塌,同時也防止有人扔物品。此外劍道后方各樓層的過道是不允許觀眾圍觀的,也是為了減少對選手的影響。
>>>商家表態
廣告效應非常好
梅龍鎮廣場辦這個賽事一辦就是13年,而且公司推廣經理徐海表示,梅龍鎮還會繼續把這個賽事辦下去,因為對國際劍聯和商場來說,這是個雙贏的事。
“13年前,一次比較偶然的機會,體育局找我們談合作,希望把商業和體育做個有機的結合,但有一些項目不是很適合放在一個公共的場合去比,可擊劍比賽放在我們的大堂里,既有條件,也有益處,所以當初我們是一拍即合的。”徐海說,“但那時我們也沒有想到這個賽事能辦13年,畢竟沒有先例,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10幾年做下來,發覺對雙方都很有利。”
徐海坦言,在商場內辦這樣的比賽,對于商場來說有著很好的廣告效應,“這個比賽是國際A級賽事,而且還是奧運會的積分賽,這兩天比賽都是電視臺轉播,有著很好的廣告價值。而且這樣的比賽為商場聚斂了人氣,也有很好的商業價值。所以我們覺得賽事對我們商場來說是很有利的。”
體育賽事與城市地標性建筑的結合已經從一種嘗試變成一種趨勢,但要辦到13年甚至一直辦下去很不容易,徐海認為這也算是一種緣分,“賽事和賽場之間原本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辦了13年,只能說是我們商場和擊劍運動非常契合,這么多年下來,除了大家的努力外,也是一種緣分。”
(上海青年報 張逸麟/文 吳愷/攝)